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終於又能黑一把李世民了,這樣的機會我是斷然不肯放過的。
首先來說,唐太宗修改史書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那麼,關於唐太宗在史書上的美好形象真的就是歷史事實嗎?
李世民可以改掉史書的觀點,但他無法抹去歷史事件,因為他還需要用這些事件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但透過這些記載中的蛛絲馬跡,認真地抽絲剝繭,我們仍然能夠窺見華麗外表後面隱隱露出的種種不堪。
李世民與魏徵,在正常的史書上是君臣相得的典範,你是鏡子,我是衣冠,你是諍臣,我是明主,你是忠誠的楷模,我是千古帝王的表率。
真的嗎?恐怕未必。 我的觀點:魏徵從來就沒真正瞧得上李世民。
事情要從玄武門事變說起。玄武門事變僅僅是一次突發事件嗎?李世民殺掉兄弟是出於無奈自保嗎?
來看看高祖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他們所面對的政治形勢。
大家都知道,唐朝搞的三省六部制,國家的實際最高權力中心就是三省,統治者的意志就是透過這些部門向下貫徹落實。那麼,玄武門事變前的這些年裡,三省的機構成員是怎樣一種情呢?
咱們從高祖武德五年開始,️代表李世民集團,️代表敵對集團,️代表牆頭草。
武德五年:武德六年:武德七年:武德八年:武德九年:我們發現,從武德五年開始,李世民控制著尚書省和中書省。武德八年開始,他的觸角伸向了門下省(以前是太子集團控制的)。
這是李世民在行政機構中的掌控。在軍事方面,更加的觸目驚心。
唐朝軍隊最高指揮機構為天策府,掌十二軍,各將軍都是手握兵力的實力派人物。武德八年,軍隊的情況是這樣的:這是十二衛,手裡有兵的。武德九年略有變動,張瑾在武德九年改任天紀將軍,天節將軍改由羅藝充任。
這其中,屬於李世民方面有九個人:劉弘基、長孫順德、竇誕、張瑾、錢九隴、楊毛、樊世興、李神通、柴紹等。 站在太子李建成一邊的只有一個羅藝。
李世民對當時的朝局操控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呢?來看這樣的一段記載:
這段記載透露出來幾個資訊:
李世民住在承乾殿,他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可以“攜弓刀雜物”出入宮中。
在朝廷政令方面,太子的“令”,秦王和齊王的“教”,皇上的“詔”是並行的,具有同樣等效力。
而相關部門怎麼執行呢?――“唯據得之先後而定”。 誰的發文先到達執行部門,執行部門就按誰的辦。
即然是按照先來後到的規矩執行,那麼,誰先來誰又後到呢? 再看下一段記載:
這是說,李淵想把幾塊肥沃的田地賜給自己的老丈人,卻被執行官員駁回了,說秦王李世民的“教”先到了,已經給李神通了。李淵發怒了,把李世民叫來一頓罵:“我的聖旨到了下面都不管用了,而你的‘教’,下面的州縣馬上就會遵照辦理。” 。回過頭,李淵對旁邊的大臣裴寂說了一段很嚴重的話,說李世民“典兵日久,在外專制”。
“在外”字指的是什麼?是領兵做戰的外地,還是指“宮廷外”? 結合上文李淵的語意,這個“在外”無疑說的是“宮外”。出了宮門就完全是他李世民的天下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啊!
情況很清楚,即然太子的“令”、二王的“教”,皇上李淵的“詔敕”在執行部門是按照先來後到的順序執行,那麼,掌控了尚書省、中書省,又把觸角伸入門下省的李世民,當然能夠很輕易地讓自己的“教”搶先到達執行部門。
面對李世民勃勃的野心,時為太子李建成洗馬的魏徵已經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
魏徵當年做戰被俘,李建成將其收納入麾下,給予任用和信重。他和裴矩一齊成為了李建成的死忠。在李建成的生涯中,魏徵為其出謀劃策,屢屢立下大功。他也最早察覺出李世民的謀劃,對李世民心生警惕。而李世民日漸滋長的野心被魏徵瞧在眼中,他向太子提出建議,勸李建成先下手為強,以除後患。但思想年輕的李建成政治敏感度遠遠不夠,他對這位兄弟的提防明顯太掉以輕心了,應對的方式過分虛弱。
直到玄武門事件發生。
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親信,李世民寬容大度,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二天就停止了追殺,即往不究,歸順則用,魏徵就是個典型。
但是對於親侄子就沒那麼大方了,李建成,李元吉兩人各有五個兒子,有的尚在年幼,全部誅殺,無一寬恕。
李世民還把弟媳楊氏收納入室,頗有煬帝的風采。
魏徵被李世民任用之後,在歷史的記載中,忠誠耿直,頗多諫言,李世民則從諫如流,君臣相得,成為千古佳話。
那麼我們從記載中,去感覺一下兩人的關係。
唐太宗李世民逼迫老爹李淵退休以後,登基坐殿後,鑑於自己的事蹟,他對那些文臣武將是頗多猜疑,舉幾個例子。
衛國公李靖,唐朝第一名將,兩次遭受他人的誣陷。李靖的應對:唐朝的另一位功勳卓著的名將李勣(徐世勣),也受到猜忌。徐世勣的應對方式:他們選擇的方式都是隱忍退讓,收斂鋒芒。
但魏徵卻恰恰相反:魏徵絲毫不收斂行跡,反而直接跑到李世民面前,當眾擺出一套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來。
魏徵老辣,政治經驗十分豐富,他準確地把握住了李世民想博得一個“美名”的心理狀態,把李世民架到一個高度,使他無法對自己挑三撿四。
人,無論你再謹慎,也終會被挑出毛病來。而魏徵卻欲擒故縱,故意把破綻露出來,然後披上一層高檔華麗的外衣,將自己的沉浮與李世民的名聲捆綁起來,破綻反而成了優點。
老狐狸逐步對李世民內心進行揣摸,終於準確地把握住了那條紅線。魏徵比較高明的地方,以公為事,處處佔個“理”字。這是透過直諫的方式對政敵進行消滅和打壓。效果還是蠻不錯的。魏徵言語比較刻薄,但總是扛著大旗,李世民也偏偏就吃這一套。
但李世民對魏徵從來瞧不上他有沒有感覺呢,也有所知:終於到了後來,魏徵有了機會,他成為太子李承乾的老師。成為太子的老師後,魏徵向李世民舉薦了兩個重要人物:侯君集、杜正倫。
貞觀十七年二月,魏徵病重去世。
當年三月,李承乾謀刺胞弟李泰,暗殺失敗,隨即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起兵逼宮,事敗被廢,黜於黔州。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卒於黔州,李世民為之廢朝,以國公禮葬之。
魏徵推薦的兩個人全都因罪伏法。李世民突然對魏徵以前的各種所做所為產生了深深的懷疑――阿黨。而後,李世民又發現,魏徵以前上諫以前,總是搞一份備份材料交給史官記錄下來,然後才上諫。李世民徹底憤怒了。你李世民不是擅長篡改史書嗎?魏徵這下打在了他的七寸上。
魏徵本身就是縱橫大師,他也有謀劃,早就將他所有的諫言都記錄下來了,而李世民的從諫和施政方針也一樣會被史官記錄下來了。在史書上,這就是明主與諍臣的表率,貞觀之治的千古華彩。你再改,就必須要抹去那層亮麗。
沒錯,這麼多年了,魏徵從來就沒有忘記玄武門那抹永遠無法刷淨的血色,從來就沒有瞧得上你李世民的所謂帝王權謀。
這就是報復,李承乾逼宮失敗了,但魏徵並不在乎。請你李世民也品嚐一下被兒子背叛的滋味。
李世民怒不可遏,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
回覆列表
李世民跟魏徵,這相當於兩個影帝在飆戲,幾千年來難得一見。
魏徵能看出李世民喜歡什麼,他要名,要賢名,什麼樣的皇帝是聖主呢?能納諫,什麼樣的臣子是好臣子呢?能勸諫,“文死諫,武死戰”嘛,文臣武將最高理想。
所以,兩個影帝互相配合,成就對方。
為什麼推倒了他的墓碑呢?
因為李世民在處理李承乾造反的案子的時候,在侯君集的文件裡,發現了魏徵給李世民的上書,也就是勸諫自己的東西。
李世民大怒,為什麼呢?
魏徵為什麼吧自己勸諫的東西給侯君集?顯然他是知道太子要造反,把這個給太子,是對太子示好,想著等太子成功了,勸諫李世民的東西就成了李世民的黒材料,用來摸黑李世民,就像李世民摸黑李淵、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樣。試想一下,為什麼勸諫?肯定是做的不好才勸諫啊,肯定是“缺點”啊。
所以,他把魏徵的墓推了,磨滅碑文。
後來為什麼又立起來了呢?因為他做錯事了,想轉移矛盾。
當初曹操打“赤壁之戰”打輸了,於是說了一句,“若奉孝在,絕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為什麼她會這樣說?不是真的覺得有郭嘉在就不會輸,而是因為他輸了,所以需要轉移矛盾,減少自己決策失誤帶來的威望降低。聽過CEO引咎辭職的沒?決策失誤雖不用下臺,但下不來臺啊。
李世民也是一樣的玩法,徵高麗失敗了,面子上掛不住啊,個人威望下降,於是學習曹操,“如果魏徵在,一定會勸諫我的,也就不會失敗了”,大臣一聽,頓時無地自容啊,都是我們的錯,沒有勸諫你。
於是回家了又為魏徵俢墓。
帝王哪來感情?臣子都不過是利用的工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