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一時空
-
2 # 三個老爸實驗室
豌豆射手 孟德爾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會說
哇,這個寶寶長的真像爸爸媽媽啊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孩子長的像爸爸媽媽呢
那是因為遺傳的原因
一個小朋友的長相
比如雙眼皮啊
高鼻樑啊
甚至頭髮啊,眼睛啊
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比如爸爸媽媽中有一個人是雙眼皮
寶寶基本都會是雙眼皮
這中間究竟是什麼神奇的規律呢
那就要說到我們今天這位生物學家了
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孟德爾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貧苦家庭
小時候為一個莊園主看管他的花園
對於大自然的植物非常感興趣
後來由於教會的幫助
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
在大學裡
《組合數論》的作者愛丁豪
成為了孟德爾的老師
這為孟德爾後來推導遺傳規律
奠定了數學的基礎
兩年的大學進修結束之後
孟德爾回到修道院
他想要進行植物研究
請求院長給了他一塊空地
從1854年到1864年
整整十年時間
孟德爾默默的耕耘著他的實驗
種豌豆
進行了大量而詳實的資料研究
在1865年孟德爾宣佈了他的結論
從大量資料中推導了遺傳的規律
我們稱為孟德爾遺傳定律
遺傳學有三大定律
基因分離定律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基因連鎖和交換定律
其中有兩個是孟德爾發現的
可以說孟德爾一個人開創了遺傳學
在孟德爾之前
孩子為什麼像爸爸媽媽
這樣的遺傳現象並沒有明確的科學解釋
當時主流的觀點是認為
父母的每種特性會混合在一起
形成新的特性遺傳給孩子
與此相對
孟德爾創立了粒子說
認為決定生物特徵的是一種成對的粒子
這些成對的粒子在產生下一代時分離開來
各有一個進入下一代中合成一對新的粒子
這就是分離定律
現在我們叫這種粒子為基因
進入下一代的基因是完全隨機的
我們不知道後代會繼承什麼樣的基因
所以後代會具體表現出什麼樣子
是沒辦法精確預測的
這樣隨機組合的種類會非常龐大
這就是物種多樣性的原因
我們稱為自由組合定律
在孟德爾之前
沒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
一門科學完全誕生於一個人的頭腦
這是唯一的一個例子
即使是牛頓這樣偉大的科學家
也是由前人總結了大量的規律之後
才做出了重大的科學發現
我們之前一起認識過的達爾文
與孟德爾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不過與達爾文大放光彩不一樣
孟德爾的研究在他生前幾乎沒有人關注
當時的生物學家不太重視數學的作用
對於孟德爾遺傳學的數學規律並不熟悉
而達爾文進化論影響又太過巨大
那時候的生物學家幾乎都在研究進化論
沒有人把孟德爾的研究當一回事
但是孟德爾始終堅信自己理論的正確性
他認為自己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1900年
孟德爾死後16年,理論發表35年後
三位歐洲知名科學家各自發表了論文
驗證了孟德爾的實驗
孟德爾的名字才傳遍世界
在孟德爾論文發表 100 週年紀念活動中
英國一位著名生物學家評價:
精確的說出一門科學誕生的時間和地點
是很難的
遺傳學是一個例外
它的誕生歸功於一個人:孟德爾
是他於 1865 年的 2 月 8 日和 3 月 8 日
在布林諾
闡述了遺傳學的基本規律
爸爸媽媽會決定我們的那些特徵呢?
身高
統計顯示,爸爸媽媽的影響各佔一半
另外生活環境影響也佔有一部分因素
智商
智商是媽媽影響多一點
尤其是男孩的智商受媽媽的遺傳影響特別大
性格
爸爸的影響多一些
膚色
面板的顏色是父母雙方平均決定的
雙眼皮
爸爸媽媽有一個人是雙眼皮
孩子雙眼皮機率很大
如果父母都是單眼皮,則孩子一定是單眼皮
鼻子
相比較而言
如果父母有一個人有挺直的鼻樑
孩子有很大機率有同樣的鼻樑
脫髮
脫髮遺傳自父母雙方
但是脫髮有一個特性就是傳男不傳女
只有男人會脫髮
血型
血型是完全由父母的血型決定的
當然組合有很多樣
色盲
和智商一樣,都受母親影響大
如果母親色盲的話,那麼男孩一定會是色盲
回覆列表
-
說起孟德爾在遺傳學上的地位和貢獻,只要說說他的“豌豆園’和“遺傳因子”便可知一二。
-
其實,每次講分子醫學開篇,必定會和醫科的同學們說起他的故事。
在基因產業和分子生物學如火如荼的今天,
也不知還有多少人會想起來和“豌豆園’中的這位偉大的研究者...
-
-
著名的豌豆園。
自1856年,孟德爾歷經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和辛勤勞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提出了“遺傳因子”的概念,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係式。
即後來被遺傳學界奉為聖典的“孟德爾遺傳分離定律“和“孟德爾遺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孟德爾因此被推崇為經典遺傳學的鼻祖。
這些都是教科書中的經典描述。
人們未必熟知的是孟德爾本人並沒有體會過成功的榮耀和喜悅。他的研究歷經了將近半個世紀,才被科學界所知曉和承認。
那時他已離世整整16年。據說孟德爾臨終前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說:
“看吧,我的時代就要來到了。”
-
-
孟德爾時代終於到來了,那是在二十世紀初葉,人們終於相信了孟德爾的‘遺傳因子’。
可是當時的科學家們並不知曉那主導遺傳性狀的‘遺傳因子’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它是蛋白質嗎,是糖嗎,是脂類嗎,還是一種什麼神秘的物質或非物質?
......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這個謎底的揭曉又歷經了漫長的半個世紀。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人們終於得知那神秘的遺傳因子原來就是大家早就熟知卻被冷落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這是後話。
-
-
說起DNA ,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和孟德爾一樣‘悲催’的科學家米歇爾。
雷德里希·米歇爾(Friedrich Miescher,1844年8月13日-1895年8月26日),瑞士生物學家,出生於巴塞爾。他在1869年,首先從白血球的細胞核中,分離出一種他稱為“核素”(nuclein,現稱核酸)的化學物質。
書中曾這樣描述:
‘核酸(DNA)的發現,現在已被人稱之為二十世紀的重大科學事件。但他的發現者米歇爾也受到同孟德爾相似的遭遇:100多年前就製備出“核素”(即核酸),而多少年來無人問津。’
-
-
米歇爾研究的是膿細胞。膿細胞是從外科病人使用過的硼帶上洗脫下來而獲得的。
米歇爾先用酒精把膿細胞中的脂肪物質去掉,再用豬胃粘膜的酸性提取液處理,製取純細胞核。
米歇爾發現,在處理後的核中留存一種含磷很高而含硫很低的強有機酸。這種有機酸的溶解度以及它對胃蛋白酸的耐受性,暗示著這是一種新的細胞成份。
他稱這種新物質為“核素”,也即核酸!
從時間上很容易看出,米歇爾發現DNA的年代,和孟德爾發現遺傳因子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
然而兩者合體卻歷經了整整一個世紀?!
所以有人曾調侃說偉大的DNA,連同發現它的偉大的科學家們,其實都是“百年沉寂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啊……
雖然那早已是身後之名!
-
這就是同時代的在遺傳學上作出重大貢獻,而且緊密相關的兩位科學大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