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知道後來改為清明節。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焚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於是,“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被當做重大的節日。唐朝時期也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久而久之,人們便講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
清明節: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冬至後的第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後來,清明節逐漸演變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知道後來改為清明節。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傷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焚火節。
禁火節,後來又轉化為寒食節,用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於是,“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被當做重大的節日。唐朝時期也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久而久之,人們便講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
清明節: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冬至後的第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6日,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後來,清明節逐漸演變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