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木牧
-
2 # NB吐槽
取決於等待你回家的,是殷切盼望的笑臉,還是催婚催育的笑臉。不要慣性思維,不要盲從政治正確的答案。把這個問題置換成你願意參加同學會麼?思考起來就簡單的多:有愛就去,如果去了彼此吹捧炫耀顯擺關係扯皮,那種我覺得可以不去。
-
3 # 使用者109409379231
又到年關,不知從何時起,回家過年也成了一件令廣大青年朋友們頭疼的事......
讓我們從發展心理學這一視角來探討一下年輕人不願意回家過年的原因。
發展心理學中,經典的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認為,青少年期完成後即進入成年期。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Amett認為八階段理論中青少年期(adolescence)和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之間,應劃分出一個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作為介於兩者的過渡階段。雖然大多數文獻中,將這一時期定義為18-25歲,但最初的劃分根據並不是具體年齡,而是一種“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的心理狀態。處於成年初顯期的個體,一方面已走出了青春期瘋狂且稚嫩的完全依附時期,另一方面又尚未走進有了明確的畢生發展方向和具體責任的成年期階段。
成年期有三個重要標準:一是獨立承擔責任;二是獨立做決定;三是經濟獨立。因此成年期的年輕人在考慮、決定“願不願意回家過年”這一問題時,內心的衝突會小於“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而且他們更有能力承擔選擇後的結果。考慮到現實意義以及影響效力,我們把討論重點集中在“成年初顯期”這一階段的年輕人身上。
從“成年初顯期”心理特徵分析年輕人“不願回家過年”現象:
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處於尋求自我發展及自我確認的途中,相較於其他階段的個體,這一階段的年輕人往往更勇於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選擇中不斷認識到自己不同層次的需要。因此在決定是否回家過年時,他們更願意打破傳統,嘗試與以往不同的過年方式,在不同的選擇中不斷地認識自我、確定自我。
成年初顯期具有過渡性,即年輕人處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之間,希望擺脫家庭、學校乃至社會權威的干預,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於社會的動態發展過程。而回家過年有些情況下是來自家族、父母等權威人物的命令,因此他們為了擺脫家庭權威的干預,證明自己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反而不願回家過年。
成年初顯期的自我也具有不穩定性,在這個時期,由於年輕人情感豐富且強烈,他們常常對自己的定式思維或行為方式進行不斷地修正與調適。這種自我不穩定性也體現在決定是否回家過年時,年輕人可能因為一個迷戀的物件(人或工作、興趣愛好等)等,在抉擇時充滿了焦慮,以及不情願回家過年的心理。
年輕人們提及最多也最畏懼的,可能是親戚長輩們的“問候”。
處在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熱愛展望生活前景的各種可能性,他們大多已確立了遠大理想和抱負,然而在一些傳統家庭裡,長老體系、代際服從等舊思想仍然存在,長輩會依照自己的人生經驗與價值理念對過年回家的青年晚輩進行指導、教育。理念在代際間的傳遞,一定程度上是合理和有價值的,但受代際差異的影響,親屬關係互動常表現為“催婚”“逼婚”或是對工作、學習的“隨意”指導。處於“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往往很難接受親屬傳統式關懷,但礙於親屬關係的家族性及節日的和諧理念不得不回,這一系列原因導致部分年輕人對回家過春節有了相當不情願的心理。
其實,回家過年也並非盡是苦楚。春節習俗在承載濃郁民族心理特徵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多數華人在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儘管春節習俗的內容和形式隨著社會及時代的變遷有所調整或改變, 但最本質、深刻的內在含義卻從未變過。
吳衛國在《春節習俗的文化內涵、心理功能及其傳承意義》一文中總結,春節習俗具有如下心理功能:
1、家人團聚心理:春節回家團圓滿足了華人的情感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回家團圓時家庭成員間和睦相處、互敬互愛以及相互鼓勵的溫暖氛圍,能滿足我們內心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
2、情感慰藉心理:依照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觀點,延續至今的春節傳統文化使得我們將春節回家團聚內化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 而依照跨文化心理學的觀點,深深融入華人血脈中的集體主義情結也驅使我們過節要回到家人身邊。在家族成員共同祭祖的過程中,既增強了家族成員之間的內心認同感,也加深了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感情聯結; 之後的街坊鄰居、親戚朋友彼此登門拜年, 既和睦了鄰里關係並拉近了親人情義,也能夠消除曾經歷過的隔離感、孤獨感和自卑感等不良體驗,甚至獲得尊重的需要。
3、求吉祈願心理:民眾的求吉祈願心理,是一種有著廣泛民眾基礎的民俗心理現象。這實際是一種在社會關係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趨利避害心理”—人們在說話、做事時趨向於說對自己有利的話語、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行動。
4、緩解心理壓力:春節假期有利於我們排解或擺脫曾經遭受過的心靈傷痛或困擾,緩解壓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治療作用。回家過年,反而可能療愈自己呢。
那,到底回不回家過年?“成人初顯期”年輕人在認知方面趨向理性和成熟,在抉擇時會將社會影響和特定條件下的具體因素考慮其中。
根據拉伯.威維夫的觀點,“成人初顯期”的年輕人在認知發展和“青春期”青少年思維的區別在於,更多認識到現實的侷限,並將現實的侷限與邏輯思維結合起來。“成人初顯期”年輕人越來越能意識到,在處理大多數生活問題時,必須將社會影響和特定條件下的具體因素納入考慮當中。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成人初顯期”的年輕人在決定“是否回家過年”這一問題上,能夠做出適合自己的理性選擇。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太小眾了吧?
不回家過年,那麼過年的意義在哪裡呢?
當然,社會上會嘈摻雜一些東西,但是,還是要明白過年的本意,家人在等你,這比什麼都重要。
祝大家有錢沒錢,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