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空電報

    各國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國情,獵鷹重型也只有在美國可以出來,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無法複製這個模式。馬斯克拿了NASA的技術和幾個財團的投資,建造了重型獵鷹,其他國家沒有NASA的技術還有足夠的資金,歐洲和俄羅斯都無法複製出來。學習是必須的,但要在自己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學習也不是盲目追趕,也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

    比如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前往火星打基礎,所以你不可能為了超過獵鷹火箭而去研製新的火箭。SpaceX在獵鷹重型之後還有一種星際飛行系統,使用了一種新型的燃料和油罐系統,在飛船處於軌道時能夠新增燃料。這原本超出了SpaceX的工作範圍,但考慮到這家SpaceX回收和重新使用火箭的歷史,表明這個技術挑戰並不全新的。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挑戰還是花費和安全,因為這將是歷史上唯二回收二級飛船的火箭,第一個當然是NASA的太空梭。

    在成本問題上,太空梭專案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了解馬斯克和他的公司在近幾年裡所面臨的挑戰。根據2010年彙編的估計(在太空梭退役的不久之後),專案總共花費了2100億美元。許多費用都是用在發射和燃料中,這些對於星際飛行系統來說都應該儘量控制。由此看出,獵鷹重型發射成功一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應該結合自己的特點,探索符合自己的道路。

  • 2 # 日沉

    為什成功?很簡單,因為這是美國統治集團安排的,故意讓NASA把技術轉讓給這傢俬人公司,這樣一來,美國國家的技術就變成了私人的技術,到了美國統治集團需要離開美國的時候,這些技術就一起打包帶走了。美國冷戰期間花了那麼多錢才積累起來的技術,你覺得可能讓你十年就同樣積累出來嗎?所以,不要鼓吹什麼私人公司的成功了,多動動腦子。

  • 3 # OneTrueFlame72804362

    別在這裡自我陶醉了,你們都說美國航天技術發展多少年多少年的,請問土星5號是什麼時候發射的,美蘇爭霸的時候人家就已經把人送上月球了,當時什麼科技水平,現在什麼科技水平?一步一個腳印我們永遠追不上,因為我們在進步的時候美國也在進步,而且是我們的二倍的速度,我們應該有危機意識,想辦法彎道超車

  • 4 # 蘇和他的朋友們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確實令人非常驚奇,一家成立時間才10多年的私營公司,不僅造出了熱賣的特斯拉電動汽車,發射成功了可回收的運載火箭,而且一躍成為當今世界最重型運載火箭霸主,這不僅是馬斯克的成功,而且也是美國的成功,如果馬斯克仍呆在出生地南非,或者留在中轉站加拿大,他都不可能成就如此的偉大夢想。

    要知道2002年馬斯克為了實現製造火箭的夢想,曾跑去俄羅斯想購買火箭發動機,結果碰壁,催生他成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短短16年時間,他已經是可重複利用火箭和世界最重型火箭的擁有者,幾年前被人們普遍當做大忽悠的送人上月球上火星,現在再也沒有人低估這家公司的能力。可以說,馬斯克用15年時間,完成了包括美國宇航局在內的所有運載火箭強國的數十年的道路,實在令人意外。

    無論馬斯克多麼成功,這當然意味著美國掌握先進的航天技術,因為研發火箭的人才,在美國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而且該公司早已介入了美國軍方的發射任務,與NASA有著密切的合作,這傢俬企早已是美國航天發射的承包商。

    從中國及其他航天大國來說,借鑑學習都是必須的,為什麼能出現這麼強的航天私企?人才的爆發性科研能力是如何激發的?這些都值得思考。

    從技術上講,可回收利用的火箭是一個降低火箭發射成本的有效途徑,中國也正在研究,顯然這種思路是非常值得學習借鑑的,當然還有電磁發射等等更加廉價的先進發射模式,這都需要開放的心態,馬斯克的成功能否被複制值得各國思考。

  • 5 # 知道不合群的主戰者

    中國就按自己的路走就行,不過的改變現在體制內的弊端,不能怕失敗,航天本身就是高風險的事業,只應該越挫越勇,不能CZ-5一共發射了一次就惦記著第二次就成功,一年發射一次,一次失敗就總結十年,做事畏手畏腳,看看人家獵鷹,再看看中國有點打臉啊。中國道路對,人什麼事都求穩就不對。

  • 6 # 手機使用者芻壹三

    問題不在於一個馬斯克公司的火箭能發射成功,而是他能做到成本最低、最高效!要做到成本最低最高效,就必須最科學!無論在科學技術方面還是組織管理方面!這兩方面想都做好,只有隨時都有破產、跳樓……的危機感的無限公司才能做到!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很難達到……,常會顧此失彼,抓一頭顧不了那一頭……。

  • 7 # 寂意如雪

    技術角度來看目前就兩條路一條是單發大推力,一條是多發並聯。從控制難度看多發並聯顯然高的多。也就是說,搞多發並聯考驗的是工控團隊從控制板到程式碼的開發能力,顯然在我們現有的成熟火箭基礎上走這條路成本低,速度快。馬斯克走的就是這條路,這當然和馬斯克本身就是程式師出身分不開的。

    從長遠看,宇宙探索裝置更注重的是對複雜系統的控制能力,而非單發推力達到多少。所以我們必須把飛行器控制研發放到第一位。馬斯克火箭垂直降落也一樣是高度依靠控制體系的。

    當然如果更大膽點,開始研發核動力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era 63更新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