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麥說說
-
2 # 國病
這種問題如果一本正經回答,那就是真有病了。因為第一、堯舜是否是一個具體的人,究竟有幾代堯舜都不能確定。第二、個人姓氏是周代之後才開始出現的。之前的姓氏是指民族。第三、帝舜是否是黃種人都無法分辨。他代表一類白種的可能性非常大,就是日耳曼人。
帝堯是黃種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帝堯可以分析。但帝堯也很可能不是具體的人,所以只能與族群論。帝堯後人不僅包括了北三苗,而且是包括整個苗蠻集團,以及極北基因N系。就是連芬蘭人都在這個體系之下。所以漢語就出現,老么指最小,但同時么又是一的意思。還有一句話叫三一如六,就是說老三支系苗蠻與老大支系極北基因與白種六人為一個集團,俄文裡就有3和6這兩個數字。6代表白種,又特指白匈奴。而苗蠻集團除了三苗,還有O2這個分支,就是說泰華人和日本人、南韓人中的31%都是O2,日韓還有O3。蒙古藏族等等都有O3和N。
這樣的話,你問帝堯後代什麼姓氏,我只能告訴你只要存在O2O3N這三個基因的地方的姓氏都算。自己去統計吧。我哪有本事告訴你。很多人看世界,不以發展眼光看,中國都13億人了,你問一個遠古祖先後代什麼姓氏,我能說姚姓、陶姓這些嗎?如果誰這麼回答你,那就是純腦殘,因為沒有邏輯嘛。
首先,堯舜禹這些都不是姓,而是諡號,所謂諡號,就是人去世後,後人是根據他一生的功過而給予的一個概括。然後咱們再來說這個後世子孫姓氏的問題,這是一個挺複雜的問題,牽涉到了姓與氏的來源,老麥之前簡單寫過一個姓氏的來源問題。今天咱們就重點來研究下這堯舜禹吧。
不過還是先來說說這姓氏的問題,主要是讓諸位有個基本的概念,我們的姓氏到底是怎麼來的。
最早只有姓而沒有氏,而最早的姓主要起源於五六千年以前,那時候還是母系氏族時期,也就是人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年代,部落與部落之間為了有效五分血緣關係,而設立了自己獨特的標誌:姓。所以,最遠古的姓,都是女字旁:姜、姚、姒、姬、媧、婢、妊等等。而後就到了黃帝時期了,黃帝一統天下後,為了便於區分,開始“胙土命氏”,啥意思呢,就是分封國土,得到屬地後,多數以屬地作為了氏,也就是姓氏。氏的發展到了周朝得到了廣泛應用,西周分封最多的時候1800多個,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兼併融合,也剩下一百多個。於是,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了“氏出於姓,而後長於姓”的說法。
好了,這就是姓氏的基本來源,咱們再來說說堯舜禹吧,前文說了堯舜禹都是諡號,堯姓伊祁氏,因為他的出生地在伊祁山;舜姓姚,名重華,因為舜生於姚墟(今山東菏澤),後來舜受堯帝“禪讓”稱帝,國號為“有虞”,所以也叫有虞氏;禹姓姒,名文命,好了,這裡出來一個正主,姒這個姓是原始的姓了,歸屬於正統了,再深入下去你會知道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當然也是夏王朝的開國君主,於是夏朝以姒為姓。從上面的分析其實可以看出,堯舜其實都是“氏”,而禹則是“姓”。
那麼,咱們再來研究下後裔的姓氏情況吧,說先堯帝,上文看出來了,堯帝複姓伊祁,後來分化為伊姓、祁姓;而再向後又從伊姓、祁姓分化出諸多的姓氏:韋、唐、杜、陶、隨、範、黎、朱、房、防、紅、劉、傅、留、鎦、阿、衡等等;舜帝姓姚,也就是當下姚姓,而後根據分封地等屬性,也分化出諸多姓氏:虞、媯、圭、胡、負、遂、廬、蒲、衛、甄、潘、饒、番、傅、鄒、息有、何、母、轅、上虞、司徒、甄、胡、滿、陳、田、毋、薛、孫、車、王、夏、袁、蒲、戚、招、束、種、佔、容、莫、濮、法、卿、儀、陸等等。大禹姓姒,夏王朝的國姓,於是這個姓氏後來分化較多,因為分封地多以此姓而來,後來以分封地為自己的姓了,你像夏、夏侯、曹、禹、鮑、曾、卜、婁、巢、鄧、竇、戈、杭、嵇、計、歐陽、歐、陽、歐侯、譚、鄒、駱、顧、賞、莘、蔚、越、金、華、歐陽、歐(區)、陽、鄒、駱、顧、譚等等都是姒姓而來。
好了,講到這裡差不多回答了這個問題了,然後再額外說兩個大人物吧,炎帝,姓姜,因為炎帝部落居於姜水之濱,所以取“姜”姓;黃帝,姓姬,因為皇帝長於姬水,故以此為姓。而無論姜、還是姬,都屬於上古八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