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苦茶庵
-
2 # 小程式流量運營
公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偵,也是漢人最後一個皇帝。在宦官王承恩的陪伴下,在煤山上吊死,臨死前大喊,文臣個個該殺。不過我覺得大可不必這樣。也許這位三十五歲的小夥子不會想到他今天的結局,會在大明的開國帝王—朱元璋身上種下毀滅的種子。 朱元璋這個泥腿子帝王才是真正算得上千古一帝。元朝這個野蠻王朝毀滅了宋朝輝煌的制度文明。而朱元璋開創的明王朝在各個方面讓漢文明又一次輝煌起來。當然朱元璋最大的失誤在我看來是小看了金錢的力量。 朱元璋為了節省民力,搞出了一個奇葩的制度就是地方稅自留。也是這個奇葩的制度讓明中期以後,地方實際在財政上以經脫離控制。他規定地方稅可以自留以後,運往中央。而在以前的各個中央統一的王朝都是在統一收上來後,再發放到地方。但朱元璋在這個問題上卻小家子氣發作了。認為這純粹在浪費。當然他絕不是無地放失,因為不要忘了當是明朝的都城在是富庶的江南。而且江南(尤其是浙江)當時是高賦稅。所以這個政策在當時是沒有問題的。宋朝以後江南以經是全國經濟中心。所以這一切都不是問題。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傑出的四子—永樂朱棣。卻把京城搬到了北方邊境。在我看來這位朱棣卻是一個充滿了惡趣味的帝王。“永樂”這個年號,可是當年在北宋禍害江南的方臘建立偽政權所選的年號。真不知這位朱棣為什麼會選這個年號。當然事實上是這位在疏通了大運河以後,禍害江並不比方臘差。甚至在山東搞出一個唐賽兒起義,還搞得京師大震。所以當後來仁宣二位上來後搞不折騰,才讓天下鬆了口氣。可見當年老百姓的有多慘。 久經世事的人都知道,天道好還。凡事會有報應。在明中後期江南在文官集團的保護下在財富上已經脫離了中央的控制。也就是說中央到後面以經在江南那裡收不到錢了。而江南的商業在低稅率下漸漸形成了一個個財閥。大家可以想像下,如果現在我們的政府在財富最大的房地產上收不到錢會是一個什麼光景。而原因就在當年朱元璋的稅收自留。 地方官在這個問題上通常一致的會多給地方截留。而江南又是朝堂文官高產地。所以地方資金加上官場關係。所以官商勾結是一定的。明中期以後這已經是常態。用現在的話講:妄議中央、政治生態畸形、塌方式腐敗、這在明中後期居然是江南輿論認可的。搞的後來清朝的皇帝都要按插大量的密探來監視江南輿論。這一切,都是朱元璋當年沒有想到的。江南人認為自己產的自己留,又不是中央給的。為什麼要敬畏你的權威。可見稅收也是一種權力。 當然江南和全國的下層人民都是很苦的。江南是在王朝後期已經是財閥和大官僚的天下。板結成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比如當年弘治朝的明臣謝遷,家裡居然是與倭寇一起搞走私。結果。謝家賴賬不給錢還耍橫。逼得走私犯們滅了謝家。可見問題有多嚴重。 總之。大明中央在沒有大資料,沒有先進的徵稅手段。外加文官集團的肘制。怎麼會收得上錢來。
-
3 # 季我努學社
唐賽兒民變是永樂十八年爆發于山東蒲臺一帶的一次農民起義,在明初農民起義中算是歷時較長,規模較大的一次。其起義領袖據城是一位名叫唐賽兒的女性。
朱棣
據傳,唐賽兒有白蓮教和明教背景,其丈夫林三很可能即是蒲臺一帶明教秘密團體的首領,但其早逝,故唐賽兒本人亦參與傳教活動,傳教足跡遍及蒲臺、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等地。民間關於唐賽兒的傳說極其富有傳奇色彩,她被描述為一個具有超能力,通曉法術的佛母,據說她曾發現一個石匣,匣中藏有天書、寶劍等物,透過學習天書,她獲得神通,可以運用寶劍,並且剪紙人、紙馬即可成為大軍。按照一搬對白蓮教的研究,這可能是使用了某種幻術,和今天的魔術可能比較相似。他們招徠貧民參與起事的方法,大概就是透過幻術顯現神蹟,使其畏服,然後施以糧食、衣服等,示之以恩,應該說元末明初山東地區久歷征伐、民不聊生(元時山東有紅巾軍之亂,靖難之役又以此地為主戰場,此地又是漕運要道,又是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主要徵發地),是唐賽兒民變的主要原因。
唐賽兒
不過關於唐賽兒是否確有其人,目前還存在疑問。因為明廷在平叛曾大索唐賽兒無果,而關於她的傳說卻越來越豐富和神奇。明軍的戰事記錄則並沒有明確的表明叛軍首領中有唐賽兒這個女性,只有據稱是她部下的董彥杲的活動記錄,可能唐賽兒僅僅是一個宗教象徵,起事者藉此為名發動民變。
《唐賽兒》(連環畫)
有史籍可據的是這次民變的平定過程。永樂十八年,朱棣派遣安遠侯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平亂,但被起義軍以詐降計矇騙,遭到挫折。但在明廷集中力量的嚴酷打擊下,他們亦經歷了安丘之敗等重要的失利,最終,前後不到一個月的唐賽兒民變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漸漸平息。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回覆列表
1420年初,山東青州地區爆發了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
唐賽兒,山東濟南府蒲臺縣人。她從小信奉白蓮教,自稱佛母。蒲臺縣位於大清河的下游,與青州益都相連線,旱澇失時,河水氾濫,廣大農民深受其害,生活十分貧困。1399年的“靖難之變”以及朱棣稱帝后的屢次北征,再加上遷移國都、營建北京城垣宮殿等所攤派徵調的賦稅差役,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蒲臺一帶的農民,本來就極其窮苦,在上述賦稅、差役的重壓下,更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420年,又發生了災荒,瘟疫流行,廣大農民飢寒交迫,流離死亡。唐賽兒的丈夫林三,這時也染疫病亡。在天災人禍的催逼下,唐賽兒以宗教活動的形式,發動起義。
唐賽兒領導的起義軍,主要活動於益都、諸城、安邱、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起義軍所到之處,殺富濟貧,深得勞動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各地群眾紛紛響應,投奔唐賽兒。起義軍從最初的五百餘人,發展到兩萬餘人,向封建統治集團發起猛烈衝擊。
1420年二月,唐賽兒率起義軍數千人,據益都卸石山寨。以此為據點,擊潰了前來圍剿的官軍,並殺死青州衛右衛指揮高鳳,聲勢大振。不久,又佔領了莒州、即墨等縣城。起義軍每佔一城,即開倉濟貧。 起義軍的勝利,震撼了明朝廷。朱棣即派安遠侯柳升、都指揮劉忠等前往鎮壓。在官軍強大攻勢面前,起義軍英勇奮戰,在一次夜襲中,殺死劉忠。但終因寡不敵眾,遭到失敗。唐賽兒在群眾的掩護下,安全逃脫了官軍的追捕。
唐賽兒起義,前後不過兩三個月,活動地區只限於膠東的幾個州縣,但它有較大的影響。這次起義發生於明王朝建立的初期,封建統治相對地說還比較穩定和鞏固,起義發生的地點又是連線河北、京師的心腹地區。然而,一個普通婦女,振臂一呼,在極短的時期內,就能號召數萬群眾,衝向官府,攻城佔地,和官軍英勇搏鬥。這對明初所謂的“太平盛世”來說,真是莫大的諷刺和打擊。唐賽兒起義暴露了明朝統治的虛弱。因此,朱棣對這次起義十分仇視和恐懼,視它為洪水猛獸。他始而調兵遣將,大肆剿捕;繼而血腥屠殺,殘酷鎮壓。而對唐賽兒的無法捕獲,更使他十分惱火。他一方面以“縱盜”的罪名誅戮山東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連總兵大將柳升也一度被捕入獄。另一方面又把山東、河北等地的尼姑及全國出家婦女逮至京師,逐個審問,追究唐賽兒下落,但毫無結果。
唐賽兒起義不僅從政治上打擊了明朝統治,同時,也是對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一次挑戰。在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四權下,唐賽兒身為寡婦,不甘忍受欺凌和壓迫,敢於衝出網羅,組織群眾,嚮明朝統治開戰。這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