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為36郡,設有九江郡。西漢時,九江始建縣,稱柴桑。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築城戍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
柴桑又名九江,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後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柴桑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柴桑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柴桑屬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柴桑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
《後漢書 志二十二 郡國四》———柴桑城,屬於豫章郡。
《柴桑城故址考》———柴桑(尋陽郡)城遺址坐落在九江縣賽湖村屬境七里湖灘,東臨七里湖,西依鶴問賽;發源於瑞昌縣青湓山的湓水自西向東流經城址至九江市區龍開河注入長江;南潯鐵路自南向北沿鶴問賽與城址西緣透過……遺址的中心點南距九江縣城沙河街9公里,東北距九江市區龍開河8公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為36郡,設有九江郡。西漢時,九江始建縣,稱柴桑。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車騎大將軍灌嬰在此鑿井築城戍守,稱位城,又稱灌嬰城。三國時屬東吳,隸武昌郡。
柴桑又名九江,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後據《晉太康地記》記載,九江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餘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柴桑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柴桑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柴桑屬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柴桑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
《後漢書 志二十二 郡國四》———柴桑城,屬於豫章郡。
《柴桑城故址考》———柴桑(尋陽郡)城遺址坐落在九江縣賽湖村屬境七里湖灘,東臨七里湖,西依鶴問賽;發源於瑞昌縣青湓山的湓水自西向東流經城址至九江市區龍開河注入長江;南潯鐵路自南向北沿鶴問賽與城址西緣透過……遺址的中心點南距九江縣城沙河街9公里,東北距九江市區龍開河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