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推看,虞世南的祖先是會稽餘姚一脈,這一脈是兩漢交替之際從河南遷徙而來,可能是古矢國一脈,秦國虞香的後人。
虞世南在《舊唐書》中記載,是越州餘姚(今浙江慈溪)人。祖父虞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在蕭梁曾任官;父親虞荔也是這個階段的人,在陳朝做過官。
再往上推,在《陳書·虞荔傳》記載,虞荔是會稽餘姚人也。祖父是虞權,在蕭梁任過廷尉、永嘉太守一職。
也就是說虞世南的父輩是會稽餘姚的虞氏。而會稽虞氏是六朝時期江東世家大族,為會稽郡的四大姓之一,自兩漢之際,向南邊遷徙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比較出名的是三國東吳的虞翻,原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又投奔了孫策,在東吳任職,後來被流放到交州。
這裡的“緒山”也就是餘姚的龍泉山,後面就寫到“江水又經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縣東故也。”虞國就住在了龍泉山南,虞光就住在了餘姚縣的東邊。
既然是遷徙到會稽餘姚的,那遷徙前在哪?在河南。
當時西漢滅亡、王莽亂政,發生了綠林軍農民起義,虞氏家族因為距離政治統治中心很近的中原河南,為了躲避戰亂,保全族人,虞氏一支遷徙來到江南,在餘姚定居。
為什麼說一支,因為目前看到的虞姓的望郡有三個地方,分別是濟陽郡(今河南蘭考)、會稽郡(今浙江餘姚)、陳留郡(今河南開封),而且像湖北虞氏都有十個分支。加上虞氏一脈在東漢之際,出了虞經(一代)——虞詡(三代)——虞凱、虞恭(四代)的名人,他們的居住地是陳國武平縣(今河南周口武平)人 。
而遷徙來的這一支,在唐朝《元和姓纂》記載,是秦朝虞香的後代。“香十四代孫意,自東郡徒餘姚”,虞香的十四代子孫虞意,在兩漢交替時從兗州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遷徙到了餘姚。
前面說的《元和姓纂》,還記載了,“虞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又武王封虞仲於河東,亦為虞氏。”
商均一脈
這裡的商均,是舜的長子,為堯帝二女兒女英所生,初名義均。義均因為禹繼承了舜的位置,被禹封為有虞氏部落為國君。根據《括地誌》記載,封地是虞城縣(今河南商丘),義均襲其父虞舜國號,稱虞國,這個是夏朝的虞國,和周朝的虞國是兩回事。
由於當時有虞氏部落歸屬於商部落,也就是商朝的祖先,所以後世也稱為“商均”。這個國的後裔子孫,開始多以國名“虞”作為自己的姓氏。
虞仲一脈
而後面的武王封虞仲應該是取自《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後,封了吳國第五位君主周章的弟弟虞仲,在周朝的北部,建立了諸侯國虞國,也就是周朝的虞國,封地在夏墟(今河南安陽)。
史書上有兩個虞仲,前一個虞仲名為仲雍,就是周章的先祖;後一個可能是因為周章的弟弟是虞國的首位受封君主,排行第二,封在虞國,所以也稱為虞仲,這個還是前一個的曾孫,小王覺得這個是真的繞,不過這一脈是姬姓。
後來有個成語“唇亡齒寒”,講的是晉國假借虞國的道路滅了虢國,回來時順手滅了虞國,虞國的人民遂以國名為姓氏,稱虞氏,以念亡國之痛。
可以看到商均、虞仲兩脈都在河南地區。
古矢國一脈
這個是商王朝時期的古老諸侯國,是姜姓,今陝西周至縣一帶。 因支援周武王伐紂,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為諸侯國。
後來矢國被秦國滅亡後,後裔子孫及華人成為秦國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國居地為姓氏者,稱虞氏。而原先的矢國的地盤也成了秦國的土地,時間上大概是公元前10世紀到前8世紀之間。小王推測秦國虞香可能是這一脈的,畢竟記錄的不是秦朝、是秦國,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
所以說,虞世南祖先的會稽餘姚一支,是從河南遷徙過來的應該問題不大,按記載的說法是古矢國的姜姓一脈,然後被秦國所滅,虞世南的先祖虞香成了秦華人,十四代子孫虞意在兗州東郡居住,後來為了避開王莽之亂遷徙到了餘姚,他的第六代子孫是東吳虞翻。虞翻在餘姚把家族發揚光大,子孫在餘姚定居,虞翻的第三代子孫是虞驤,虞驤的第七代子孫是虞荔,虞荔生了虞世南。
倒推看,虞世南的祖先是會稽餘姚一脈,這一脈是兩漢交替之際從河南遷徙而來,可能是古矢國一脈,秦國虞香的後人。
餘姚虞氏虞世南在《舊唐書》中記載,是越州餘姚(今浙江慈溪)人。祖父虞檢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在蕭梁曾任官;父親虞荔也是這個階段的人,在陳朝做過官。
再往上推,在《陳書·虞荔傳》記載,虞荔是會稽餘姚人也。祖父是虞權,在蕭梁任過廷尉、永嘉太守一職。
也就是說虞世南的父輩是會稽餘姚的虞氏。而會稽虞氏是六朝時期江東世家大族,為會稽郡的四大姓之一,自兩漢之際,向南邊遷徙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比較出名的是三國東吳的虞翻,原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又投奔了孫策,在東吳任職,後來被流放到交州。
這裡的“緒山”也就是餘姚的龍泉山,後面就寫到“江水又經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縣東故也。”虞國就住在了龍泉山南,虞光就住在了餘姚縣的東邊。
遷徙前的虞氏既然是遷徙到會稽餘姚的,那遷徙前在哪?在河南。
當時西漢滅亡、王莽亂政,發生了綠林軍農民起義,虞氏家族因為距離政治統治中心很近的中原河南,為了躲避戰亂,保全族人,虞氏一支遷徙來到江南,在餘姚定居。
為什麼說一支,因為目前看到的虞姓的望郡有三個地方,分別是濟陽郡(今河南蘭考)、會稽郡(今浙江餘姚)、陳留郡(今河南開封),而且像湖北虞氏都有十個分支。加上虞氏一脈在東漢之際,出了虞經(一代)——虞詡(三代)——虞凱、虞恭(四代)的名人,他們的居住地是陳國武平縣(今河南周口武平)人 。
而遷徙來的這一支,在唐朝《元和姓纂》記載,是秦朝虞香的後代。“香十四代孫意,自東郡徒餘姚”,虞香的十四代子孫虞意,在兩漢交替時從兗州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遷徙到了餘姚。
前面說的《元和姓纂》,還記載了,“虞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又武王封虞仲於河東,亦為虞氏。”
商均一脈
這裡的商均,是舜的長子,為堯帝二女兒女英所生,初名義均。義均因為禹繼承了舜的位置,被禹封為有虞氏部落為國君。根據《括地誌》記載,封地是虞城縣(今河南商丘),義均襲其父虞舜國號,稱虞國,這個是夏朝的虞國,和周朝的虞國是兩回事。
由於當時有虞氏部落歸屬於商部落,也就是商朝的祖先,所以後世也稱為“商均”。這個國的後裔子孫,開始多以國名“虞”作為自己的姓氏。
虞仲一脈
而後面的武王封虞仲應該是取自《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後,封了吳國第五位君主周章的弟弟虞仲,在周朝的北部,建立了諸侯國虞國,也就是周朝的虞國,封地在夏墟(今河南安陽)。
史書上有兩個虞仲,前一個虞仲名為仲雍,就是周章的先祖;後一個可能是因為周章的弟弟是虞國的首位受封君主,排行第二,封在虞國,所以也稱為虞仲,這個還是前一個的曾孫,小王覺得這個是真的繞,不過這一脈是姬姓。
後來有個成語“唇亡齒寒”,講的是晉國假借虞國的道路滅了虢國,回來時順手滅了虞國,虞國的人民遂以國名為姓氏,稱虞氏,以念亡國之痛。
可以看到商均、虞仲兩脈都在河南地區。
古矢國一脈
這個是商王朝時期的古老諸侯國,是姜姓,今陝西周至縣一帶。 因支援周武王伐紂,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為諸侯國。
後來矢國被秦國滅亡後,後裔子孫及華人成為秦國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國居地為姓氏者,稱虞氏。而原先的矢國的地盤也成了秦國的土地,時間上大概是公元前10世紀到前8世紀之間。小王推測秦國虞香可能是這一脈的,畢竟記錄的不是秦朝、是秦國,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建立。
所以說,虞世南祖先的會稽餘姚一支,是從河南遷徙過來的應該問題不大,按記載的說法是古矢國的姜姓一脈,然後被秦國所滅,虞世南的先祖虞香成了秦華人,十四代子孫虞意在兗州東郡居住,後來為了避開王莽之亂遷徙到了餘姚,他的第六代子孫是東吳虞翻。虞翻在餘姚把家族發揚光大,子孫在餘姚定居,虞翻的第三代子孫是虞驤,虞驤的第七代子孫是虞荔,虞荔生了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