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蝦仁大百科

     孟子對付梁襄王,首先在於善於察言觀色而擇言.他見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個國君不像個國君的樣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麼威嚴.孟子對梁襄王的印象並不佳,因而講話直截了當,毫不婉轉曲折.其次在於圍繞中心,逐步展開論述.梁襄王的命題是“天下惡乎定?”怎樣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以“定於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對以“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問話不如他父親梁惠王能提出一些他面臨的矛盾,步步追問的都屬於治國的常識性問題,孟子也就以嚴密的邏輯聯絡,將啟發與闡釋相結合的言論,使之啟蒙益智.作為一國之君,只有使天下歸附,才得人心,這就要愛民保民,絕不嗜殺好戰,那麼天下歸於一統,社會也就安定了.孟子循著梁襄王問題的思路,逐步揭示所要講的內容,而不徑直揭底,使對方在獲得某種滿足之時,又有新的不滿足,這種“引而不發,躍如也”的講話藝術,較之捷言盡說更能收到效果.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見梁襄王

    【作者】孟子及弟子 【朝代】先秦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毛華鋒的奇蹟再現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