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歐陽牧牧

    在高一的時候,課本上就有《故都的秋》一文,剛剛學到這篇文章時,我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學的,可是讀著讀著,慢慢的就體會到了其中的美感,“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潭拓寺的鐘聲…”。

    如果隨著音樂微聲朗讀,會發現進入了一種無邊意境,蒼桑古都,伴隨著深濃的秋意,千百條幽深的衚衕,錯綜迷離的交差著,無數四合院內,深黃色的楓葉伴隨著漸起的秋風款款飄起,而後落下,發出沙沙的聲響。秋來到了古都,帶走了酷暑的焦躁,又彷彿帶走了凡塵的一縷喧鬧,帶來久違的寧靜祥和,伴隨著微涼的秋風,人們在四合院裡撐起木椅,擺起小桌,輕撫桌上的茶杯,感受著手心裡傳來的餘溫,道:“一天更比一天涼了啊,唉。”,在這種微涼的秋季,人們放鬆了身心,感受著自然最純潔,最善意的美。

    一個作家,能將作品以畫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的意境,捕捉作者的內心,那自然是登峰造極的本事了。

    郁達夫本身是一名畫家,所以無論是寫作也好,授課也罷,他總是以平平淡淡的語氣,講述著自己內心最為本質的東西。風平浪靜的內心,總是使得眾人心中驚濤駭浪。道家有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觀透萬物之本,獨守心之靜穎,郁達夫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中國的“道”之意不謀而合,以道來闡明世間之醜惡,描繪自然之規則,洞觀眾生之魂靈,感徹事物的種種是與非,合乎道義,實屬文學界不可多得的作品,就其本人,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 2 # 一往文學

    大多數人閱讀郁達夫的軌跡是從《故都的秋》開始的。

    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真感謝高中語文課本能選上這篇作品。郁達夫詩好、小說好、散文更是好。甚至有人評價,“散文比他的小說更直接也更內心化的表現了歷史轉折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心態、情緒、精神和個性。”

    《故都的秋》完美體現了郁達夫的文字質感,細密、柔軟、感傷。郁達夫的遣詞造句之美,可見一斑。

    也幸好是《故都的秋》。初學者第一次接觸郁達夫時,只知道他的愛國和思鄉,就連文中的那股憂鬱氣質,也因為有了“秋”這個古典意象,有了被掩蓋的可能。大部分老師會說中國有悲秋的傳統,因而秋天的草蟲鳥鳴也會帶了絲絲淒涼——而不是郁達夫本身性情憂鬱、擅長感傷。

    要是選了郁達夫的其他散文,如《水樣的春愁》《遠一程,再遠一程》《孤獨者》《海上》《大風圈外》可就慘了。什麼病態心理、精神苦悶、“自敘傳”色彩、頹廢、紛紛的情慾全來了,雖然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郁達夫,但對於高中生來說,接受一個完美的偶像比接受一個有缺憾的偶像要容易得多。

    很多人到現在也無法接受、喜歡《沉淪》。因為《沉淪》實在是太超前了,現在敢在文章中寫自己嫖妓、招妓經歷的作家,要不就此淪陷專以這項技能引人眼球,要不在世俗的眼光中銷聲匿跡,而郁達夫把這寫成了純文學。

    我也不喜歡《沉淪》。但是讀過後期郁達夫的《遲桂花》,又會對他有新的印象。

    《遲桂花》太美啦,“以花為題”算是郁達夫除了“自敘傳觀念”外,從日本傳統文學中汲取的養分。遲桂花清新、美好,也讓人體會到人生困境中對友情和親情的的真切呼喚,整篇小說就像它的題目一樣,馥郁芬芳。雖然桂花開的遲,但它仍有自己的一生,人亦如此。郁達夫後期作品終於趨於平靜,嚮往自然恬淡的人生,這種新的人生境界、生活滋味,一定要從《沉淪》讀到《遲桂花》才能感受出來。

  • 3 # 跪射俑

    第一,郁達夫首創了自傳體小說形式,進而豐富了文學創作體裁。在郁達夫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便是郁達夫“以我之口,敘述故事”。文中主人公都是用“我”來講述其中的故事,比如《沉淪》中,我是一名日本留學青年。在日本留學生活中,“我”遇到了日本人的欺侮,在打擊生活中,“我”的自尊和尊嚴受到了踐踏。郁達夫以“我”娓娓道來個中故事,表達了自己在殘酷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墮落沉淪的矛盾心理。郁達夫以“我”講訴故事,更能引發讀者在情感上的共鳴。

      其次,郁達夫敢於在文學作品中對傳統封建禮教的觀念提出挑戰,比如在《遲桂花》作品中,郁達夫塑造了一位敢於追求新生活的農村婦女形象,雖然她的生活歷經挫折,但是她依然樂觀向上。又比如郁達夫作品《沉淪》,其中郁達夫借日本留學青年情愛之旅,來批判了腐朽墮落的封建文化。郁達夫《沉淪》發表後,對當時一批青年文學作家產生了深遠為悠久的影響。

      第三,郁達夫文學作品中,善於用悲涼消極的意象,來反映世事的黑暗腐朽,進而表現出社會底層人民的辛苦生活。比如《春風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是郁達夫反映現實問題的代表作品,表達了郁達夫對底層百姓的關懷之情。

      郁達夫散文特點

      有人曾對郁達夫散文作出如此評價:“達夫的散文,如行雲流水,時映霞蔚。”曾經學過郁達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傷感悲秋之情,讓人不禁感嘆韶華易逝,萬事驟變的滄桑感。從《故都的秋》便可分析出郁達夫散文特點,以加深讀者對郁達夫散文的認知。  

      首先,郁達夫的散文非常講究詞語的選用和修飾,從言詞表達出文章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比如在《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全文大約1500度字,但郁達夫用了42個“秋”字展現了故都秋天蕭瑟、悲涼之景,全文透過“秋”字,讓讀者感受到了郁達夫消極的人生狀態。在《《閩遊滴瀝之二》中,郁達夫用“綠”、“曲”和“靜”三字,描寫了閩江秀麗、壯闊的景象,進而將閩江無與倫比的美麗展示給了讀者。

      除此之外,郁達夫散文特點還有善用落錯等手段,使文章產生一種和諧流暢的節奏感。在《浙東景物記略仙霞記險》一文中,郁達夫用長短句相錯的形式,使文章產生舒緩而又跌宕的節奏。當讀到這篇文章時,不自然地會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讓讀者切實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處。郁達夫散文特點還具有憂鬱感傷的情感基調,其中主要體現在頹廢和憎恨上。在郁達夫看來,生活充滿了無味和死板,自己生活在亂世之中,根本既然無法實現偉大地抱負,那麼就乾脆自我放縱。

  • 4 # 亦有所思

    多高?僅以詩詞創作而言,當世第一!

    除了大眾所知的那些才能以外,郁達夫還是公認的中國近代古詩詞創作者第一人,小可也曾特意尋來一看,果不其然,推為當世第一,絕不為過,近代及民國諸位大師或作者的詩詞小可雖然讀得不全,但憑心而論,無非是陳寅恪,錢鍾書,王國維,但論體調風雅,風格不同,肯定是郁達夫。

    網上關於他的詩詞並不是很多,但其中妙句比比皆是,現小可摘錄一下,以共同好者賞之。

    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釣臺題壁》(頜聯很出名)

    向長空,灑淚酹千杯,蓬萊闕。——《滿江紅》(這是抗日戰爭時所作)

    牽情兒女風前燭,草檄書生夢裡功。便欲揚帆從此去,長天渺渺一徵鴻。——《亂離雜詩》(頸聯雖有儒生氣,但讀之卻悲慨不已)

    未免有情難遣此,本來無物卻沾埃。——《三月一日》(如此妙句,忘之可惜)

    蟲聲搖絕壁,花影護禪扉。——《癸丑夏夜登東鸛山》(大愛那個搖字,煉到家了!)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坐客多情。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中秋》(典故用得一點都不艱澀,絕對是詩詞大師級人物)

    十年不見山人面,寄得梅花來故人。——《謝十萬山人》(寫出唐詩風韻是最難的,可是郁達夫先生做到了)

    南國固多紅豆子,沈園差似習家池。——《別王映霞》(有人寫詞相贈的女人都是幸福的女人)

    屠狗猶拼弦下命,將軍偏惜鏡中頭。——《過岳墳》(儒家誤國,不外如是)

    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群盲竭盡蚍蜉力。不廢江河萬古流——《贈魯迅》

    各記興亡家國恨,悲鴻作畫我題詩。——《題徐悲鴻畫梅》

    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劇憐病骨如秋鶴,猶吐青絲學晚蠶。一樣傷心悲命薄,幾人憤世作清談?何當放棹江湖去,澆水桃花共結庵。——《病中作》

    碧桃三月花似錦,來往春江有釣船。——《自敘詩》

    碧桃三月花似錦,來往春江有釣船。——《題劉海粟畫》

    夢到闌珊才惜別,秋到我輩獨無情。——《夢醒枕上作》

  • 5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郁達夫)

    文章與名同,憂憂鬱鬱中。

    達者常自達,夫子怨氣衝。

    ——(成功)

    爭的一席位,文字俱皆貴。

    功成苦磨出,君風人敬畏。

    ——(成就)

    風流貫穿兩時空,民國共和兩重功。

    不與時流遂浪去,砥柱中流任狂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不會變形的瓶子裡灌滿水,然後冷凍,最後誰會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