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艾米Whisky
-
2 # 劉金子
藝術不存在,什麼正確的不正確的什麼正常的不正常的不變態的分裂的不良暗示的什麼都是靠人為去跟人家分別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所謂的善惡寵物,什麼顏色,什麼東西都是人為去跟人家亂評判?
-
3 # 豬頭鏢
藝術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又是眾口難調的事情,有大眾藝術,還有小眾藝術。繪畫是畫家對物件的深刻理解後高度抽象形成的帶有自己審美情趣的作品,作品後面抒發的是畫家自己的情感。西畫由寫實到現代到後現代,抽象,野獸以至各種流派,中國畫也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等諸多分野。中國書法的醜書,日本畫家筆下裸體的老娼婦,黃永玉的閉一隻眼的貓頭鷹,你能說它是病態的,分裂的,不良暗示的嗎?試看中國畫《南京大屠殺》畫面慘不忍睹,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反映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兇殘,藝術見證了歷史的真實。繪畫藝術歷來爭議較多,除了藝術性,思想性還要附加其他條件,容易束縛畫家手腳。其實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讓受眾自己去欣賞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提高藝術鑑賞能力,自然會有自己的抉擇。
-
4 # 狼煙一九三一
人之所以稱為人!有良知,有智慧,有道德,有責任!否則連禽獸都不如。烏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虎尚且不食仔,人卻不如虎!
病如惡魔,分裂血腥,不良是腐,何來藝術?
山川雄偉,泉水優美,高天晴朗,大地潤蘊。
人文始初尚知美醜,不管東方西方,在人類的進化中,首知廉恥,次尚道德,再次文化,現今社會變遷何至退化?
西方文化崇尚民主自由,推崇以強吞弱,中國文化,講求世界大同,夲身就先進於西方,只是某些時期變為僵化,才致有病態,但主流文化如濤濤水流奔騰向東,病態不過是溝坎怎能阻擋潮流。
東方文化是含蓄美,西方文化是赤祼美,中華文華是劍舞梨花,西方是對決血腥。
審美觀不同,認識與意識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健康的審美觀,任何病態的比如淫穢,血腥,變態都是共同反對的!
-
5 # 有書快看
關於這個問題,有書君想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何為病態?藝術沒有統一的標準,一樣的藝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有不一樣的價值。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在我看來美的東西,也許在你眼裡就成了醜。
有書君記得前段時間一條新聞上了媒體熱搜,大致是將泰國一個年輕女護士偶遇路人昏迷,她穿著短裙為那人做心肺復甦,可輿論卻攻擊她行為舉止不檢點,在公共場合沒有注意到她的動作是一種性暗示。新聞下面有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她看到的是性命,而你們看到的是性”。不同的社會情況,不同的三觀,不同的成長環境,甚至不同的心情都有可能產生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所以,如何界定“病態”和“不良暗示”是一大難題。
二、為何有人欣賞這樣的藝術?首先,有書君認為,長久以來常規的美學使一部分人產生了審美疲勞,好比一個人愛吃紅燒肉,就天天給他吃紅燒肉,突然有一天給他端來一盤炒蒜苗,他當然會覺得新奇又爽口。相較於常規的美學,另類的藝術就相當於那盤不同於以往的菜,當然會吸引一些人的注意力。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在“人體藝術”剛剛傳到國內時,民眾也是大呼“有傷風化”,有書君小時候去餐廳吃飯,經過走廊時,牆上掛著油畫《陶》(一個赤裸上身的少女抱著一個陶罐),父母還會捂著我的眼睛。可如今我們看到這樣的油畫還會捂眼睛嗎?
其次,“病態的藝術”描畫的是社會的另一面,往往顯得更有視覺衝擊力,更容易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這樣的畫作通常色彩對比強烈,或者作品內容極具“殺傷力”,讓你看過以後產生一種想看卻又不敢大膽看的感覺。
當然,也有很多人為了凸顯自己的“個性”,追求不同於常人的審美,比如模仿一些血腥暴力的作品,自殘或傷人,這種情況就應該另當別論了。對於這種人,有書君只能說:你是不是有病?
三、如何看待“另類的藝術”?有書君認為,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尊重每一個人的藝術審美,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不要試圖糾正別人的審美觀。就好比你不喜歡吃香菜,就說香菜吃起來像屎,可你有沒有想到還有別人喜歡吃香菜呢?有書君覺得,除了人民幣和熊貓寶寶,應該沒有什麼東西是人見人愛的吧?
我們還應該保持本心,不要盲目跟風,為了追求另類去模仿一些危害自己或他人的東西,這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
6 # 透明流動虛無
如果藝術真的能幫助我們看到與生活不一樣的畫面,那麼這些畫面可能不一定都是美好的。
病態便不會產生美感嗎?
荒謬和恐懼,哥特和黑暗,就無法與美聯絡起來嗎?一個看似變態的、像是精神病人、臆想的美學系統,能帶給我們的是什麼?讓我們來看看攝影師Joel-Peter Witkin的作品,充滿病態的癖好、神秘宗教和古典藝術、血腥和暴力的美學。
我儘量選取幾張口味輕的照片,怕大多數網友接受不了,即便對於許多亞文化的愛好者而言,Joel-Peter Witkin的攝影的第一觀感可能都是“觸目驚心”。我們能從他在工作室千方百計構建的影像中找到一切和“美好”相關的反義詞,我們能看到嚴肅卻顛覆的宗教故事,也能看到重新設計和解構的古典油畫,在令人反感的視覺元素背後,透過藝術家的排列方式,我們又獲得了一種不忍直視卻妖異美感。
他的很多模特來自於真實社會的黑暗角落,流浪漢、雙性人、畸形人、怪胎都是他鏡頭下的主角,透過他怪異的作品,一個聲音似乎在輕輕地提醒,即便你不願意面對這些恐怖的影象,就像你不願意面對自己人性中卑劣,但這些黑暗和不堪,就真實地遊蕩在社會鎂光燈所照射不到的地方。
一種無生命力的生命美感。
這看上去是一個不成立的表達方式,卻非常恰當地描述了Joel-Peter Witkin的作品。據說他小時候曾親眼目睹過一場血腥的車禍,給他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影響,而美國社會也一度經歷過將怪胎和畸形人搬上娛樂位置的年代,可那些時光就像人性中對於黑暗面的掙扎,我們時常能意識到自我層次的缺陷,但在故作姿態的簡單忸怩後我們通常很快就將它遺忘,人性的黑暗面不會因為你選擇視而不見而消失。
電影型別中有專門的CULT片,用影像小心地記錄了現代社會中對於癲狂和病態所迷失的渴望,我們生活在一個將利於資本積累的所有行為正當化,卻極力製造並排斥著“不正常”的社會,但曾幾何時我們先輩身邊充斥著這樣那樣的“不正常”,瘋癲本是我們共同體中的重要元素,就像人體個體所不可避免的諸多心靈缺陷,但如今卻危害著資訊社會的高效產能而被排斥在“常態”之外。
我們的社會果然越來越開放麼?還是它只是在某些層面給我們安插了被規訓的慾望和思想的活動範圍,我們接受它希望我們接受的常態,而對某些明顯的事實視而不見。
藝術真的只是為了呈現觀者想看到的“美”?
還是任何事物的“美”,都被放在條件下?
-
7 # 諸城鬍子
這個涉及到“藝術”的美學概念。
“美”即是“藝術”,是被更廣泛認可的藝術概念。但是關於藝術的美學定義一直處在爭論之中。其中就涉及到負面的,扭曲的,醜的是不是藝術的問題。
這個應該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更為合理,藝術可以表達對“美好”的嚮往,也可以宣洩對“挫折”的不滿。繪畫一直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有效方式。所以,負面的,扭曲的藝術表達形式也是藝術的一種存在形式,他可能會對處在逆境中的人起到宣洩不滿、尋找心靈慰藉的作用。就像蒙克的《吶喊》,畫面中扭曲流動的每一個線條,無不表達出作者澎湃湧動的內心,對於經歷坎坷的蒙克本人來說,畫出自己的情緒比作出對社會不利的事情更合法而有效。對於觀賞者可以發現:原來色彩與線條可以被賦予更多的生命內涵,包括悲痛的。
而在文學範疇中,“悲劇”是一種更具吸引力的文學形式,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人的潛意識中是有對悲劇的迷戀的,其一可以共鳴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傷痛,其二可以滿足內心的拯救同情慾望,激發社會的正能量。
回覆列表
藝術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畫家創作出來的看似病態的、分裂的、不良暗示的內容與你所理解的病態的、分裂的、不良暗示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一、畫家的語言畫家的語言佈滿了畫布的每一個角落,但這種無聲的語言該如何讓大眾所理解?於是畫家透過製造強烈的視覺衝擊,將現實生活以抽象的藝術再現,當畫家創作那些不美好的事物時,其真實想法只是希望喚醒大眾對這些事物的認知。
二、藝術需要感知文學作品可以試圖去理解,但藝術更需要去感知。為什麼有些人會在一幅畫作前無聲落淚,因為那是其感知的真實反饋。我並不是說每個人看到繪畫都應該哭泣,畢竟每個人對同一幅畫作的感知都是不一樣的。
實在無法感知藝術,也可以嘗試欣賞畫作的創作技法,藝術家並不是複雜難以理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