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不愛游泳

    新課標重視對學生民族審美個性的培養,對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古代詩歌,凝鍊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顆瑰麗璀璨的寶珠。學習古詩,不僅能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還能使學生開拓美的視野,陶冶美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但是,古詩講究平仄、押韻,文字凝練,在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恰當地運用現代資訊科技,開展了古詩詞與現代資訊科技相整合的教學,透過應用資訊科技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達到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資訊科技與古詩教學整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這種新型的網路教學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建立,首先在於教師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個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的教學程式:在課堂上透過導向、素材資源和操作資源的有序傳遞,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取而代之以往的是激導鼓勵、誘導啟發和疏導整合,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自主探索學習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嘗試談談資訊科技在古詩教學中的作用:

    一、利用資訊科技,在古詩教學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型的網路教學環境中,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在自主參與、自動探究與互動資源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資訊量,增強了記憶的效果,加快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速度,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更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資訊科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動機。古詩不是兒歌,學生不能一讀就懂。因此,有的學生還沒學首先就有了畏懼心理,對古詩望而生畏,這是,巧妙地運用電教手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就能變畏學為樂學了。如我在教學《長相思》時,首先利用多媒體在螢幕上顯示出“風雪交加,山關重重”的畫面,然後向學生介紹山海關外戍邊的歷史,把“山一程,水一程”來了個畫面特寫。聲情並茂地向學生介紹道:“同學們,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裡,住宿帳篷,每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颳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說明了身離故鄉之遠,行軍之艱難。“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瞭行進的方向。“夜深千帳燈”,“千帳燈”點明瞭軍帳之多,此行隊伍之龐大。在這羈旅野外的深夜,頂頂帳篷,點點燈火,也算是一個特殊的景觀,足見將士之多,聲勢之浩大。“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細緻描寫將士的心理,你們看,聽著帳外的風聲雪聲,感受著襲來的陣陣寒意,睡意全無,將士們的思鄉之情真能不油然而生!“故園無此聲”雖寥寥幾個字,卻把將士的內心世界袒露無餘,使思鄉之意自然酣暢地流淌出來。到此,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運用電教手段端正學生主動探索的態度。經嘗試,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對端正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態度很有效(1)課前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查詢資料、自我準備。(作者及背景,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課前查詢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是培養現代兒童應具備的資訊素養的良好契機。具體做法:①組織學生課前收集資訊。②教會學生整理資訊。③針對疑點,篩選資訊。④引導學生運用資訊。⑤互相交流擴大資訊。(2)課中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發揮。a、運用電教手段,幫助理解字詞。古詩中的一些字詞都應講古義、用今義講是不合適的。有一些字詞的解釋是很特殊,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當講“因為”,而非“坐下”“兒童急走追黃蝶”的“走”當講“跑”,而非今之“走”;在《望天門山》中,人們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教師機械傳授,學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透徹地理解的。就像是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 的靜態感,而如果運用電教手段,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 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只有直觀的教學手段才能幫助學生如此透徹的進行理解。b、運用電教手段,指導練習朗讀。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古詩講究押韻和節奏,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如此反覆自然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在教完《長相思》後,播放了一段山海關風情的錄影,讓學生親眼目睹了的漫天風沙雄偉氣勢,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後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而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也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領會。c、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髮揮想象,進行藝術再創造。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而古詩的語言高度凝鍊,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當多的。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不僅能加深對詩的理解,對學生說話也是一個極好的訓練。運用電教手段體現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為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提供了依據。在情境啟發下,學生們開啟了思維的閘門.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如教學《小池》,我先讓學生聽著舒緩的樂曲,看著插圖,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把圖上的內容具體地說出來。在優美氛圍中,學生描繪出一幅幅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潺潺地滲出涓涓細流,十分珍惜那晶瑩的細細流水;綠樹在晴天柔和的氣氛裡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美的形象、美的感受、美的情懷,躍然而出,學生在得到說話訓練的同時,也受到了美的陶冶。(3)讓學生善於總結並自我評價。古詩價值不只在於給人以藝術的薰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鑑賞美的過程,學習詩歌最大的目的是讓他們感悟美。學生學完詩的收穫可以用語言、舞蹈、文字、詩歌、繪畫等的方式展現而出。

    3、運用電教手段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古詩是一種精緻的散文,是一幅語言描繪的圖畫,是中國語言文學的精粹古詩來源於生活。課後我鼓勵孩子去自然界和生活中實踐詩歌,但學生並不一定有條件親身體會的,如“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嫵媚西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經霜楓葉……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條件,為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多的主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權利和成功的歡樂。

    二.利用資訊科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現代高科技網路環境下,資訊科技可以提供基於文字、語音、圖形和影片等多媒體的教學支援。我們強調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另外教師自覺學習電腦操作,上網瀏覽、整理、創造、釋出資訊,利用校園網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等,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引導和示範。不僅要求教師對古詩知識有精深的理解,對學生的能力有深入的瞭解,而且對教師把握和應用現代資訊科技也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可以邊講解邊指示,控制教學的全過程,及時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師生雙方的交流,如討論、輔導和答疑等,確保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要充分發揮網路的資訊傳遞功能。

    網路環境下立體互動的教學過程,可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多側面和多媒體地展示教學內容;且畫面逼真、色彩鮮豔和文字清晰,化虛為實,變靜為動,使深奧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而且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學習環境的保證,使學生獲得能夠自主學習的認識工具,並將資訊科技教育的工具作為助學和促學的最佳輔助方式。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合理運用資訊科技手段,不僅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得紮實有效,更能使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學生能力提高了,知識掌握了,素養形成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網路資訊科技為傳媒的三維目標才真正得到落實,建立以資訊科技支撐的新型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較短時間內賺一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