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
2 # 舊書齋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歷史雖然沒有如果,但可以推理。
首先,我們排出第二個假設。曹操不是天子,也不可能令諸侯。在魏國的曹操有用,成了俘虜的曹操,沒啥用處。
那麼再看第一個假設,關羽直接把曹操砍了。這下,世界熱鬧了,一個最大的可能,三分天下,沒有劉備的戲份。
曹魏的最佳選擇曹操死後,曹魏不會亂,因為沒有亂的可能。
首先,曹操赤壁之戰的時候,54歲,他的兒子曹丕,已經成年。並且在漢朝有一定地位,並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情況。
其次,曹操的核心團隊,並沒有參加赤壁之戰,比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荀彧,賈詡。這些人都擔任穩定後方的責任。而且他們都忠誠於曹氏,不願意天下大亂。
綜上兩點,當曹操死後,曹魏最佳手段,是擁立曹丕為魏王,迅速穩定局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北方穩定。
接下來,曹魏需要做的是,讓漢獻帝下詔,確定曹丕的合法地位,同時放棄荊州,曾兵合肥和長安。
漢獻帝下詔,讓敵對勢力不敢貿然出手。曾兵長安,可保住關中,威懾馬超韓遂,駐守合肥,可威懾孫權。
然後,放棄荊州,令荊州再次變為無主之地。
這步棋,可以讓曹仁的主力迅速回防洛陽許都,同時丟擲一個大餡餅,讓劉備孫權自相殘殺,為曹魏留下緩衝時間。
幾步棋走完,曹魏雖無進攻之力,但可以自保,穩定北方局勢。
孫權的最佳選擇曹操死後,孫權的最佳選擇是佔領荊州,並以荊州為跳板,攻破益州,形成兩分天下的局面。
無論北方亂還是不亂,孫權都必須佔領荊州。
曹操死後,曹魏可以自保,如果孫權貪心北方領土,必然被拖入戰爭泥潭,最終給他人做嫁衣。
唯有攻佔荊州,益州,才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保證孫吳的利益。
而對待劉備,孫權最佳選擇,是趕盡,而不殺絕。最好是把劉備趕向益州。
這是一招借刀殺人,也是陽謀。劉備野心勃勃,劉璋闇弱無能,但益州卻人才濟濟。孫權想要輕易打下益州,非常困難。必須讓劉備出動,使益州內耗,從而取利。
劉備的無奈選擇曹操死後,對劉備影響最大,首先,劉備不可能和孫權爭奪荊州,甚至借都沒法借。他的唯一選擇,就是投靠劉璋。而這時候的益州,可以說是壓縮版的三國演義。
覬覦益州的不止劉備,還有張魯和韓遂馬超。
這就回到曹魏陣營,假如曹魏曾兵長安,加強關中防禦,馬超韓遂,還有漢中張魯,會選擇進攻曹魏,還是進攻益州。
他們肯定會選擇最軟的一方,而不是風險很大的曹魏。
也就是說,假如曹操死後,曹魏,孫權兩方勢力開始均衡,真正的戰場,實際上在益州。
劉璋,劉備,張魯,馬超,韓遂會打的頭破血流。面對這種亂局,最先出局的,很可能是最弱的劉備,而笑到最後的,很可能是張魯。
三分天下會短時間內的存在,張魯會滅了劉璋,然後和馬超韓遂在隴右大打出手,孫權趁此機會,佔領益州,從而形成南北對立的局面。
三分天下將不復存在。
回覆列表
樓主的提問有兩個假設,1:直接把曹操斬殺,2:把老曹控制住,逼迫許都把大權交給劉備,劉備學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第一個假設按《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是百分之百能成功的,因為在華容道曹操已經沒有任何抵抗能力,殺曹操易如反掌。
第二個假設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即使捉住曹操,也要挾不了許都的曹魏政權。曹操被活捉,曹魏政權就會出現三種情況:
1:漢獻帝趁亂在忠臣支援下奪回大權,重新恢復漢朝統治,然後做統一天下的準備。
2:曹操的兒子接替曹操的權利,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
3:沒有曹操的北方重新回到軍閥割據,諸侯混戰的大亂局面。
以上三種情況,作為人質的曹操都起不了對北方政權的要挾作用,漢獻帝重新奪回大權,對曹操恨之入骨,肯定是先殺之而後快,曹操怎麼能當成籌碼使用。
曹操的兒子接替了曹操的權利,也不會希望曹操重新回來執政,曹丕執政後對兄弟的殘忍手段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金兀朮攻破東京汴梁,俘虜徽欽二帝,對南宋政權有要挾作用嗎?土木堡之變,瓦剌軍隊俘虜了明英宗,也對明朝沒有起到要挾作用。政治上是不講究父子,兄弟情義的。
北方出現諸侯混戰局面,老曹就更沒有什麼用處了,你劉備愛殺就殺,和我們諸侯有什麼關係,反正我們也不希望他活著回來,在他統治下提心吊膽的活著。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後,孫權和劉備都把下一個目標瞄準了荊州,為此兩家不斷出現摩擦,明爭暗鬥。
兩人睡到半夜,孫權問魯肅:“我秉承父兄基業,想成就一番事業,你有好的策略教我嗎?”魯肅和孫權睡一起也不習慣,這時候也沒有睡著,聽孫權問話,魯肅就把自己想好的,可於諸葛亮隆中對相媲美的策略獻給了孫權,魯肅說:
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魯肅建議孫權趁北方諸侯混戰,奪取荊州,然後建帝號,在和北方的曹操爭奪天下,這就成了江東的國策。孫權和魯肅沒想到,曹操迅速統一了北方,而且荊州劉琮投降了曹操,曹操兵鋒指向江東,為了解燃眉之急,孫權只好暫時擱置了這個戰略計劃,聯合劉備,以抗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在華容道被殺,北方群龍無首,肯定會出現混亂局面,正是孫權奪取荊州的好機會。劉備沒有容身之地,肯定會全力奪取荊州,孫劉兩家在荊州必有一戰。
《三國演義》裡,東吳和劉備爭荊州,表現的縮手縮腳,被劉備集團耍的團團轉,吃了虧只能忍氣吞聲,是因為有曹操的存在,孫權方面害怕把劉備逼急了,劉備聯合曹操攻打東吳,劉備很有可能會這樣做,想當年呂布把大耳朵逼急了,劉備就曾經和曹操一起滅了呂布,曹操也會趁機報赤壁之仇,那樣江東就危險了。基於這個原因,魯肅和孫權都反對周瑜對劉備開戰,還答應把荊州暫時借給劉備。
曹操早早掛了,孫權的最大敵人就成了劉備,東吳的謀臣武將就會在對劉備開戰的問題上達成共識,舉東吳全國之力,來滅劉備,而且在長江一帶開戰,水軍的作用很大,弱小的劉備難逃被滅的命運。
曹魏集團也會因為曹操被殺,失去控制朝政大權的能力,當時的北方並不太平,朝內有很多大臣反對曹操專權,欲殺曹賊而後快。
曹操領魏公加九錫,欲稱魏王,他的謀士荀彧,荀攸,尚書崔琰都出來反對。
國丈伏完曾經計劃自己做內應,聯合劉備,孫權殺了曹操。
耿紀,韋晃組織家丁在許都發動政變,要殺了曹操,
西涼馬騰也時刻想要滅了曹操。
正因為赤壁之戰後,曹操能平安回來,把這些危險一一化解,鞏固了曹家政權,曹丕才能順利接班,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如果曹操死於華容道,曹丕是不可能完成這些任務的。
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曹丕33歲當皇帝,那麼華容道曹操被殺時曹丕才21歲,這個年齡的曹丕在朝中既沒有威望,其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比起曹操來相差甚遠,沒有曹操給他鋪平道路,他怎麼可能順利接班呢?其他兒子還沒有成年,更不能挑起重擔,有實力的大將擁兵自重,北方又回到混戰的局面。
曹操,劉備都垮臺了,孫權能統一天下嗎?答案是:不能
孫權是守業之主,能守住江東,佔領荊州,確沒有能力向北發展,他的軍隊依託長江邊能打贏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但一離開長江,孫十萬的能力真不敢恭維,無論面對北方哪個諸侯,孫權都沒有能力在陸地上和北方鐵騎抗衡,只能等天下有變,在出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能統一天下。
總結:《三國演義》關羽在華容道殺了曹操,孫權仍能保留江東之地,並且佔領荊州,劉備將失去建立蜀國的機會,曹操的政權也就不復存在了,至於司馬懿還在養馬,沒有曹操的提拔以後能不能脫穎而出也成了未知數,畢竟當時能人還很多,在賈詡,荀彧,荀攸面前司馬懿能不能出人頭地也不好說,天下將維持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