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
2 # 論史
第一、清朝在領土貢獻方面做的比明朝好。
從北部領土看,首先清朝就解決了困擾中原百多年的邊患問題,並透過盟旗制度分別將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置於大一統政權的掌控之下,並透過黃教削弱蒙古人的武力,將內外蒙古併入中華版圖之內。
在西北方面,經過康、雍、乾三代消滅可準噶爾割據勢力,並設伊犁將軍進行直接管理,其下又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將新疆併入我中華之版圖。
康熙和乾隆都先後派兵入藏,驅逐準噶爾汗國勢力和廓爾喀對西藏的覬覦,設駐藏大臣並在拉薩駐兵,劃分西藏的行政範圍,改革西藏幣制和法律,尤其是《欽定西藏章程》的頒佈,意味著清王朝對西藏的有效管理。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就高度評價了清朝對領土的貢獻。附圖。
明朝對東北遼東邊牆以外,對青藏高原的統治是很薄弱的,只是一種羈縻關係而已,真正的統治是談不上的。……。要是沒有清朝從努爾哈赤、皇太極,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六代兩百多年的經營,就不會出現18世紀大一統的局面。第二、除豁賤民。清朝社會當中存在著許多從前朝就遺留下來的賤民,如樂戶、墮民、丐戶等,他們是沒有政治權利可言的,地位尤在佃農之下為社會所看不起。
尤其是山西、陝西的樂戶的祖先是永樂皇帝奪取天下時,擁護建文帝的官員們的後代。永樂皇帝奪位成功後將他們的妻子兒女打入教坊司,永遠不能脫籍,而地方政府則任由他們遭到惡霸劣紳的欺壓不聞不問,也不許他們跳出賤籍。
查其祖先,原是清白之臣,因明永樂起兵不從,遂將子女編入教坊,乞削除籍。而雍正皇帝則大規模的削除了賤籍,不僅取消了教坊司,山、陝樂戶的賤籍,還削除了全部樂戶,又取消了丐戶等其他賤籍。儘管在雍正之前明、清皇帝都做過這樣的事,但是前者只是小規模的削籍,並沒有像雍正一樣氣魄宏大,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大的善政,這是我一定要說說的。
-
3 # 閒看秋風999
清朝在處理與西藏的關係比明朝要好 。
雖說元朝就統一了西藏,元朝明朝向西藏派駐了官員。但是真正建立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對西藏實施實際管轄的是清朝。
由於都是少數民族,所以清朝統治者比起元朝(時間太短)和明朝(漢人政權)要高明得多。
清代稱藏族為圖伯特,或唐古特,所居地區分為衛(前藏)、唐(又稱喀木)、藏(後藏)、阿里(又名喇裡)四部。
清崇德(1636—1643)年間達賴及班禪已派人貢於清朝,經康熙至乾隆,先後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其所造成的影響,清朝在西藏便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當地的最高統治者為達賴喇嘛,駐前藏拉薩,掌全藏政令。班禪喇嘛,駐後藏扎倫布,掌後藏寺院與其教民。
在宗教上班禪略低於達賴,在政權上達賴高於班禪。
前藏行政機構主要有噶廈和商上。噶廈為總管藏務會議廳,設三品官噶布倫四人。 商上為分管財政的機構,除以噶布倫一人管理外,設四品仔琫三人,商卓特巴二人。
還有專掌糧務的葉爾倉巴、掌道路的朗仔轄、掌刑名的協爾幫、掌馬廠的達琫及第巴等四至七品的各種名目官員。
後藏也設四品商卓特巴、葉爾倉巴,五品達琫等官員,掌管相應的政務。武官則有四至七品的戴琫、如琫、甲琫、定琫,從幾人至百多人。
凡前後藏皆有營寨,按其地理險易和大中小,各設邊營官及營官,總計一百六十餘人。
佛教在西藏盛行,喇嘛很多,有的喇嘛在噶廈、商上任職,而僧官又分國師、禪師、札薩克大喇嘛、札薩克喇嘛、大喇嘛、副喇嘛等,專掌教事。
清朝在西藏設官始於雍正五年,派駐藏大臣二人,駐前藏,統管前後藏地方及喇嘛事務。後改為辦事大臣、幫辦大臣各一人,分駐前後藏。
按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與達賴、班禪地位相等,實際駐藏大臣職權更大,是清政府的代表。
達賴、班禪及以下呼圖克圖十八人、沙布隆十二人等活佛轉世,稱為“呼畢勒罕”,即奔巴金瓶抽籤,均由駐藏大臣監督。
以上就是當時西藏所實施的一整套政教合一的體制。這是元,明兩朝都沒有的。
-
4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很不錯。
說到清朝做的比明朝好的地方,很多方面都能涉及到,比如說軍事、經濟、文化、工商業、內政以及外交等方面。舉個例子,晚清北洋海軍每年都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一個是巡視海防,一個是前往東南亞宣示護僑。即便是北洋海軍敗亡,清政府依然調撥軍艦下南洋護僑,後來重建海軍後也少不了護僑任務,比如說迫使墨西哥、古巴賠償因反華暴亂而造成的華人損失(當然,清朝完蛋了以後都不認賬了)。同時,清政府還在南洋各埠開設中華學堂,教習華僑子弟,並設立領事保護機構保護華僑的正當權益。當然這也是有結果的,用南洋華僑的話說——華僑雖異地棲遲,其心志尚不忘故國也。當然,對比一下西班牙馬尼拉大屠殺,大量的華僑被殺害,過了一年明朝才去了一封文書,先是不痛不癢的罵了幾句,然後話鋒一轉——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意思就是殺了幾個賤民無損於天朝聖德,真是人畜分明。
再舉個例子,就是蠲免。蠲免就是不收當年的賦稅,而清朝的康熙、乾隆是蠲免力度最大的兩個君主。這祖孫二人都說過類似的話,就是國家錢夠用了,沒必要再向百姓徵收賦稅。有記錄顯示,乾隆有一次宣佈蠲免賦稅,老百姓奔走相告,山呼萬歲。而且清朝對外開疆拓土,比如說滅亡準噶爾之戰,雖然歷經了三代君主,耗費了大量的軍費,但是這些軍費都是建立在朝廷國庫餘額的基礎上,並不是向百姓攤派賦稅。而且清朝的田賦稅率一直較低,雖然比不上元朝(元朝不以田賦為朝廷正課),但是相比明朝確實很低。
更多的例子不一一列舉了,只要多讀書多進行對比就可以。
回覆列表
一、開疆拓土。相對於明朝,清朝的疆域更大,基本上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東北方向:明朝曾經控制內外東北、建奴兒干都司,但是時間不長,長時間控制的是遼東一隅,而清朝入關時已經實際控制內外東北,並進行長期管控,但是後期丟失外東北。
北方:明朝長期與蒙古各部進行對峙,未能實際控制蒙古人,清朝入關前已經控制漠南蒙古、後來又在與葛爾丹戰爭中,收復漠北蒙古,解決襲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北方少數民族邊患。
西北方向:明朝未能有效控制西域。而清朝透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西北戰爭,平定漠西蒙古,將西域進行有效管控,晚清時期左宗棠入疆,平定阿古柏入侵,鞏固西北版圖。
西南方向:明朝在青藏高原設立烏斯藏都司,但是清朝則進一步進行實際管轄,派遣入藏大臣,對藏區新任宗教領袖須經過清廷冊封的制度進一步規範。
東南方向:康熙是打敗鄭氏後,對臺灣設立府縣進行有效管轄。
清朝疆域圖
二、解決了宦官專權問題。明朝和清朝都有效的解決為外戚和權臣的問題,雖然也出現過權臣,但是沒有發生權臣篡國的事件,而對於外戚,明朝和清朝也解決不錯,沒有發生因為外戚連帶關係,而危及中央政權的問題。但是在明朝,由於明朝廠衛制度的建立,助長了宦官權威,終明一朝,宦官們成為有影響力的一股政治勢力,甚至在宦官王振、劉瑾、魏忠賢等人時代幾乎左右朝局,對國家危害較大,而清朝幾乎杜絕這一現象的發生,清朝明文規定太監不得出京,清朝晚期受寵於慈禧太后的大太監恃寵而驕,出京張揚,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處死後暴屍三日。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
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族矛盾。明朝作為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人政權,長期與北方蒙古人、女真人進行戰爭,由此而進行的維修長城、堡壘等的國家支出巨大,影響到明朝統治,而清朝則是有效解決北方邊患,透過滿蒙聯姻、分封蒙古諸王等政策,解決了北方邊患,也是蒙古人始終忠於清朝,而對於最大的民族漢人,經歷入關時鐵血暴力政策後,也適當對漢人放寬了政策限制,很多漢人知識分子得以進入清朝統治基層,尤其清朝後期,由於內憂外患,滿清貴族的墮落腐敗,漢人知識分子崛起,以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漢族官僚,幾乎拯救了危亡中的清朝。
為滿清殫精竭慮的漢人大臣李鴻章
四、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上進步。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用貨幣代替實物交稅,對中國歷史是一個巨大進步,但是仍未解決的是“有地者少稅或者無稅,無地者有稅”的弊端,清朝雍正以後實行攤丁入畝的取消人頭稅,並實行士紳一體納糧,解決了士紳階層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偷稅漏稅的問題,明朝和清初西南的土司權力很大,時而和中央對抗,而改土歸流政策進一步弱化西南土司們權力,有利於中央對西南地方的實際控制。
當然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還有很多地方是讓人詬病的,比如對漢人的剃髮易服,強行的胡化漢人,長期滿漢不平等,殘酷的文字獄以及對漢文化的閹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