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77年之後,範霍夫開始注意研究化學動力學和化學親合力問題。1884年,他出版了《化學動力學研究》一書。書中他不僅闡明瞭反應速度等化學動力學問題,而且還專門論述了化學平衡理論和以自由能為基礎的親合力理論。
這本書首先著重討論了化學反應速度及其變化規律。他創造性地把反應速度分為單分子、雙分子和多分子反應三種不同型別來研究。其次,範霍夫對於兩個方向相反的反應(即可逆反應)採用了化學平衡的觀點來研究。他首倡以雙箭頭符號來表明化學平衡的動態特性。最後,他還給化學親合力下了明確的定義,並對它進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學領域中,範霍夫重點研究的另一個課題是稀溶液的滲透壓及有關規律。他做了許多關於溶液滲透壓的實驗,提出了一個能普遍適用的滲透壓公式。
PV=iRT i>1
式中P是溶液的滲透壓,V是其體積;R是理想氣體常數,T是溶液的絕對溫度。
範霍夫還證明,對許多物質來說:i值均為1,即滲透壓關係式為PV=RT。同時,他還對此式的應用以及i不等於的體系(電解質溶液)進行了大量研究。範霍夫從化學動力學開始,進而廣泛地研究了熱力學,特別是有關稀溶液的滲透壓問題。他把化學動力學、熱力學和物理測定統一起來,建立了物理化學的基礎。正如範霍夫在建立立體化學時的遭遇一樣,物理化學的誕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瑞典有一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名叫斯特萬·阿累尼烏斯。他根據自己對溶液導電性的研究,提出了關於溶液的電離假說。但這一新理論的出現立即遭到國內不少學者的強烈反對。為了尋求理解與支援,阿累尼烏斯把自己的論文寄給範霍夫請求詣正。想不到身處異國的範霍夫一口氣讀完了論文後,不僅馬上領會了阿累尼烏斯的基本觀點,並且由此受到了極大啟迪。他的腦子豁然開朗:電離作用!對,電離作用!這正是電解質溶液i>=1的原因。範霍夫認為,如果溶液中的電解質確實分解為離子,那麼溶液中的粒子數就會增多。同樣地,如果是由於粒子撞擊半透膜隔層而引起的滲透壓力,則很容易理解測量壓力為什麼會高於計算壓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論文並寫信告訴了阿累尼烏斯,表示完全贊同電離學說。
範霍夫關於電解質溶液的滲透壓的文章在斯德哥爾摩發表後,引起了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的極大興趣。幾個月後,他專程來到阿姆斯特丹,同範霍夫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他倆一致認為阿累尼烏斯的電離學說是一種了不起的創造。奧斯特瓦爾德對範霍夫說:“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理論的開端,它將會成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礎。而您本人的研究,將會證實和發展這個理論。”他還倡議道:“事業需要大家更緊密地進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聯合起來。”當他得知阿累尼烏斯已決定要來阿姆斯特丹同範霍夫一起進行實驗,隨後還要去里加拜訪他時,非常高興。1887年8月初,他們共同創辦的《物理化學雜誌》第一期在萊比錫問世。這標誌著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一物理化學的誕生。範霍夫同阿累尼烏斯、奧斯特瓦爾德的友誼與協作,使他們突破了國界和學科的侷限,共同為新學科的創立奠基、為新興的基本理論的確立進行了頑強的戰鬥。固此,他們被譽為“物理化學的三劍客”。範霍夫畢生從事有機立體化學與物理化學的廣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碩果,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來到斯德哥爾摩,“在瑞典科學院舉行的隆重的授獎儀式上,發表了演講,他著重講到了關於溶液的理論方面的科學成就。
從1877年之後,範霍夫開始注意研究化學動力學和化學親合力問題。1884年,他出版了《化學動力學研究》一書。書中他不僅闡明瞭反應速度等化學動力學問題,而且還專門論述了化學平衡理論和以自由能為基礎的親合力理論。
這本書首先著重討論了化學反應速度及其變化規律。他創造性地把反應速度分為單分子、雙分子和多分子反應三種不同型別來研究。其次,範霍夫對於兩個方向相反的反應(即可逆反應)採用了化學平衡的觀點來研究。他首倡以雙箭頭符號來表明化學平衡的動態特性。最後,他還給化學親合力下了明確的定義,並對它進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學領域中,範霍夫重點研究的另一個課題是稀溶液的滲透壓及有關規律。他做了許多關於溶液滲透壓的實驗,提出了一個能普遍適用的滲透壓公式。
PV=iRT i>1
式中P是溶液的滲透壓,V是其體積;R是理想氣體常數,T是溶液的絕對溫度。
範霍夫還證明,對許多物質來說:i值均為1,即滲透壓關係式為PV=RT。同時,他還對此式的應用以及i不等於的體系(電解質溶液)進行了大量研究。範霍夫從化學動力學開始,進而廣泛地研究了熱力學,特別是有關稀溶液的滲透壓問題。他把化學動力學、熱力學和物理測定統一起來,建立了物理化學的基礎。正如範霍夫在建立立體化學時的遭遇一樣,物理化學的誕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瑞典有一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名叫斯特萬·阿累尼烏斯。他根據自己對溶液導電性的研究,提出了關於溶液的電離假說。但這一新理論的出現立即遭到國內不少學者的強烈反對。為了尋求理解與支援,阿累尼烏斯把自己的論文寄給範霍夫請求詣正。想不到身處異國的範霍夫一口氣讀完了論文後,不僅馬上領會了阿累尼烏斯的基本觀點,並且由此受到了極大啟迪。他的腦子豁然開朗:電離作用!對,電離作用!這正是電解質溶液i>=1的原因。範霍夫認為,如果溶液中的電解質確實分解為離子,那麼溶液中的粒子數就會增多。同樣地,如果是由於粒子撞擊半透膜隔層而引起的滲透壓力,則很容易理解測量壓力為什麼會高於計算壓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論文並寫信告訴了阿累尼烏斯,表示完全贊同電離學說。
範霍夫關於電解質溶液的滲透壓的文章在斯德哥爾摩發表後,引起了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的極大興趣。幾個月後,他專程來到阿姆斯特丹,同範霍夫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他倆一致認為阿累尼烏斯的電離學說是一種了不起的創造。奧斯特瓦爾德對範霍夫說:“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理論的開端,它將會成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礎。而您本人的研究,將會證實和發展這個理論。”他還倡議道:“事業需要大家更緊密地進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聯合起來。”當他得知阿累尼烏斯已決定要來阿姆斯特丹同範霍夫一起進行實驗,隨後還要去里加拜訪他時,非常高興。1887年8月初,他們共同創辦的《物理化學雜誌》第一期在萊比錫問世。這標誌著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一物理化學的誕生。範霍夫同阿累尼烏斯、奧斯特瓦爾德的友誼與協作,使他們突破了國界和學科的侷限,共同為新學科的創立奠基、為新興的基本理論的確立進行了頑強的戰鬥。固此,他們被譽為“物理化學的三劍客”。範霍夫畢生從事有機立體化學與物理化學的廣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碩果,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來到斯德哥爾摩,“在瑞典科學院舉行的隆重的授獎儀式上,發表了演講,他著重講到了關於溶液的理論方面的科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