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眼中的娛樂

    一、奇特的刷牙洗臉方式和大小便問題

    和地面上生活一樣,宇航員早晨起來,也要刷牙、洗臉、梳頭,有時還要把鬍子剃光。

    刷牙 按照地面上的刷牙方式 是取出牙刷,擠上牙膏,然後漱口。 而在太空,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因為很難控制水不漂浮。所以,蘇聯宇航員是用溼毛巾刷牙,在手指頭上纏上一段溼毛巾,沾點清潔劑,伸進嘴裡,反覆地摩擦牙齒,這一方面可以起到 清潔牙齒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對牙齦按摩的作用,所以效果很好。美國宇航員除了採用上述方法刷牙外,還咀嚼特製口香糖以代替刷牙,感覺也不差。

    洗臉 洗臉的方法是用一塊浸泡著護膚液的溼毛巾來擦擦臉,或者用浸過潤膚液的衛生巾來“洗臉”。

    梳頭 梳頭是用一塊衛生巾鋪在特製的電動梳頭器上,用以梳理頭髮,經過梳理的頭髮很乾淨,頭皮屑都粘在衛生巾上,而且頭部得到了按摩,宇航員感到特別舒服。

    剃鬍須 這在地面上是輕而易 舉的事,而在失重的太空就需要特製 的剃鬚刀。 美國和蘇聯宇航員使用的 電動剃鬚刀,帶有專門用來吸鬍鬚渣的匣子,以免在刮臉時鬍鬚渣到處飄浮而影響生活。

    大小便 宇航員在太空也要大小便,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太空梭上或空間站上,都設有專門的廁所。 這當然和地面上的不一 樣,它要用特別的設施,一般它設在廢物管理艙的房間裡,廁所內有一個呈漏斗狀的收尿器,收尿器內通氣流可把排出的尿吸收進內部的收集袋裡。 收集袋每天要換一次。 收集時要將空氣排出,這樣小便就不會飄來飄去。 艙壁上還鑲嵌一個滲透力強的 濾水袋,每用一次,更換一個。 濾水袋 透過氣流,使糞便沉澱固化。 為了掌握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情況,宇航員每次上天都要將自己的一部分大小便凍結成標本,在返回地球時,供科學家們分析研究。

    最近,美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太空梭用馬桶。 這種新型馬桶造價2340萬美元,它比老式太空梭用的馬桶體積大,效能優良,使用方便。它可以貯存足夠多的糞便。為太空梭在太空停留更長時間提供了可能。老式馬桶只能貯存7位宇航員4天的排瀉物,限制了太空梭在太空的飛行時間。 這種新型馬桶直徑20釐米,大小是老式的2倍,並配有易於裝卸的糞便貯存罐。另外,它還安有高功率尿液風動分離器。該分離器配有一個單獨的漏斗和一根吸管。

    二 奇妙的睡姿

    睡眠是極其平常的事,人在一生中有將近。1/3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可是在太空中睡眠就不那麼簡單了。 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宇航員是不能躺在床上睡覺的,因為身體會自動飄浮起來。 因此必須鑽進睡袋並固定在艙壁上。座艙內非常嘈雜,除了通訊說話的聲音外,還有機器裝置的響聲。 這些因素都有直接影響著宇航 員的睡眠,使他們難以熟睡,經常在 睡眠中不是被吵醒就是被驚醒。 隨著載人航天器體積的增大,睡眠條件有了改進。 科學家為宇航員設計了多種樣式的睡袋,有長方形的,也有橢圓形的,有水平放置的,也有垂直放置的。 因為在失重條件下,無上下之分,躺著睡和站著睡感覺一個樣。 有位美國宇航員說:在太空睡覺,會有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 主要因為身體下面沒有任何支撐的東西。這種危險感大約要持續二三天才能消除。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科學家在太空梭上安裝了專門用於宇航員休息的臥鋪,類似火車上的臥鋪床。 臥鋪分上下兩層,在臥鋪上睡覺,可以進一步減少噪聲,還可以防止其他宇航員的干擾。可惜仍然有一些宇航員不習慣臥鋪。 有位歐洲宇航員說,當他在下鋪睡覺時,感覺好像在床底下睡覺一樣。 因此,他們有的願意在駕駛艙的座椅上打盹,有的則在睡袋中休息,也有的躲在雙層床下鋪 床板的反面睡覺。 大多數宇航員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蜷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舒服得多,手臂可以放在睡袋裡, 也可以伸在外面,不過蘇聯宇航員似乎不願意讓手臂自由飄動,因為他們有過一次不平凡的經歷,據說有一個宇航員,在睡眠時因為沒有將手臂縮回睡袋裡,讓其自由擺動,當他醒來時,在黑暗中發現有兩隻手向他迎面撲過來,使他大吃一驚,嚇出一身冷汗, 後來發現這就是他自己的手,據說有1/3的美國宇航員不同程度地患有腰背痛,如果真能預防腰背痛的話,可算是一大“發現”。

    歐洲宇航局最近設計出一種新的睡袋,在袋的外面有些管道,當管道充氣時,睡袋被拉緊,從而向人體施加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可以使人感到像在地面上睡覺一樣舒適,此外還可以消除飄飄然的自由下落感。

    三 別具一格的淋浴方式

    洗澡,在太空是比較麻煩的,如果是短期飛行,宇航員一般用浸有特製清潔液的毛巾擦身以代替洗澡,長期逗留在太空的宇航員一般每十天入浴一次,平時也都是擦身,有的用毛巾捧起一團水,放在面板上,水就會貼著面板,然後“淌”遍全身,人也感到舒適:真正入 浴時, 則是進入一個特製的浴桶,但事先要花費半個小時做準備工作:待調校好所有機關後才能入浴,最後利用真空吸力吸走身上的皂泡和水:蘇聯“禮炮號”空間站內,科學家專門設計製造了一間特殊的宇宙浴室以及 配套的設施: 宇宙浴室最關鍵的措施是控制水不飄浮而讓它按照人的意志分佈。

    這間浴室是一個摺疊得像一個手風琴式的密閉塑膠布套,摺疊著放在生活艙衛生間的頂棚上,用時把它放下,不用時浴室上方有一個圓筒形水箱,有電加熱控制水溫,還有噴頭和貯水箱相通的管道,水箱內裝有5公升水浴室的地板上有許多小孔,下面是廢物集裝箱,用於盛廢物和汙水還有一雙佔定的橡皮拖 ,穿上拖鞋,人就不會飄動浴室放下後,形成一個真空環境。

    宇航員洗澡時,首光把通到浴室外的呼吸管套在嘴上,用夾子把鼻孔夾住,避免從鼻子和嘴中吸進汙水接著開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適當的溫度,然後開啟噴頭,溫水即從上面噴下來澆到身上此時和地面上的淋浴完全一樣浴室的汙水從地板上的許多微孔流到下面的廢水箱內,廢水箱滿後,會自動報警,井將廢水自動送入水處理系統。

    在未來的宇宙空間洗澡,是一件複雜的技術工作,水的控制需要有加壓和抽吸的外力當然還小能忘記竹約用水當淋浴完畢,由桶內走出來時,由於太空中空氣十分乾燥,身上剩餘的水分極快速地蒸發,會令身體無法控制地顫抖一分鐘。

    在未來的空問站上洗澡,其洗澡程式比現在要簡單得多,人們進入浴室,只需要用手指輕輕按一下開關,水就會自然地附在身上,如果稍稍多用一點水,就會產生很多大小不一的閃閃發光的水珠,像星星一樣繞著身體小停地旋轉在身上浸透了清潔液後按下旁邊的開關.就有一股向下的氣流,把清水淋向全身,大約5秒鐘後,門上的氣流就會把身體吹乾。

    航天員的“吃喝拉撒”

    從昨日上午到今天早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帶著中國的“加加林”———楊利偉將在太空遨遊21個小時,圍繞地球飛行14圈。21個小時中,航天員是如何解決“吃喝拉撒”的呢?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宿雙寧在發射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了不少細節。

    吃:絕不僅僅是“牙膏”

    太空中的飲食是專門設計的航天食譜。早、中、晚,每一餐的食物都不同。宿總說,由於是短期飛行,對於食物而言更強調熱量,以讓航天員的體能保持在最佳狀態,而對於維生素等方面,不作過高的要求。

    昨天,由於上午9點發射,因而航天員早餐已經在地面吃過。“在地面的早餐與我們日常早餐區別並不大”,宿總介紹說,還是各種點心、牛奶、雞蛋等,只是對衛生的要求高一些。發射之後,入軌執行三圈左右,大約在11、12點鐘左右,航天員開始吃中餐。“為天上準備的食物,以前不少人認為都是牙膏狀的食品,一條條、一節節擠出來,實際上這是早期的航天食品,現在已經過時了。”

    總的來說,現在的航天食品殘渣少、熱能高,都為一口吃的食品,就是把食品做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一口就能吃下去。這是為了減少和控制艙內的食物渣粒,以防止艙內汙染。從品種來看,有10多種,既有巧克力、各類水果塊、也包括一些符合華人口味的食品,比如說八寶飯之類。這些食品都是精心設計、研究的,一些保健飲品還加入了中藥成分,當然,味道也不錯,不會太難喝。

    拉:馬桶是特製的

    21個小時中,大小便也是要解決的問題。宿總笑著說,艙內的馬桶是特製的,要形成人造重力。衝馬桶的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就完全不同,不能用水衝,它是靠風機來抽吸,先把其中的水分、臭氣抽掉,再把乾的部分,自動用塑膠袋密封起來。小便也是這樣,有專用的小便收集器,防止小便在艙內飛濺開來,以免引起艙內汙染和電線短路。

    睡:掛在艙壁上

    飛船上是沒有床的,怎麼睡覺呢?為了對付失重,睡袋被掛在艙壁上面,把拉練一拉,就可以了。睡覺時,航天員的手也要放在睡袋裡面,免得睡著之後,手亂動把旁邊的電線、電纜給碰到了。按照日常習慣,在上天2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睡眠將保持7、8小時,睡眠的時間將安排在飛船比較平穩的時段,分為兩段,每段3-4個小時,等於是打個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商家到平陰高速費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