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碩果蔬
-
2 # 一個人的歷史
楊惲為人輕財好義,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為官廉潔無私。但是因為自恃其才,其性又刻薄不容人,愛揭發別人的陰私,由是多結怨於朝中,最終被誣告免官貶為平民。退居鄉間後,治理產業,自娛自樂,但其高傲之性不改,在給朋友孫會宗的回信中表露出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對自己所受朝廷的不公正待遇充滿怨恨,從而觸怒朝廷被處以腰斬,妻子兒女也遭流放。
揭發有功,謀政有術楊惲從小博覽群書,熟讀外祖父司馬遷所著的《太史公記》,對《春秋》也頗有自己的心得,因而以才學聞名天下。後來因為揭發霍氏謀反有功,被漢宣帝委以重任,封為平通侯,升任中郎將。楊惲在任中郎將期間,改變了郎中的舊例,一切均按照法令來執行,並且推薦有能力有作為的郎中加官進爵,有的提升到了郡守九卿,為國家發現和培養了很多人才,因此得到漢宣帝的器重,成為諸吏光祿勳,做為皇帝的親信大臣處理政事。
輕財重義,持才傲物楊惲從父親那裡繼承的財產有五百餘萬,等到自己被封為平通侯之後,就把財產全部分給族人。她的繼母沒有兒子,也有幾百萬的財產,死後都留給了楊惲,他都分給了繼母的兄弟們。楊惲兩次繼承的財產共計一千餘萬全部發給別人,對於錢財他視之如糞土,這就是所謂的輕財重義。楊惲在宮廷做官廉潔無私,郎官都稱讚他公正。但楊惲愛誇耀自己的品行和處理政事的能力,又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喜歡揭發別人的陰私。同時對觸犯自己的,一定要想辦法損害他,仰仗自己的才能高傲凌人。因而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楊惲和太僕戴長樂不和,這最終害了他自己。
曲高和寡,禍從口出兩個人互相攻擊,最終漢宣帝將兩個人都削職為民,楊惲賦閒在家、自娛自樂,但還是不知收斂。他的好友孫會宗寫信給他,讓他低調隱忍、明哲保身,但是楊惲並不接受,還寫了一封回信來闡明自己的立場。在一次公開場合,楊惲甚至說出了不想為現在的君主效力的話,目無君主無視君恩。最後楊惲死在了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手裡,一個養馬的小吏說發生日食現象是因為楊惲所致,漢宣帝下令徹查此事,在楊惲家搜出了《報孫會宗書》。看了這個之後,漢宣帝再也不能忍受楊惲持才傲物的性格和我行我素的作為了,腰斬於市妻兒流放就是漢宣帝的答案。
-
3 # 老衲侃春秋
司馬遷忍辱含垢,發奮著史,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共有兩部,一部存在宮廷檔案室;副本在家中。雖然書是完成了,但在司馬遷生前,此書並沒有公開。
司馬遷死後,《史記》的副本,就被轉移藏匿到了他的女兒司馬英家中。司馬英生育了兩個兒子,老大叫楊忠,小的叫楊惲。
楊惲自幼聰穎好學,經常偷偷拿出《史記》來看,他被外公書中所描寫的內容吸引住了,愛不釋手,而且每讀一遍總是熱淚盈眶,扼腕嘆息。
長大成人的楊惲是當時著名計程車大夫,他輕財好義,好結交豪傑與儒生們,起初受任為郎官、騎郎,常侍宮中。由於辦事幹練嚴正,被加官為左曹,負責處理百官上書等事務,在朝中很有名氣, 他為官能大公無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公元前66年,漢宣帝朝,大司馬霍禹、冠陽侯霍雲、樂平侯霍山等人由於失去皇上的信任而準備密謀造反。楊惲知道了他們的意圖,立即透過侍中金安上報給宣帝。
霍氏的陰謀遭到粉碎,被滅族。楊惲也因告發之功被封為平通侯。
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這部鉅著塵封了二十多年,也該是重見天日的時候了,於是上書漢宣帝,獻出了《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奇書才能夠公開發行,從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學著作。
楊惲對於朝廷內那些貪贓枉法、唯利是圖很是厭惡,當別人選擇視而不見、獨善其身的時候,他卻敢公然與那些人、那些行為為敵,揭發、檢舉那些罪行。也因此,楊惲在朝中樹敵無數。
除了正大光明的檢舉揭發一些醜陋現象以外,楊惲自身也有著明顯的弱點,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誇耀自己的德行和政治才能,卻又性情刻薄,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 這是否因揭發霍禹而升官所留下的後遺症?
當時,楊惲和太僕戴長樂倆人,來往比較密切。戴長樂是民間孩子,漢宣帝年輕時在民間生活過一段時間,倆人結識後成為了好友。等他登基以後便將其提拔為太僕。
但皇上的特殊照顧,卻成了戴長樂津津樂道的資本,他常常以此自誇,在人面前洩露少年時的一些狗血事,炫耀自己與當今陛下的關係。對於戴長樂的這種行為,楊惲看到後,立即進行了檢舉。
他告了戴長樂一狀,這邊的戴長樂知曉了,也參了他一本,說楊惲“以主上為戲(拿皇帝開玩笑),語近悖逆”。漢宣帝對臣子之間這種互相踩踏的行為,打心裡感到反感,又不忍心過重的懲罰二人,於是將他們都貶為了庶民。
後來楊惲賦閒在家,家居治產,以財自慰。安定郡太守孫會宗,是楊惲的老朋友,看到老友這樣的生活,很是擔憂,於是寫信給楊惲,勸他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飲酒作樂,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
此信中,有對皇帝的怨恨,為自己狂放不羈的行為辯解。整封信寫得鋒芒畢露,言詞激烈。
恰在這一年四月,天上發生了日食。按照古代的觀念,這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一種警告,預示著在人世間必有某一位大人物將遭遇不測。
太史令馬上把這個情況報告給了皇上,漢宣帝聽了以後,心裡犯了嘀咕,有些坐臥不寧了,下令尋找禍源!
終於,楊惲也該品嚐一下被告的滋味了。他過去得罪過的人盯上了他這一陣子的表現,在皇帝面前告了他的狀,說他拒不悔過,在家聲色犬馬玩得很嗨。他的行為終於惹怒了上天,現在的日食就是來警示了。
皇上一聽,原來禍源在這裡呀!馬上下詔捉拿。就這樣,楊惲被押到大牢裡啃窩頭去了。
廷尉在搜查他家時,搜出了《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後,對他非議聖上的行為非常憤怒,最後以大逆不道之罪,腰斬了楊惲。
楊惲被正常執行了刑罰,結果臨死還要禍禍人一把,當年曾勸阻他好好做人的孫會宗,也因為和楊惲有交往而被罷官。
參考資料:
《漢書》漢·班固
-
4 # 文開石
楊惲之死,只能用八個字形容“自作自受不知進退”。
中興之帝不糊塗。漢宣帝劉詢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這時候他看到當時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鉅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可以看出,漢宣帝劉詢對楊惲態度相當的好。
另外後是歷朝歷代對漢宣帝劉詢的評價也是相當正面的。
楊惲本身性格有些問題。有人評價楊惲輕財好義,但是那是因為楊少爺有錢任性。光兩次遺產加起來就千萬之巨,真的是沒缺過錢。
不知道是從小環境使然,還是受外祖父司馬遷的書影響太深。個性張狂不知進退,沒完沒了的口出狂言譏諷朝政,這樣的人在哪個朝代也難有好下場。
信仰理念產生的問題,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就在腰上一刀。《漢書·元帝紀》載:宣帝的太子劉奭(漢元帝)“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從漢武帝時開始確立的“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國方式,宣帝劉詢一語道出了其中要訣。這一制度從漢宣帝以後,始終為後世所稱頌和遵循。而且中國古代各皇朝的統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借鑑“漢家制度”的經驗教訓,以強化其統治。
儒家的空洞的理想化思想,從這時候開始正式蛻變為單純用於教化民眾的工具。
而與祖父一脈相承的楊惲,繼承的卻是儒家喜歡的以古諷今的毛病,加上性格和做法,實在不能說是遺憾。
回覆列表
楊惲,字子幼,是司馬遷的外孫,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一度受到漢宣帝的青睞,被封為平通侯。而《史記》的問世,正是得益於楊惲向漢宣帝推薦後得以廣泛傳播。
楊惲死在自己的性格上,因為他多次直諫觸怒了當朝權貴,被當期權貴以對皇帝大不敬之罪構陷他,使之官職被廢成為庶民。成為庶民後又借酒澆愁,寫出《報孫會宗書》抒發怨言,後來又正值當時出現了日食現象,又被當朝權貴陷害他因大不敬而觸犯天怒,漢宣帝藉此因由將他腰斬,令人痛惜。
皇帝都是自私冷酷無情和心胸狹隘的,楊惲觸犯漢宣帝心中那根皇權至上的無形的底線,從而遭遇不幸,是偶然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