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淚笛
-
2 # 謀世123
袁崇煥只是邊防走私的一個利益軍閥滿清夷狄是它的一個客戶而已,說白了,是利用滿清夷狄來跟朝廷要價,後來崇禎發現緣由,才會殺掉,而滿清夷狄入關,自然不能去抹黑幫助自己的人,當然要為其平反,去給百姓洗腦,要不然怎麼坐穩天下,為自己的非法統治洗白,
-
3 # 隨便聊歷史
每個歷史人物在人們的心中都有個自己的形象,這個形象是我們透過自己對歷史的瞭解,書籍的閱讀,傳說的耳濡目染中所得來的。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給我們的傳統思想上留下的一個烙印,就是歷史上的人物非忠即奸,這個人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個壞人。那麼問題來了,有些歷史人物自己本身在史料上就有矛盾的記載,那麼人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有的認為他是好人,有人認為他是壞人,這就引起了對這個人物的爭議。袁崇煥就是這麼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袁崇煥是明朝末年一個很有名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忠臣良將,明末脊樑;有人說他是漢奸,賣國賊。那麼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忠臣,袁崇煥肯定是忠於大明王朝的。說他資敵賣國,幫助敵國殺本朝大將,與清廷議和這些罪狀是不能成立的。作為薊遼督師,邊境最高負責人,市米和議和可能是他作為保證邊境安穩的一種做法,要知道當時國內農民起義的烽火可是熊熊燃燒的,兩線作戰對大明王朝可不是什麼好事。 良將,袁崇煥的能力到底如何呢?前期他在牛人孫承宗的賞識下鎮守寧遠,取得了寧遠、寧錦兩次大捷。後來當了薊遼督師,總管軍政。主張修城牆以防清軍入關,能力肯定是有的。
那麼為什麼到後來對他有所爭議呢?袁崇煥在沒有被孫承宗賞識之前,曾經上書朝廷給魏忠賢修生祠。後來兩次大捷之後又因為得罪魏忠賢被罷官,直到崇禎登基又給予他重用。這個他到底是站在閹黨的對立面還是一個陣營的,不能給後人一個非黑即白的明確答案。擅殺毛文龍,毛文龍再怎麼說也是朝廷一品大員,他的部隊對清朝的後方還是有牽制作用的,這一下殺了他(事先沒有稟告皇帝),才有了後來的清兵沒有後顧之憂的長驅直入打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煥最後是被凌遲處死的,罪名是通敵賣國。他的死是不是像岳飛那樣冤,忠君報國,最後落得個悲劇收場。其實這個如果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在南明的時候,就為袁崇煥平反了,後來清朝也給他平反,證明他根本就沒有通敵賣國,而是一心向著大明的,這個他臨刑前的一首詩也能表明他的心境和抱負"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可是我們站在當時的皇上崇禎的立場上,袁崇煥死的一點都不冤枉,封建王朝該有的忌諱他幾乎犯了個遍。五年平遼(欺君),崇禎給了他人力,物力,財力上最大的支援。全國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也是他的。當時關內的部隊有的的飯都吃不上,但是他的糧餉充足有餘。結果兩三年時間,清軍居然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崇禎本身就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你說五年,五年零一天他都要找你麻煩,這個落差皇上哪受的了。
擅殺毛文龍(妄上),一個一品的軍區司令員,袁崇煥說殺就給殺了。無論對方罪過大小,這樣一個大員,不經過皇帝批准,自行就給處決了,殺了之後才稟告皇上,你就是抓住一個敵方的將帥也要先取得聖意,是押解回京還是就地正法吧。就這兩條,在當時來說就足夠他死了。但是崇禎這個時候還在猶豫,這也正好證明了,袁崇煥還是有能力的。
袁崇煥下獄之後,他的手下大將祖大壽帶兵出走,朝廷派孫承宗召不回來,結果他一封信就給召回來了。皇上和大臣會怎麼想,不用我說了,國家的精銳軍隊,皇上指揮不動,袁崇煥一封信就搞定(觸動皇權),這就決定了他必死無疑。
有人說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我們來想想袁崇煥不死的話,吳三桂應該不會降清,清軍不會入關,明軍陷入腹背受敵兩線作戰,要知道攻陷北京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明末的黨爭,連年天災,民不聊生,國庫空虛,袁崇煥死後祖大壽還堅守了十幾年的遼東。可見,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袁崇煥對明朝是一個忠臣,也是個有軍事上有能力的人,同時他也是個政治上欠缺考慮的人。不管怎麼說,他在明末的時候抵禦外來侵略的成績是要肯定的。
-
4 # 歷史評說
袁承煥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說他好的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大明朝的脊樑,說他壞的人認為他是漢奸,賣國賊。那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我認為袁承煥肯定是一個忠臣,他對於大明朝的忠心日月可鑑有的朋友會列舉出袁崇煥的罪狀,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資敵賣國,與清廷議和。個人認為這一條是不成立的,袁崇煥當時可是身居督師的位置,他對於在遼東和清軍作戰的明軍的實力最為了解,要想反攻遼東,首先要穩固自己的防線。
在這個基礎上,積聚力量,徐圖恢復。這一切自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用當年勾踐的話說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如果遼東無時不刻不處於清軍的騷擾襲擊之下,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安居樂業,那用什麼去恢復遼東?有錢嗎有人嗎?
要知道大明朝最終的滅亡,歸根到底就是在於沒錢。所以他和滿清狗韃子之間,進行交易和議和,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疆域,徐圖發展。袁崇煥是在縱觀全域性的立場上,做出這個決定的,這件事情在那些腐儒的眼中自然是通敵賣國。反正這些言官清流們,他們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反正以後打仗也輪不到他們去,天塌下來,自然有高個子頂著。
其實袁崇煥之所以存在爭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黨派屬性並不明確在沒有成名之前,他曾經上奏給皇帝,要求皇帝為魏忠賢修建生祠。這被很多人認為這是他黨附魏忠賢的鐵證。可是,這位總督也曾經因為在兩次大捷之後得罪了魏忠賢而被罷官,從這點上看上去,他又不像是閹黨的成員,至少魏忠賢這個人還是很護短的。
從這兩件事上可以看出,其實袁崇煥是個無黨派人士,他上書給魏忠賢見生祠,我想多半也是隨大流的無奈之舉。當時,全中國的官場不都是這樣嗎?不過,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他不屬於東林黨人,所以自然就沒有得到東林黨的保護。
在當時這些東林黨人掌握了全國的輿論方向,他們認為袁崇煥不是自己人,而且還缺一個背鍋的,那麼盡情的抹黑袁崇煥對於他們而言就沒有任何的心理壓力。袁崇煥就成了袁崇壞,在他們的輿論攻勢之下,整個國家的人都認為袁崇煥是個大奸賊,這才有了袁崇煥的悲劇。
總結其實沒過多久,南明政權就給袁崇煥平反,袁崇煥的名譽才得到了恢復。後來,隨著乾隆皇帝特別推崇這位前朝對手,社會上對於袁崇煥的評價才趨於正面,袁崇煥的地位才逐漸提高,這對於這位忠誠而言,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回覆列表
歷史評價 “只認定‘不怕死、不愛錢’與‘曾經打過’十個字耳。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崇煥置母妻子百口於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膽氣較練,而伎倆較實。”(《崇禎實錄》卷八)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為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明熹宗實錄》卷六八) “初,虜勢張甚。人心惶駭欲遁。自崇煥堅拒,氣始振。關外九城得屹然拱護山海……藤縣(袁崇煥)之於東陲,亦勳勞多矣!初,經略高第議棄寧前錦右。果如其說,則遼西將非國之有也。賴藤縣力持,成寧遠之功,士氣少奮。”(《國榷》) “柳河敗績,士卒西奔。崇煥狂呼邀截,使各還守信地。關外城堡幸爾得存。至於寧遠解圍,誓眾效死。金啟倧一炮打壞虜營一角,虜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煥雖死於法,不可頓沒其功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五,天啟六年正月) “(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於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里。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北韓《仁祖實錄》卷二十二) “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而崇煥先置於極刑,妻子流數千裡,刑浮於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明史·袁崇煥傳》) “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清高宗實錄》) “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 。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梁啟超《袁督師傳》) 感謝您對本團隊的支援 我比較傾向於明朝那些事兒所說的評價一個人要看他在一些關鍵性事件上採取的行動。 對於袁崇煥,第一是,努爾哈赤是死在他手上的。這點幾乎被大家所公認。 都是經過一些佐證來旁敲側擊,沒有直接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