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醒斷橋

    高原草場,氣候塞冷,年平均氣溫為0℃左右。植物生長期僅有120天,沒有絕對無霜期。這裡雖然太Sunny強,但散失的也快。因此,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這裡氣候變化萬千,空氣稀薄。瞬間迷霧漫漫,幾米之內不見人影,忽而又雪花飄飄群山披銀裝。犛牛不怕冷,它喜寒畏熱,最適於這種嚴寒環境。犛牛能在零下30℃露天過夜,早晨背上積了一層厚厚的冰霜,但它仍泰然自若,毫無寒意。牲牛蹄大堅實,身強體壯,能忍飢耐餓。它不僅是優良的家畜,且可馱運重物,充當坐騎。1頭犛牛可馱運100千克的重物,翻山越嶺,履冰臥雪,風餐露宿,能連續執行20多天,故有“高原之舟”的美稱。

      犛牛為什麼能在高原嚴寒的環境裡生存?動物學家研究發現,當進入高原長達8個月的寒冷季節後,犛牛全身厚厚披毛的粗毛間長出了絨毛。它的被毛是由不同型別的纖維組成,具有保溫良好的空氣層,加之犛牛皮下組織發達,容易蓄積脂肪,可保護牛體免受凍害。另外,犛牛體表皺襞少,汗腺較少,能減少熱量散失。在氣溫遠遠低於犛牛體溫37---38℃的寒冷條件下,有利於儲存體內熱量,減少體內熱能或營養物質的消耗,維持正常體溫和生理機能。在海拔3000米時,空氣含氧量減少三分之一;到海拔5000米處,空氣含氧量減少二分之一。犛牛能適應高原缺氧環境的奧秘是:犛牛胸腔容積大,氣管短而粗大,與狗的氣管相似,能適應頻速呼吸。犛牛心、肺發達,肺泡比普通牛大。血液中含有紅血球,血紅素較多。這些生理特點,可使犛牛增加血液中的氧容量,獲得必要的或更多的氧氣,所以,犛牛能適應在氣壓低、空氣稀簿、含氧量少,幾乎終年冬季的高山嚴寒環境裡生存 。

      犛牛的生活習性

      犛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溼,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飢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犛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米,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犛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

      犛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遊渡江河激流,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犛牛的棲息環境

      野犛牛棲息於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灌叢、荒漠等地,適應性強,耐風雪嚴寒,嗅覺較靈敏,多成群活動,喜晨昏覓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發情交配,懷孕期約9個月,胎產1仔,幼仔2~3年性成熟。

    野犛牛原是中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佈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野犛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4]

      野犛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犛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犛牛佔世界總數的90%,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巖傑獅自卸車剎車開關安裝在什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