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不容易讀,更不容易講。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論語每一章都是有聯絡的,不通義理,便見支離。這一章在上一章必學之後。既成其學,然後可稱君子。
因而,這一章是對君子講,不是對著普通人。一般人,談不到什麼威。君子之威何來,在其行之篤。其行如何篤,看上一章。一個人做事能致身竭力,此人必能生威。
但君子本是和樂的,不是為了顯威,不重則不威,是一句勸解,是君子之修。一個人有了威之後,要懂得收斂。這威不是威風,而是自然的篤定。正是這種篤定,會給人以壓迫力。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裡成就,會形成一份普通人敬畏的較真。這份較真,就給人以壓迫感,是威。
不重則不威,事情不重,就不要過分較真。太較真的人,其實並非真的較真,而不是不如此較真,自身不得力。這是人在狀態中,才能使上全力。孔子指出了初學君子的修養,第一就是讓自己從這種較真得力的狀態裡解脫出來。不重則不威,能分出輕重緩急,則威用自如,君子就能輕靈自在,不會隔絕與人,該擔當處擔當,其他時間,就是和樂的狀態,不必時時刻刻都是一副嘴臉。
學則不固,君子是成意見之人,自己已經成就一番見識和邏輯,自我圓融無礙,此時怕的是固。君子之固,不是普通的執著,而是自有定見。君子既已成學,為什麼這裡還說一句學則不固。一個人明白了之後,是有了學問,但一個人明白之後,還需要不斷地去明白外在世界,如此才不會偏執己見。
不固才能容人讓人,堅定而知容讓,才是君子,是君子之大。
君子不重則不威,是讓君子從較真得力的狀態之中解脫,防止用力過猛,事事都重,無法輕靈自如。後世有許多謹嚴君子,所謂道學家面孔,漆黑如鐵,人見人怕,事事上綱上線,容易生成教條,拘泥不化。
學則不固,是君子有見,自我圓融,容易立理限事,無法融通世情,允人做人。後世有閉門稱王,不是無理,而是固結。似天下只此一事,似萬物只此一理,妨礙生化。
此二事,是君子之當止;餘下三事,則是君子之當行!此章之大旨,就是必學成德之後,身為君子應有之行止!
主忠信,此處之主,鄭玄注“親也”,親近之意。所以主忠信的意思為“親近忠信之人”,且前人由此以為,如此解釋與後文“無友不如己者”相接,文義曉白。談的是君子如何交友的問題。
其實不然,且不論說親近忠信之人這樣的意思,可以直接表達為“泛愛眾而親仁”,主解為親,本身也有一些問題。加上忠信,不是如後世理解的忠和信而已。在此之前章節,曾子也提及了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是心中之見,信是對人之言,忠信強調的是合乎自身,作自己,根據自己的真實出發。
君子成德,所見也大,篤行生威,不固而學,於事物能得自己條理,於萬事必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君子之行,當以何為本?
君子之行,以守善為本?利他為本嗎?都不是,而是主於忠信,換言之,就是以忠信為本,也就是從自己的真實情況出發,不刻意做大事,也不刻意去承擔什麼,自己是什麼人,什麼感受,什麼狀況,就從自身的真實開始。
這才是主忠信,言從所感所受所存,可修而不可飾,即為忠信。成德君子,最為忌諱的便是自以為和別人不同了,這也是不忠信。天天出門做好事,一定要求自己做個大人,照顧他人的人,也並非君子,而是感動自己,討好他人的人。
主忠信,就是迴歸自己,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處境出發。
那什麼是無友不如己者呢?
無是禁絕之意,甚為嚴格,不是隨意,是絕對沒有。君子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己”的。
什麼是不如己,是比不上,還是跟自己不一樣呢?
所謂同門曰朋,身相近也;所謂同志曰友,心相近也。身相近,是處於一片天地,可以和諧。心相近,則是彼此認同,不只是客觀的同處一方,而是彼此主動結交。學而首章說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泛指能相處下去,和諧無爭。但是此處說友,意思是彼此認同,相互接近。
既是友,表示就是自己願意主動接近的。那麼這個不如己,分辨的便不是比得上比不上的問題了,因為能力地位的差別,不是判斷友的標準。重要的是對方這個人,不是和自己一樣,有相同的志趣、操守以及品行。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志趣、操守和品行和我不一樣的人,按現代的話叫做三觀不同的人。君子怎麼會以之為友呢?不要說君子了,我們普通人,會認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為朋友麼?
關鍵在主動這個態度,主動和人接近,結識暢談,表面上分明是以之為友,一起消磨了時光。但是心底卻是因為別的目的,為的是結識的價值,卻以朋友的態度親近了。
這是大問題。所以用了“無”這個字眼。普通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假裝與人交友,但是君子不可以。不要說虛與委蛇,只要內心有絲毫的不認同,就不該與之為友。
注意的是,不是不能打交道,而是不能用朋友相處的方式,與之相處。這一句的重點,在嚴友,所以關鍵不在不如己,而是這個“無”字,是絕對的禁絕。
什麼是君子?主忠信,做自己得人,如果為了其他目的而與人為友,那置自己的真性情、真好惡於何地?那麼朋友和利益還有什麼分別呢?今天的人也知道,有些人認識了,叫人脈,只有少數的叫做朋友。但是呢,有時候對人脈的接觸、親熱,比朋友還朋友,朋友呢,反而不知如何相處了,因為無利害相接,容易淡漠。不是朋友關係淡漠,而是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汲取利益了。
這一句“無友不如己者”,不是談什麼人際關係,其實內在還是君子之真實,以自己的真實,而有真實的朋友,分別朋友和其他有交往的人,使得君子由內而外,昂然朗然。
最後一句說“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是完人,世上也無完人,所以君子也會有過。君子會比普通人更難改過,為什麼呢?因為君子內在好惡分明,是非動然,不會如小人一樣,文過飾非,掩蓋自己的問題。面對自己的過錯,君子比誰都更加的自責。
什麼叫勿憚改?意思是,君子害怕改正自己的錯誤嗎?並不是這樣的。假如能夠彌補,能夠做什麼挽回,君子肯定是毫不猶豫,會傾盡全力的。
君子真正所憚的,也就是畏懼的,不是不承認和不彌補眼前的錯誤,而是從此以後,君子一直記得自己的這個過錯,而始終無法放過自己。君子責備自己,會讓自己長時間處於一種良心債之中,甚至覺得不應該放過自己。永遠翻不過去這一篇。
君子的心和眼睛都是那麼明亮,完全知道自己的用心用行的過錯,所以這個改,不是改正的意思,而是改變和更新。夫子在這裡告誡的是,君子不要執著自己過去的錯誤,不要心心念念在自責之中,不要害怕翻過這一頁。
君子之憚,是自承其責,把錯誤在時間裡無限的放大,怕改變之中形成遺忘,導致此後再度犯錯。君子之自潔也如此,卻也因此過於圓滿,難以承受缺憾。
天地常新,日月易改,君子當與之不息也!
淺而言之,這三句錶行,談的就是做自己,合自己,舍自己。
《論語》,不容易讀,更不容易講。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論語每一章都是有聯絡的,不通義理,便見支離。這一章在上一章必學之後。既成其學,然後可稱君子。
因而,這一章是對君子講,不是對著普通人。一般人,談不到什麼威。君子之威何來,在其行之篤。其行如何篤,看上一章。一個人做事能致身竭力,此人必能生威。
但君子本是和樂的,不是為了顯威,不重則不威,是一句勸解,是君子之修。一個人有了威之後,要懂得收斂。這威不是威風,而是自然的篤定。正是這種篤定,會給人以壓迫力。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裡成就,會形成一份普通人敬畏的較真。這份較真,就給人以壓迫感,是威。
不重則不威,事情不重,就不要過分較真。太較真的人,其實並非真的較真,而不是不如此較真,自身不得力。這是人在狀態中,才能使上全力。孔子指出了初學君子的修養,第一就是讓自己從這種較真得力的狀態裡解脫出來。不重則不威,能分出輕重緩急,則威用自如,君子就能輕靈自在,不會隔絕與人,該擔當處擔當,其他時間,就是和樂的狀態,不必時時刻刻都是一副嘴臉。
學則不固,君子是成意見之人,自己已經成就一番見識和邏輯,自我圓融無礙,此時怕的是固。君子之固,不是普通的執著,而是自有定見。君子既已成學,為什麼這裡還說一句學則不固。一個人明白了之後,是有了學問,但一個人明白之後,還需要不斷地去明白外在世界,如此才不會偏執己見。
不固才能容人讓人,堅定而知容讓,才是君子,是君子之大。
君子不重則不威,是讓君子從較真得力的狀態之中解脫,防止用力過猛,事事都重,無法輕靈自如。後世有許多謹嚴君子,所謂道學家面孔,漆黑如鐵,人見人怕,事事上綱上線,容易生成教條,拘泥不化。
學則不固,是君子有見,自我圓融,容易立理限事,無法融通世情,允人做人。後世有閉門稱王,不是無理,而是固結。似天下只此一事,似萬物只此一理,妨礙生化。
此二事,是君子之當止;餘下三事,則是君子之當行!此章之大旨,就是必學成德之後,身為君子應有之行止!
主忠信,此處之主,鄭玄注“親也”,親近之意。所以主忠信的意思為“親近忠信之人”,且前人由此以為,如此解釋與後文“無友不如己者”相接,文義曉白。談的是君子如何交友的問題。
其實不然,且不論說親近忠信之人這樣的意思,可以直接表達為“泛愛眾而親仁”,主解為親,本身也有一些問題。加上忠信,不是如後世理解的忠和信而已。在此之前章節,曾子也提及了忠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忠是心中之見,信是對人之言,忠信強調的是合乎自身,作自己,根據自己的真實出發。
君子成德,所見也大,篤行生威,不固而學,於事物能得自己條理,於萬事必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君子之行,當以何為本?
君子之行,以守善為本?利他為本嗎?都不是,而是主於忠信,換言之,就是以忠信為本,也就是從自己的真實情況出發,不刻意做大事,也不刻意去承擔什麼,自己是什麼人,什麼感受,什麼狀況,就從自身的真實開始。
這才是主忠信,言從所感所受所存,可修而不可飾,即為忠信。成德君子,最為忌諱的便是自以為和別人不同了,這也是不忠信。天天出門做好事,一定要求自己做個大人,照顧他人的人,也並非君子,而是感動自己,討好他人的人。
主忠信,就是迴歸自己,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和處境出發。
那什麼是無友不如己者呢?
無是禁絕之意,甚為嚴格,不是隨意,是絕對沒有。君子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己”的。
什麼是不如己,是比不上,還是跟自己不一樣呢?
所謂同門曰朋,身相近也;所謂同志曰友,心相近也。身相近,是處於一片天地,可以和諧。心相近,則是彼此認同,不只是客觀的同處一方,而是彼此主動結交。學而首章說有朋自遠方來,就是泛指能相處下去,和諧無爭。但是此處說友,意思是彼此認同,相互接近。
既是友,表示就是自己願意主動接近的。那麼這個不如己,分辨的便不是比得上比不上的問題了,因為能力地位的差別,不是判斷友的標準。重要的是對方這個人,不是和自己一樣,有相同的志趣、操守以及品行。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志趣、操守和品行和我不一樣的人,按現代的話叫做三觀不同的人。君子怎麼會以之為友呢?不要說君子了,我們普通人,會認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為朋友麼?
關鍵在主動這個態度,主動和人接近,結識暢談,表面上分明是以之為友,一起消磨了時光。但是心底卻是因為別的目的,為的是結識的價值,卻以朋友的態度親近了。
這是大問題。所以用了“無”這個字眼。普通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假裝與人交友,但是君子不可以。不要說虛與委蛇,只要內心有絲毫的不認同,就不該與之為友。
注意的是,不是不能打交道,而是不能用朋友相處的方式,與之相處。這一句的重點,在嚴友,所以關鍵不在不如己,而是這個“無”字,是絕對的禁絕。
什麼是君子?主忠信,做自己得人,如果為了其他目的而與人為友,那置自己的真性情、真好惡於何地?那麼朋友和利益還有什麼分別呢?今天的人也知道,有些人認識了,叫人脈,只有少數的叫做朋友。但是呢,有時候對人脈的接觸、親熱,比朋友還朋友,朋友呢,反而不知如何相處了,因為無利害相接,容易淡漠。不是朋友關係淡漠,而是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汲取利益了。
這一句“無友不如己者”,不是談什麼人際關係,其實內在還是君子之真實,以自己的真實,而有真實的朋友,分別朋友和其他有交往的人,使得君子由內而外,昂然朗然。
最後一句說“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是完人,世上也無完人,所以君子也會有過。君子會比普通人更難改過,為什麼呢?因為君子內在好惡分明,是非動然,不會如小人一樣,文過飾非,掩蓋自己的問題。面對自己的過錯,君子比誰都更加的自責。
什麼叫勿憚改?意思是,君子害怕改正自己的錯誤嗎?並不是這樣的。假如能夠彌補,能夠做什麼挽回,君子肯定是毫不猶豫,會傾盡全力的。
君子真正所憚的,也就是畏懼的,不是不承認和不彌補眼前的錯誤,而是從此以後,君子一直記得自己的這個過錯,而始終無法放過自己。君子責備自己,會讓自己長時間處於一種良心債之中,甚至覺得不應該放過自己。永遠翻不過去這一篇。
君子的心和眼睛都是那麼明亮,完全知道自己的用心用行的過錯,所以這個改,不是改正的意思,而是改變和更新。夫子在這裡告誡的是,君子不要執著自己過去的錯誤,不要心心念念在自責之中,不要害怕翻過這一頁。
君子之憚,是自承其責,把錯誤在時間裡無限的放大,怕改變之中形成遺忘,導致此後再度犯錯。君子之自潔也如此,卻也因此過於圓滿,難以承受缺憾。
天地常新,日月易改,君子當與之不息也!
淺而言之,這三句錶行,談的就是做自己,合自己,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