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的按時是

    唐朝的社會風尚對美術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唐朝的社會風尚,唐代繪畫胖仕女畫多(以胖為美)、佛教畫作多(尊崇佛教)。 比如有一種風尚和後代很不一樣,就是崇拜士族。士族這個階層,主要活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那些保障士族政治、經濟特權的制度大多已經取消,很多老牌士族,諸如南方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之類,也完全破落了。正如詩人所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還有一些士族勢力殘餘,主要是北方計程車族,如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社會上仍然比較有影響。社會觀念經常是落後於時代變化的,時代變了,觀念可能還沒變過來。士族的情況就是如此。雖然那些士族實際上經常混得不怎麼樣,可社會上還是認為他們天生高人一等,並且他們自己也自命不凡,孤芳自賞。這是唐朝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唐朝的社會相對比較開放,不那麼保守。這一點最集中地體現在婦女地位上。一般認為,在中國古代,唐朝是婦女地位比較高的一個時期。一方面是因為這時候儒家的禮教還沒有特別強化,再一方面,是因為唐朝有一點少數民族背景,皇室有鮮卑族的血統。在鮮卑族這樣的少數民族裡面,男女地位相差沒有那麼大,因此唐朝上層社會里的婦女地位就高一些,進而對整個社會有所影響。所謂婦女地位較高,主要表現在她們比較受尊重,可以拋頭露面,參加一些男人參加的活動,不用天天關在家裡不出門。有的婦女還喜歡女扮男裝,這樣在外面混起來就更方便了。從這個角度說,唐朝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也不算是完全偶然的事情。 和上述現象有關,唐朝婦女還有一個特點和後來不太一樣,那就是在審美觀上,崇尚健康美,豐碩美,不崇尚那種有點兒病態的纖弱美。說白了,就是不必費勁減肥,胖點兒沒關係。當然,這主要說的是上層婦女,要是經常餓肚子的窮人,想胖也胖不起來,最多隻能是浮腫。大家去看唐朝的繪畫、壁畫、陶俑,其中的婦女,包括武則天和楊貴妃,基本都是胖乎乎的。不光胖,還很有力氣。比方說著名的《步輦圖》,畫唐太宗接見吐蕃的求婚使者。唐太宗要在少數民族面前擺譜,自己有腿不走路,坐著一個叫“步輦”、看上去像擔架的東西出來,抬擔架的竟然都是宮女。要知道唐太宗本人就很胖,抬著他到處走,力氣小了可不行。大概唐朝宮廷裡面這類力氣活兒也都是女人來幹。總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膀大腰圓的女人也算是唐朝、特別是盛唐的一個標誌。 上面說到,唐朝婦女地位較高,與儒家禮教束縛不嚴有關。實際上,整個唐朝,儒家思想的社會影響相對來說都不算大,因為這時候的儒學仍然沿襲漢朝以來的舊傳統,沒什麼創新,也就不太受關注。比較起來,倒是各種宗教的社會影響更大一些。 首先是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幾百年,到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著名的佛教史專家湯用彤先生總結過這一時期佛教的四大特點。一是“統一性”。此前南北朝佛教各自發展,北方重實踐,南方重理論,現在則兩者並重,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是“國際性”。成為與印度並峙的世界佛學中心,一方面仍從印度輸入理論,另一方面又成為日本等其他國家的學習物件。三是“自主性”。不再依附於玄學、方術,已經完全獨立。四是“系統性”。理論充分中國化,自成體系,並且形成幾個大的宗派。這四個特點總結得非常精闢。比方說國際性,唐朝的佛學確實是既輸入,又輸出,相當於一箇中轉站。輸入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就是《西遊記》裡唐僧的原型。他在唐太宗的時候去印度取經,算上來回路程用了將近二十年,帶回佛經數百部,自己翻譯了七十多部。輸出的代表人物是唐玄宗時的鑑真,他應日本之邀東渡傳播佛法,先後出發六次才東渡成功,有一次竟然被風颳到海南島去了。又比如自主性和系統性。唐朝活躍著多種佛教宗派,其中影響最大,也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是禪宗。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把複雜的宗教理論簡單化、世俗化。後代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好多都可以追溯到禪宗上面。 唐朝佛教勢力過盛,引發了一次滅佛運動,是唐朝後期武宗在位時搞的。當時一下子拆毀幾萬所寺院,強迫二十六萬多名和尚和尼姑還俗,執行的力度相當大。可武宗一死,滅佛措施全部取消,佛教又恢復了。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滅佛事件,因為佛教根基很深,哪一次也沒把佛教滅掉。頭兩次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發起的,這兩人和唐武宗稱號中都有一個“武”字。加上最後一個滅佛的後周世宗,合稱“三武一宗”滅佛。以前我們在歷史系出題考試,有同學在“三武”裡面答出一個梁武帝。梁武帝雖然稱號中也有“武”字,但他可絕對沒滅過佛。不但沒滅過佛,他本人還是極其虔誠的佛教信徒,說他滅佛,那就成了大大的冤案了。 其次是道教。道教在唐朝具有“國教”的地位,因為唐朝皇帝聲稱老子是他們的祖先。這也是門第觀念給害的。我說是隴西李氏出身,你們不太拿我當回事兒,那我乾脆找一個更老的李姓名人做祖先,就選中了老子。老子確實早,再早姓李的人沒有了。於是把老子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其他一些和道教有關的人物也跟著沾了光,莊子被加封為“南華真人”,列子被加封為“沖虛真人”。著名的史學大師陳寅恪,解放後住在廣州,中國科學院成立歷史研究所,請他到北京當所長。陳寅恪拒絕了,回信說,我“不能為太史公沖虛真人之新說”。他說的太史公,就是司馬遷,代指馬克思,沖虛真人,就是列子,代指列寧。意思就是,我不信奉馬列主義,這個所長還是不當為好。在這兒陳寅恪就用了唐朝加封列子的典故,你要是不瞭解典故的話,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按照唐朝的規定,儒、釋、道“三教”的排名次序,是道在先,儒其次,釋就是佛教最後。當時還專門開辦了道教學校,科舉裡面也設立“道舉”。可實際上,道教仍然不如佛教影響大。尤其是在社會下層,傳播程度無法和佛教相比。 在唐朝,還有好幾種外來宗教比較流行。其中有祆教,又叫拜火教、是從波斯傳來的,粟特人,包括安祿山他們,大多信奉此教。摩尼教,又叫明教,也出自波斯,回鶻人當時信仰這種宗教。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聶思脫裡教派,出自東羅馬。因為羅馬帝國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大秦”,所以唐朝景教的寺院叫做大秦寺。在陝西,還儲存著唐朝後期樹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面三種宗教,都是比較早從陸路傳到唐朝的,合稱“三夷教”。稍晚一點,伊斯蘭教也從海路傳到了唐朝,主要在南方發展。廣州的懷聖寺,是中國最古老的清真寺,就是在唐朝建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膝上型電腦散熱底座是一個大風扇好還是三個小風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