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26384485603

      軍艦建成後要舉行下水儀式,同時進行命名,這是軍艦首次對外亮相。觀賞艦船由船臺滑行到海面的豪華場面,真是一種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自古以來,無論大小,在岸上建造的船舶總是要移動到水裡的,俗稱下水。這時船東都要召集相關人士和參觀者,一同分享喜悅之情。在下水前還要是用旗幟綵帶把新船裝飾一番。

      就下水方式而言,軍艦與民船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為此舉辦的下水儀式的內容卻有非常大的差別,軍艦下水時,一般是先舉行命名儀式,然後舉行下水儀式。

      船舶下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只使用滾木,有的則需複雜裝置。早期的艦船下水方式大多采用縱向滑行方式,小型艇也採用橫向滑行方式,驅逐艦以下的小型艦艇,多是採用在固定船臺和滑道擺放滾木(也稱船排)的方式,像是從算盤上滑下物體一樣。對於小舟艇則不少是用浮動起重機吊放下水的。潛艇下水多是先縱移到室外,然後橫向移至浮船塢,由浮船塢下水。隨著船舶的進步和大型化,下水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到19世紀中葉,利用下水臺下水已經相當普遍。

      在岸上建造的艦船最後必須移到水上,其重量從數百噸到數萬噸不等。除了船舶以外,很少有在短時間內移動這麼重的產品的情況。我們首先介紹以前最常用的縱滑方式。

      先來看看利用這種方式下水的艦船重量紀錄。艦船類是1940年三菱長崎造船所建造的武藏號戰列艦,包括下水裝置在內重量達35737噸;商船類是英國瑪麗女王號,37287噸,1934年9月下水。

      縱向滑行下水方式幾乎都是從船尾開始進水的,理由首先是避免在下滑過程中碰傷舵和螺旋槳等裝置,並且船尾入水會產生更大的浮力;其次是負載集中在船體首部,加固船首比船尾更容易。

      通常在船首和船尾加設支架,兼作加固船體。普通商船下水時船體大而重量輕,一般不需要支架,但是船體細長需要舾裝的軍艦則不可或缺。安裝支架時為了不損傷船體,需要藉助保護材料,用纜繩等扎牢,直到甲板處,根據需要在船體內部增加加固材料,像破冰船潛艇這類噸位較大的船體,有時還要加浮筒。

      建造時船體一般朝向大海保持1/20的傾斜,在這裡排列龍骨墩腹墩等,在上面組裝船體大部分船臺。考慮到下水時的需要,預先確定了下水臺的位置,有的還設定了下水用的結構和軌道等。

      在船體大體建成時開始設定下水臺,如果工期較短,則在設定建造用墩木的同時,就準備下水臺,一般設2條下水臺,大型船設三四條,置於龍骨墩兩側,下水臺由下部的固定臺和上部的船排組成,船排被固定在船體上。

      過去為了使船體在固定臺上滑行,要塗一層牛油後固定(現在多用石蠟合成物),然後塗覆軟皂,在它的上面佈設船排,現在則是用直徑9毫米鋼球,上下用滑軌夾住,與牛油不同的是,它可反覆使用。

      要完成下水,首先要將船體從建造墩木上移到下水臺。為了防止船體在下水前滑動,在下水臺設有制滑器,它支撐著下水所需的重力,在固定臺(船體中央附近)兩舷各裝1個,建造大型艦船時也可裝多個制滑器,分為機械式和液壓式,上面還有防止誤操作的安全裝置。臨近下水時在下水臺的多處安裝止滑木,以防止船體滑動相反,在下水臺的前端安裝水壓或液壓千斤頂,以防備下水時船排不動,現在多采用液壓方式,但過去的造船廠卻廣泛使用水壓方式。

      臨近下水,一面搭建下水臺,一面根據需要加固船體,特別是要在船首和船尾加裝支架這也是下水時的一種補強,與滑道固定在一起,當船尾的尾鰭或懸垂物較大時,在這部分堆上木材,包住船體,並與船排固定在一起。

      配合搭建下水臺的工作,在下水前完成。將船體從建造墩木移到下水臺的工序,在放置楔形和矢形木材時要便於拆除,負載最後要由龍骨墩和腹墩木承受,不易拆除,所以要先換成沙墩木,沙墩木為鋼箱或大袋子,裡面裝著沙子,放掉沙子臺子很容易就塌了,同時撤除船底支柱,制滑器的卡鎖處於繃緊狀態,下水時鬆開止滑木同樣置於靠沙墩或千斤頂可撤除的狀態。

      在艦船下水之際,需要進行大量論證和計算,首先需要把握與艦船下水時的狀態相關的各種要素,而且必須確認下水臺所需的強度。

      在下水時的各種狀態中,當船體約1/3滑到海水中時,施加在滑道上的壓力最大,由於向海面滑行時的下水重量與浮力之差,船體重量壓在下水臺的後端如果船尾上浮,那麼很大的力就會作用於船首和船首支架,而且在滑過下水臺後,船首突然落下,船尾上浮時,在復原效能方面產生不穩定狀態因此,配合船整體上浮,必須論證它的復原效能。

      此外,還必須求出開始下水時的初始動力,下水速度根據下水海面的深度的不同,要把船停在海面的適當位置上,需要設定必要的制動裝置,為了確保下水時的安全,透過計算上述要素,設定船的狀態,安裝必要的加固材料準備必要的下水臺確認必要的附屬裝置。

      在決定下水日期方面,需要考慮當日的風向風力天氣潮位等重要的要素,首先必須確保必要的水深,此外,在使用牛油方式下水時,還需根據氣溫調整牛油。

      在計算方面,船的下水重量重心是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建造過程中要正確估算載荷重量,參照估算確認實際搭載情況,必須綜合考慮下水時搭載的人員物體壓載物,準確把握重量和重心,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因準備不充分,船體因上浮後的搖擺,未固定的物體移動導致船傾斜沉沒的事故。

      首先要在建造用的龍骨墩腹墩的中間搭建下水臺,下水前將船體從墩木上移到下水臺上,在下水臺中預先裝有楔形木塊,將其向內打進,從而將船底撐起這一步驟需緩慢進行,不能將負重加到船體某個區域性上。

      船體重,全部移到下水臺後,將建造用的墩木撤除,出於安全的考慮,還要保留一些腹墩木和支柱,不過要裝上容易拆除的沙墩等,這時還要設定制滑器和止滑木,在制滑器上安裝安全栓,以防誤操作,在船首設定千斤頂,以備不時之需。

      船臺的後部為半船塢方式,多設定防止海水湧入的閘門或扉船,當建造工程到達這裡時,要開啟閘門或移走扉船,臨近下水時,開始下水典禮的準備工作,設定下水臺,塗飾船體懸掛紅白相間的帷慢等,這些與造船技術沒有什麼關係,但它是工程的一個重要階段。

      下水前,要對船的各個部位進行嚴格的檢查.特別是船底的閥門是否關閉,有無未封閉的地方,艙內裝置和臨時載荷的固定情況等。船體上安裝的下水支架和準備好的拖纜必須切實繫好,船舵螺旋槳和推進軸等如果不固定好或加以保護,將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終於到了下水的日子,參觀者大多被節慶般的下水儀式弄得眼花繚亂,下水作業也帶有幾分展示的味道,正因為移動的船體重量大過程不能重現,所以要細心觀查拆除留到最後的腹墩和支柱。傳統下水儀式的流程為:下水準備,打入楔形木,去除腹墩,去除止滑木,開啟制滑器的銷栓,命名,切斷卡鎖。這其中有些程式在舉行下水儀式之前已經完成,只是形式上的喊號子或動作,比如打入楔形木,即下水臺船排的楔形木頭,是出於安全目的在將船體重量移到下水臺階段安裝的,雖然依次去掉了腹墩和支柱,但下水臺仍支撐船體重量。

      一旦移除止滑木,與船排成為一體的船身就要向下滑動,支撐下滑重力的只有制滑器了,在切斷卡鎖之前,開啟制滑器的銷栓,在切斷卡鎖的同時,由於制滑器的作用,船體開始滑動。

      現在下水儀式的前半部分是命名儀式,當宣佈命名後,同時在艦首兩舷展開寫有艦名的白布披露艦名。

      下水本身只有數秒鐘或數十秒鐘就結束了,為了讓船在中途停頓,僻要用拖纜將船體拉住,當船體漂浮在海面上以後,它的行動全部交由待命的拖船完成。在船艙內,船底各艙室配備的工作人員開始檢查有無漏水等異常現象,並根據船體上浮狀態檢驗下水前所做計算的準確性,此時還要去除裝在船體上的船排,有時還進行確認重心的試驗。

      由於船舶的大型化和工期的縮短,規模較大的船廠大多采用船塢建造方式,下水自然也採用船塢下水。船塢下水與船臺下水相比,作業比較容易,在安全方面也有很多優勢,但是缺乏壯觀的場面,雖說如此,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危險。改裝成航母的大和級戰列艦的第3艘信濃號是在橫須賀工廠船塢建造的,在向船塢中放水時,忘記了往扉船內注水,所以船體早於預定時間浮起,海水一下子湧進船塢,海水將剛剛浮起的信濃號衝得在船塢內傾斜撞到塢壁上,致使船體受損。

      在船塢下水前,必須檢測上浮期間的復原效能,所以同樣要進行計算,為此,要檢測艦的重心負載重量,另外在放水前要實施與船臺下水同樣的程式,檢查船底閥門開孔的關閉,移動物體的固定情況等。在艦上浮時還要確認船底有無進水。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船底的墩木和船塢內的其它裝置,在放水後這些物體上漂,有可能成為事故的起因,為此事先要將不再需要的墩木全部清理到岸上,餘的墩木也必須全部採取固定措施,使之不能上浮。順利安全舉行下水儀式是非常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招商銀行的定期存款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