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MC107

    沒什麼看法,人為自己喜歡的事花錢沒有任何問題,再說了,只要穿的人沒有一直勸別人也買那就沒問題!自己的興趣愛好罷了。(不過這個質量問題的話,我個人覺得吧;倒是沒什麼,有需求就有生產~買多幾回也就知道哪些質量好那些壞了。不過貪小便宜還是不好的)

  • 2 # 閆方9t4R

    漢服哪有1000元左右的。都。幾百塊錢。而且那質量都相當不錯的。那質量不好的話才100多塊錢。小孩子穿漢服超級的好看。不知道你說這個想表達什麼意思?漢服喜歡的你就穿。不喜歡人家穿你也不要說。因為弘揚漢文化。是我們漢人的責任。我們一定要。有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裝。節假日的時候穿多好看吶。多有節日的氣氛呢。喜歡漢服。希望成年人也能夠經常穿穿到街上走。

  • 3 # 豫東小鋒

    前幾天,五年級的小姑子興高采烈地跑到我的身旁,激動地說:"嫂子嫂子,今年六一兒童節我不讓媽媽給我買王者榮耀裡的面板了!我想買一套漢服!媽媽也答應了,你和我一起選嘛!"

    愉快地將選好的漢服下了訂單後,又過了快遞運送的兩天時間,就在今天,小姑子心心念唸的漢服終於到了!她迫不及待地換上漢服,然後又臭美地讓我幫她照了相。我看著她亂糟糟的衣襟,隨手綁成一個節的衣帶,不禁在想:"這孩子大概是在街上看見別人穿,所以自己也要穿!可能啊,她連漢服是什麼都不知道……"

    一、 "漢服熱"在孩子間興起,有人贊有人貶

    隨著國學教育的興起,一些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走進了尋常百姓的視野,掀起了一場國學熱。再者,網路媒體多樣化、民俗化比如抖音、短影片、古裝或仙俠劇也讓許多兒童開始瞭解到古代文化。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孩子穿起了中國古代的服飾——漢服,甚至在不少高校裡,也有學生將之當成是日常服飾,上下學都會穿著。

    不禁聯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在河北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有兩名學生在校內穿著自己心愛的漢服,卻被輔導員怒斥穿"奇裝異服",是"神經病"。該輔導員還威脅學生:"如果不換衣服就退學!"不過隨後該校學生處回覆稱,學校對學生著裝並無特殊規定,輔導員只是嚇唬嚇唬學生。

    有反對的聲音也肯定有支援的掌聲。

    早在2017年,一對80後夫妻在蘇州太湖邊開了一傢俬人書院,讓孩子在這裡穿漢服學國學,修身養性,從強調數理化英語的體制化學習中脫離出來,於中華經典中尋找另一種學習的可能。

    也就在剛過不久的五一假期裡,全國各地的大公園裡湧現了一批有一批的遊客穿著漢服趕來踏青拍照,還有漢服愛好者成立社團,定期組織各種活動,更有不少小朋友穿上衣袂飄飄的漢服,小小的手指捏捏寬袍大袖的羅裙、婷婷嫋嫋的姿態讓不少家長豎起大拇指。

    有社會學家粗略統計了一下,公園裡穿漢服的人群多在16到25歲之間,超過30歲的不多見,另外孩子也成了穿漢服的主力軍,年齡9-12歲的居多。這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穿上傳統服飾對他們繼承傳統文化有積極意義。

    二、 漢服可以僅僅只是一件衣服,更可以是文化的符號

    真的有積極意義嗎?據專家統計,接近半數的孩子穿漢服僅僅是因為好看,但是對於漢服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大多數孩子其實是並不瞭解的。有家長也頭疼,因為自己對漢服這個領域也不瞭解,所以孩子穿漢服也就跟個潮流而已。

    那麼家長可以不妨先讓孩子知道漢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開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展現了"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風貌性格。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熱愛穿漢服的現象,不妨持支援的態度。最重要的是,透過孩子穿"漢服"這個表象文化,可以觸控到它所連線的更深處的中華傳統文化、禮儀,去挖掘那些我們不該丟失的品德。

    如果你有一個女兒,可以給她盤漂亮的髮髻,幫她穿俏麗的漢服,陪她品詩詞誦風雅,聽絲竹悠揚。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讓她知道有一些傳統和美好從未逝去。

    如果你有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講千年的傳承,穿俊秀的漢服,著漢家"衣裳",顯泱泱華夏禮儀之邦的氣魄;還帶他看巍峨河山,識筆墨丹青。

    "騁我逕寸翰,流藻重華芳。"讓他知道,什麼是詩禮春秋,什麼是民族文化。

    三、以漢服為鑰匙,開啟國學文化大門

    正如上文提到,漢服的背後,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孩子能否透過漢服開始喜歡上傳統文化,還是單純地把漢服當成潮流、攀比的手段,這主要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你是否願意藉著"漢服"這把鑰匙,開啟孩子國學文化的大門呢?

    對於孩子喜歡穿漢服這件事情上,家長該如何處理?

    1.告訴孩子穿漢服也要講究場合

    再好比燕尾服,作為現代禮服,如果有人穿著它去超市買菜,那可能多多少少都會顯得格格不入。孩子穿漢服也肯定是要在特定的場合去穿,儘量選擇一些安靜、平和的場合來穿,比如小規模的聚會、雅集、開筆禮等,或者選擇在服飾容忍度較高的場合,比如動漫展覽會,儘量避免在人多嘈雜的大型公眾場合上穿漢服。

    自2018年開始,共青團中央設立了華服日,定於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也就是上巳節。每到這天,漢族人民都會在水邊飲宴,城外春遊。

    所以不妨在這一天,和孩子一起換上漢服,去郊外、公園或賞花,或品茶,也是十分應景。

    2.瞭解孩子們喜歡漢服的原因,積極引導

    有的孩子接觸並喜歡上漢服可能是因為在學校漢服、禮學的教育,學校表演的需要,有時也可能是因為受到網路、他人影響,孩子的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在作祟。當孩子第一次詢問家長購買漢服時,家長就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讓孩子正確對待漢服,同時注意引導孩子,千萬不要把漢服當成是一種標新立異、吸引眼球的手段,也不要穿上漢服,對漢服文化有一定了解後,便以清高自詡,對別人熱情的詢問嗤之以鼻,對現代的改制漢服硬生指責——這些都與中華文化的包容博大背道而馳。

    3.同孩子一起了解傳統文化和禮儀

    漢服的五行五色、交領右衽、繩帶繫結、上衣下裳這些特殊元素背後都代表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孩子喜歡上漢服,家長可以以此為契機,在幫孩子穿著漢服時,以故事的形式給孩子講講漢服的知識,講講漢服的歷朝歷代的改良,在懷著對傳統文化的崇敬中,與孩子一同成長。

    四.嘗試孩子受國學薰陶、濡染國風

    如果很幸運,孩子真的對中國古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或者是孩子還處在啟蒙學習期,那麼家長可以再加把勁,嘗試對孩子進行國學教育。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人有國風品亦高",國學就像襲人的芝蘭香氣,能從骨子裡改變一個人。不僅可以讓孩子儲蓄豐富的語言知識,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孩子的淳靜、儒雅的氣質。還記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的"國民女兒"武亦姝嗎?一句句古典詩詞,信手拈來。國學的浸潤,使她氣質如蘭,口吐蓮花,似是古代少女穿越而來。

    1. 對待啟蒙階段的小孩子,一開始先不要讓古漢語的晦澀難懂嚇退了孩子。古詩文學習上要做到"不求甚解"!不解釋,也不灌輸,從圂圇吞棗的熟讀熟記開始。孩子的記憶力很強,吸收能力也很強,只要不斷重複,不斷接觸,自然會有一種語感。這時候注重"磨耳朵"以及國學繪本的閱讀能做為以後孩子國學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2. 如果孩子已經處於青少年兒童階段,除了透過講故事的方法增加趣味性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在特定場景中理解國學,透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場景,讓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還可以藉助有聲書、電臺等方式,現在有很多將古詩詞編成歌曲唱出來的方法也可以讓孩子多多接觸。

    也許有的家長會覺得,自己說白了也是一個俗人,什麼漢服、什麼古詩詞,自己想想就雞皮疙瘩起一身,怎麼談孩子的國學教育?

    什麼才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也並不是要求家長一定要逼著自己的孩子去背唐詩宋詞;也不是一定要孩子會寫幾個毛筆字。

    金星說過:"或許老祖宗的文化太豐富了,我們學不會。但是起碼要知道,華人吃的是什麼,穿的是什麼,住什麼樣的院子,睡什麼樣的床,怎麼看日出?怎麼看日落?以及對死去的人和對新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理解和尊重。

    當我們熟知了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文化,服飾、飲食、書法、禮儀,那麼,我們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知道我是華人,是華夏民族的子孫,這就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

    寫在最後,從小受國學薰陶的孩子不一定能夠功成名就,但一定是一個品質高尚的人。希望孩子們在玩著電腦喊著"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時,能懂得"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在刷著淘寶肆意"買買買"時,能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在終日刷著短影片"雙擊愛心"時,能懂得"一日無二晨,時間不重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泡麵一般要泡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