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馴化的作物一般一開始就具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被馴化的特徵:
這是野生稻的圖片:
可以看出來,籽粒其實也不小,長得也很大一棵,雖然結得稀了一點,還是能收到不少的。
這是野大豆的圖片:
是不是也和現在大豆差不多,蒐集起來也不少。
這些容易被選擇出來栽培的作物,成了後世栽培作物的主流物種。但還有一些作物比較難以理解,比如你提到的粟(小米,Setaria italica)。祖先是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長這樣:
我完全沒有吃它的慾望,類似的,野燕麥(Avena fatua)也什麼人打算吃它,但它馴化出了燕麥(Avena sativa)。這種被稱為“次生作物”,他們本來是某種馴化作物裡的雜草,慢慢適應了耕作的環境,併產生了對人來說有利的突變,才被選擇下來。可以理解為一種“搭車效應”。
那麼狗尾草是搭了什麼作物的車呢?
黍(稷)。
各種黍在世界範圍內被多次獨立馴化,在中國,最早發現的是10000-8000年前的磁山遺址,該遺址發現,10000年前的大量黍和7000多年前大量黍和混在其中的少量粟(8700年前之後,逐漸混有0.4-2.8%的粟)。
中國馴化的黍是(Panicum miliaceum) ,祖先種(Panicum miliaceum subsp. ruderale)長這樣:
是不是看上去想採集/種植多了(與狗尾草相比)。
被馴化的作物一般一開始就具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被馴化的特徵:
籽粒較大或易於收集產量高在野外容易成活這是野生稻的圖片:
可以看出來,籽粒其實也不小,長得也很大一棵,雖然結得稀了一點,還是能收到不少的。
這是野大豆的圖片:
是不是也和現在大豆差不多,蒐集起來也不少。
這些容易被選擇出來栽培的作物,成了後世栽培作物的主流物種。但還有一些作物比較難以理解,比如你提到的粟(小米,Setaria italica)。祖先是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長這樣:
我完全沒有吃它的慾望,類似的,野燕麥(Avena fatua)也什麼人打算吃它,但它馴化出了燕麥(Avena sativa)。這種被稱為“次生作物”,他們本來是某種馴化作物裡的雜草,慢慢適應了耕作的環境,併產生了對人來說有利的突變,才被選擇下來。可以理解為一種“搭車效應”。
那麼狗尾草是搭了什麼作物的車呢?
黍(稷)。
各種黍在世界範圍內被多次獨立馴化,在中國,最早發現的是10000-8000年前的磁山遺址,該遺址發現,10000年前的大量黍和7000多年前大量黍和混在其中的少量粟(8700年前之後,逐漸混有0.4-2.8%的粟)。
中國馴化的黍是(Panicum miliaceum) ,祖先種(Panicum miliaceum subsp. ruderale)長這樣:
是不是看上去想採集/種植多了(與狗尾草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