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生活出現了很大變化,逐利觀念的強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似乎對美學的追求減弱了,那麼,在現代社會,美學生活是否仍值得追求呢?

    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美學生活在現代與傳統的審美追求有很大的不同,生活中仍有美學化的方面,而藝術也變得越來越生活化,生活與美學看似離得遠了,其實,在某些方面卻是越來越近了,生活與美學緊密相聯。

    第一、如何界定“現代生活”?

    所謂的“現代生活”,主要指後工業社會以來,包括當代的人類生活狀況。

    現代生活所處的社會境況,有人稱之為“後工業會”,有人稱之為“資訊社會”,有稱之為“第三次浪潮”所推動的社會等等。

    現代社會與古典社會有根本的不同之處:高科技,大眾化、資訊化、網路化,新媒體,國際化,民主觀念更強等。

    現代生活有其區別於傳統生活的顯著特點:

    一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決定了現代生活的功利效應,現實生活中,經濟價值、實際效益起重大的作用。俗話:“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能。”以前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現在是“有錢能使磨推鬼。”

    二是功利主義觀念以巨大的衝擊力影響社會。在現代社會,處處在講功利,“票子”、“房子”、“車子”經常顯得比“老子”、“兒子”和“親侄子”更重要,婚姻從望族的門當戶對,變成了聘禮嫁妝的比對。

    三是生活節奏加快,工作更重視效率。改革開放時期。深圳蛇口招商局最早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深圳也是全國作節奏最快的城市。當代生活節奏大大加快,要求工作的效率要大幅度提高,否則,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單位、地區等,都會在發展方面落後。西方早進入工業社會,生活節奏早就比我們快了,香港曾經英國管理,其社會生活節奏也比較快,我們有午睡,他們有時午休只有一個小時。

    現代藝術作品

    現代生活對人的精神狀態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是重形象的、具體的,輕視抽象的、理論的。現代快速生活讓人們不喜歡去琢磨抽象的,對深奧的理論也不太感興趣,喜歡比較具體的,比較形象的,比如,在圖書方面,大部頭的書很多人不愛讀了,袖珍書,配圖的書等,讓人更喜歡,前幾年所謂的“讀圖時代”(上海老房子、北京老房子、鼓浪嶼的老房子等)讓人更喜歡。

    二是重感受而不重視思考。快速變化的現實生活,讓很多現象轉瞬即逝,人們習慣於對社會現象、生活現象作深入的思考,倒是更喜歡去感受,提體驗。時尚的東西傳播得快,“粉絲”,“……迷”很多(如易中天的粉絲叫“乙醚”,于丹的粉絲叫“玉米”),迷狂的多了,冷靜的思考的少了,趕時髦,跟風的現象挺熱乎,比如網路時尚用語,傳播得非常快(“打醬油”、“神馬都是浮雲”),反映人們關心的社會熱點的詞,也傳遞的特別快,如“蝸居”、“蟻族”、“我爸是李剛”等)

    三是多元的思想理念取代了一元化的主導思想。生活的快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變化加快,思想觀念更復雜,變動更快,這就產生了多元化的觀念,以取代原先的一元化思想主導。原來是思想高度統一,崇拜的現象嚴重,主張一種思想,大家基本認同。現在是大家都喜歡自己思想,“我相信我自己”,部下不再對領導惟命是從;兒子不太聽老子的;你喜歡這樣的小說,我喜歡那樣的電影;你搞你的政治學習,可我看我的足球賽;父親說那男孩很乖,當女婿很好,女兒留下字條說:整個是個大“恐龍”(裝帥,其實很醜), 太“槑(méi)”(兩個“呆”,形神俱呆,很傻很天真,傻到家了),“雷”死人了!

    現代藝術作品

    第二,美學與現代生活

    (一)日常生活有越來越審美化的方面:

    比如,日常生活,越來越具有藝術性,越來越具有審美價值。

    審美的態度被引進了日常生活,大眾的生活、用品被藝術設計的品質所充滿,美的設計遍及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手機“鑽石”式裝飾,女性皮包的款式和色彩應有盡有,連男士的皮帶、皮包、打火機、錢包等,也講究著時尚和品味。

    再如、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使產品的藝術性更普遍,使大眾的審美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產品、用品不僅要“有用”還要美觀,產品的藝術價值得到重視,從城市環境的美化到居住環境的美化,從用品、服飾的美化到身體的美化(美髮、美容、美甲、瘦身等),生活中,處處講藝術性。而在使用物品的過程中,人們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藝術鑑賞的體驗和訓練,藝術欣賞能力也得到提高,“下泥巴人”和“陽春白雪”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

    (二)審美在某些方面越越來越日常生活化:

    比如,在日常生活審美化同時,審美也越來越日常生活化。

    原來,美學和藝術停留在高貴和高雅的領域,美學注重於研究審美的理論問題(如美的本質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等),藝術著重於專門的創作和欣賞活動(畫室、音樂創作室、話劇團,展覽會、演出舞臺等),而現在藝術走向大眾,走向普通的日常生活。

    再如,審美和藝術走向日常生活已被專家和藝術界所倡導和肯定。

    1895年,維爾德提出“藝術與生活間的真正結合”;1950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題為“在你生活中的現代藝術”的展覽;現代派的藝術家和藝術理論家們大喊“藝術生活化”,都是表現了這種趨向。於是,有波普藝術、行為藝術、大地藝術等,皆是竭力結合日常生活去挖掘美學和藝術價值。

    又如,人的生活的發展出現了語言化和符號化的特性。比如,在現代美學中,有些美學流派把美學和語言學聯絡起來,闡述美學的現代性。比如,如分析美學強調對藝術進行語言分析,把審美問題歸結為對於語言的研究;而維特根斯坦等也非常重視對藝術語言進行分析探討。還有,符號論美學如卡西爾、朗格等,把藝術看成是一種符號,從符號的意義方面去理解藝術的審美價值和文化意義。

    此外,有些美學家重視從審美語詞方面去探索所謂的“家族相似”的語言特色,揭示藝術語言的特殊性。認為藝術語言有共同的親緣關係,這決定了藝術語言作為“家族成員”的相似特徵。而審美過程中的“語言遊戲”,也有著“家族相似”的特徵:沒有普遍的同質性,但有普遍的相似性。審美總有共同的心理現象。而這一特徵在現代藝術語言,如網路小說、自拍、短影片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現,這給現代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現代藝術作品

    第三,在現在生活中,審美和藝術的表情功能出現了新的變化,更重視非理性的體驗,更重視快節奏的感受,更重視“讀圖”方式,更重視非抽象的表象、片段、碎片、影像等等,更重視非邏輯的感悟,如玄Phantom視、動畫、遊戲等等。

    自從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提出“藝術是直覺”之後,經由卡西爾和朗格等的“藝術是情感的符號”的主張,藝術被看成與生活現實是緊密聯絡的,藝術與符號,藝術與想象,藝術與語言,藝術與非理性,藝術與韻味,藝術與一切非理性、非邏輯、非體系性的畫面、影像、場景等似乎更具有密切聯絡,人們更注重藝術的情意、意味、感覺,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韻等。

    現代生活的美學追求變得側重於感性的、影象的、情感的和意象的,原本的現實主義、理性內涵、倫理追求和哲理沉思變得不那麼受重視了,藝術越來越與生活中的心理感受聯絡更緊密。

    所以,現代人不是對美學生活沒有追求,而是更“感性的”去追求,其實,美學本來就是起源於對“感性”的關注;審美具有形象性,藝術經常以影象來展示,影象的具體、可感和豐富性鑄成了藝術的深遠意義。審美和藝術都離不開情感,藝術必須讓人能情動於中。在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在利益和技術化的壓力下,不再那麼喜歡深沉的思考,不再那麼理性地去認識,不再那麼邏輯性地去規範生活,不再那麼理想化地去感受藝術中的高大全、真善美,而是重視當下感受,情感的瞬時體驗,以及對於圖片化、視像化、遊戲化的審美片段的感悟。

    美學在現代人的生活中仍是需要的,仍是值得追求的,只不過,追求的方式不一樣了,不求完美,只求愉快;不求完全,只求快樂;不求理想化,只求當下的審美愉悅,美仍是人們所向往的,但不再那麼古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KG的入耳式耳機哪款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