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月文化館

    從表現方式來看,趙匡胤確實是借鑑了趙匡胤的方式。

    當年郭威找了個藉口,讓人謊報契丹人南下,於是乎啦啦扯著大軍出了城,在路上越走越慢,最終,一面黃旗裹在了郭威的身上。

    相比之下,趙匡胤就顯得從容許多了。

    同樣領著大軍出了城,也是越走越慢,路上,手下的人還造聲勢,據說抬頭看到了兩個月亮。

    等到了陳橋,趙匡胤不走了。當天夜裡,一件黃袍就穿到了趙匡胤身上。

    郭威的是黃旗,還能說是臨時找的象徵性物品,而趙匡胤的黃袍則明顯是早就準備好的。

    所以,你要說趙匡胤一點都沒有學習郭威,那是說不過去的。

    畢竟兩人時間線相隔不遠,表現形式又如此接近。

    其實在五代十國,類似這樣的事件,並不鮮見。

    亂世之中,有兵有糧的說話才有分量。連年戰亂,不斷提高軍人的地位。

    軍人擁兵自重,不高興了就換皇帝、換節度使,這早就成了司空見慣的事。

    因此包括郭威也好,如何收穫下面軍士的擁戴,削弱將領的權力,都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趙匡胤兩次杯酒釋兵權,也正是為了解決這一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這一問題在五代十國表現太過嚴重,以至於宋朝矯枉過正,實行文官大於武官,文官監督軍事的制度,將武官地位打壓太低,最終在軍事上逐漸滑坡。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2 # 人民正能量

    毫無疑問,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很大程度上都是做郭威部將的時候跟他學到的,我們可以看看是郭威怎麼當上皇帝的。

    郭威原來是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的部下,在劉知遠稱帝的過程中,郭威是立有大功的,所以劉知遠在稱帝后,升郭威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掌握實權和兵權的實力派重臣。

    不久劉知遠去世,兒子劉承祐繼位,此時郭威升為樞密使,掌握全國的軍隊。在後來的歷次戰爭中郭威屢戰屢勝,在軍隊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在軍隊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但是也就引起了漢隱帝劉承祐的猜忌,打算設計除掉郭威,但是卻因為情報洩露,經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後,隱帝劉承祐反而被郭威的部將郭允明所殺。

    郭威帶兵入京維持秩序,並擁護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但是這時候朝廷的一切大權都在郭威的手中。不久,朝廷就收到通知,說契丹大軍南下,於是劉贇命令郭威率軍迎戰契丹軍隊。在經過澶州時,部將發動兵變,將一面黃色的大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稱帝,郭威被迫稱帝。隨後返回汴京,正式稱帝,建立後周。

    在郭威稱帝的這一系列的過程中,趙匡胤始終都是郭威的部將,我相信這一系列的過程,趙匡胤都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正是郭威的這一次稱帝導演,讓趙匡胤親身學到了這個模式的稱帝過程,也對趙匡胤影響很大。我們也不難發現,趙匡胤個人經歷和陳橋兵變和郭威的經歷、稱帝過程也非常類似。

  • 3 # 鬼山楓語

    趙匡胤和郭威都是黃袍加身,學樣也是有的,但當時兩人情況不同。

    郭威成為皇帝的經過

    郭威是從後唐開始入伍,跟過李存勖,後來一直跟隨劉知遠,成為心腹,劉知遠建立後漢郭威出力很多,成為開國元勳。劉志遠死的時候,郭威、蘇逢吉、楊邠和史宏肇這幾個元勳都是顧命大臣,而郭威是樞密使。

    樞密使位高權重,等同於宰相,主管軍事,由此可見郭威的重要性。

    劉承祐即位成為皇帝,有節度使造反,郭威平定叛亂,威望再一次提高。後漢形勢平定下來,劉承祐開始收拾重要大臣,楊邠和史宏肇兩位顧命大臣在京被殺,郭威也受到生命威脅,於是起兵造反。

    五代時期,皇帝最怕部下造反,將領也最喜歡造反。朱溫背叛黃巢投靠唐朝,又背叛唐朝自立為皇帝,後唐李嗣源推翻李存勖接替皇位,大臣石敬塘造反建立後晉,劉知遠是後晉大臣,造反建立後漢,造反已經成為常例,前行後效。

    不管郭威會不會造反,劉承祐都不安心,於是動手,但郭威掌管國內軍權,豈是好對付的?不過悲劇的是,劉承祐被亂兵殺死,於是朝政就落在了郭威的手裡。劉承祐殺死郭威全家,自己也死在兵亂裡,郭威下來該怎麼辦?

    如果繼續讓劉氏當皇帝,肯定還會對郭威下手,因為郭威是造過反的,劉氏殺了郭威全家,皇帝也死了,下一任皇帝要是不怕才怪,郭威也知道已經騎虎難下,就索性幹下去,直接當皇帝,這是為了保全自己。

    於是他在澶州兵變,手下撕下黃旗給他披上,好像是被迫稱帝,其實一切都在郭威計劃之內。

    趙匡胤成為皇帝的經過

    趙匡胤從開始就在郭威手下從軍,一步一步從低階將領做到高階將領。

    周世宗柴榮死時,他擔任殿前都點檢。

    柴榮死後,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趙匡胤想佔這個便宜,於是派人謊報軍情,說契丹入侵,朝廷讓趙匡胤帶兵抵抗,走到陳橋驛時軍士開始喧譁,威逼趙匡胤當天子,不等說話,直接黃袍加身,於是大勢已定。

    非常明顯,這也是安排好的戲,戲碼和郭威的一樣。

    郭威和趙匡胤的不同之處

    不管郭威內心怎麼想,他的造反是被逼的,不反就死。

    趙匡胤不同,當時沒人動他,他造反有先下手為強的意思,因為皇帝幼小,很可能會有別的大將造反,捷足者先登,他決定搶先動手奪取帝位。

    這是他們的第一個不同點。

    第二個不同點在於,郭威造反不算冒險,而趙匡胤是冒了大風險的。

    郭威是樞密使,掌管所有軍權,官職和聲望極高,他造反之後局勢平穩,反抗者寥寥無幾,鞏固政權沒有大費周折。

    趙匡胤造反的時候是殿前都點檢,屬於高階將領,職位和他一樣高的將領大有人在,而且資歷威望不足。建立宋朝之後,只有開封和部分地區承認他的政權,別的都在觀望。

    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兩人資歷都比趙匡胤高,先後造反,趙匡胤平定叛亂之後其它節度使才開始歸順。隨他造反的將領都掌有兵權,對政權也是威脅,於是趙匡胤很快杯酒釋兵權,解除了親信們的權力。

    由此可見,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是在行險,只為他有很大的野心,與郭威大為不同,正因如此,趙匡胤的行為名不正而言不順,在歷史上屢有欺負孤兒寡母的非議。

  • 4 # 辯證哲學論

    兩人稱帝的方式簡直是如出一轍。

    我們從以下四點進行比較:

    一,屬下上報假情報,契丹進犯

    郭 威:手下將領聲稱,契丹大軍南下進犯;

    趙匡胤:手下將領上報,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

    二,掌權者未經申辯,安排大軍北上禦敵。

    郭 威:知道情況後,掌權的太后未經多問,便派郭威親自掛帥領兵出城。

    趙匡胤:知道情況後,7歲的皇帝當然啥都不懂,宰相範質等為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率領諸軍北上禦敵。

    三,走到某個地方後,發生兵變,被動當上了皇帝。

    郭 威:大軍行至澶州,數千將士,發動兵變,郭威黃旗加身,被擁立為帝。

    趙匡胤:大軍行至陳橋驛,大軍中觀星者看見“日下還有一日”,於是趙普等人發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被擁立為帝。

    四,立即回京逼迫禪位

    郭 威:大軍回京,逼迫太后禪位,建國大周。

    趙匡胤:大軍回京,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小皇帝禪位,建國大宋。

    從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到,趙匡胤的陳橋驛兵變,簡直是改良版的“郭威的澶州兵變”,大軍從契丹到北漢聯合契丹,黃旗變成了提前預備好的黃袍,甚至趙匡胤為確保萬無一失,還留石守信等人守京城,如果有人不同意不開成門,那麼可以裡應外合的進行最後的軍事行動。從整個事件來看,趙匡胤是換湯不換藥,直接套用郭威伎倆,來了個“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奪得了皇位。同時,趙匡胤也是害怕石守信等人再套用他的方法,所以,以一招“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後顧之憂。

    綜上所述,趙匡胤確實有模仿之嫌,但是他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5 # 談古論金

    現代人編了一個關於趙匡胤的笑話:

    郭威老朋友趙弘殷的兒子趙匡胤前來投奔,郭威在接待他的時候問:“你爹讓你過來是為了什麼?”

    趙匡胤說:“我是來學習如何讓手下給你披上黃袍子,還能讓世人以為你是被逼的。”

    郭威當即生氣:“我是被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我無顏到九泉之下去見漢高祖!”

    趙匡胤也激動起來:“對對對,就是這個!

    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很明顯趙匡胤黃袍加身確實學了郭威。

    差別在於,郭威稱帝的時候,軍中沒有現成的黃袍,也沒有較好的布料,士兵們就將旗幟上的黃色旗幟扯下來鋪蓋在郭威的身上,而在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道具組可是相當給力,他們縫製好了一件真正的皇帝專用黃袍。

    趙匡胤學了郭威的伎倆,但是郭威營造的倉促被迫的感覺更加真實,而趙匡胤由於準備得過於充分,露出的馬腳顯然更加明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再別康橋算是現代詩歌散文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