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xxFgg
-
2 # oxxFgg
元雜劇和南戲的異同不同點:1、產生的地點不同。元雜劇以元大都為中心,包括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而南戲則產生於浙江永嘉(溫州)一帶,所以南戲又被稱為“永嘉雜劇”南戲圈以杭州為中心,包括溫州、揚州、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2、劇本結構不同。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組成一個劇本,雜劇的題目證明放於劇本末,一般用來作劇名;南戲的劇本由若干“出”組成,“出”數不作規定。南戲的題目證明放在劇本開頭,一般由四句七言詩來作。3、扮演角色不同。雜劇一般由“末、旦、淨”三類組成;而南戲則由“生、旦、淨、末、醜”等各類組成。4、演唱形式不同。雜劇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來唱,而且只能有一個人唱,一唱到底。雜劇當中,如果是由正末演唱的則叫“末本”,如果是由正旦演唱的則叫“旦本”;南戲的演唱多種多樣,既有獨唱、又可對唱、輪唱、合唱等,不似雜劇一唱到底。5、宮調上的不同。雜劇的每一折只能有一個宮調,並且每折的宮調不能重複。南戲則不作規定。6、表現的題材不同。北方戲劇圈的劇作,較多水滸故事、公案故事、歷史傳說等為題材,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單刀會》等。南戲則注重表現愛情婚姻、家庭倫理等社會問題,例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喬吉的《兩世姻緣》、《金錢記》等。7、音樂曲風上的不同。雜劇在音樂曲風上表現得高亢,激昂;南戲則表現得纏綿,溫婉、淒涼。這與雜劇和南戲產生和發展的地域環境、人文環境有關。相同點:1、雜劇和南戲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都是在戲劇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劇本的唱詞,表現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思想情緒,甚至是透露作者的心聲,具有強烈的抒情性。3、雜劇和南戲都是綜合性極強的藝術簡介: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雜劇角色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淨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員。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南戲: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地方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系統,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回覆列表
元雜劇和南戲的異同不同點:1、產生的地點不同。元雜劇以元大都為中心,包括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而南戲則產生於浙江永嘉(溫州)一帶,所以南戲又被稱為“永嘉雜劇”南戲圈以杭州為中心,包括溫州、揚州、江西、福建等東南地區。2、劇本結構不同。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組成一個劇本,雜劇的題目證明放於劇本末,一般用來作劇名;南戲的劇本由若干“出”組成,“出”數不作規定。南戲的題目證明放在劇本開頭,一般由四句七言詩來作。3、扮演角色不同。雜劇一般由“末、旦、淨”三類組成;而南戲則由“生、旦、淨、末、醜”等各類組成。4、演唱形式不同。雜劇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來唱,而且只能有一個人唱,一唱到底。雜劇當中,如果是由正末演唱的則叫“末本”,如果是由正旦演唱的則叫“旦本”;南戲的演唱多種多樣,既有獨唱、又可對唱、輪唱、合唱等,不似雜劇一唱到底。5、宮調上的不同。雜劇的每一折只能有一個宮調,並且每折的宮調不能重複。南戲則不作規定。6、表現的題材不同。北方戲劇圈的劇作,較多水滸故事、公案故事、歷史傳說等為題材,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單刀會》等。南戲則注重表現愛情婚姻、家庭倫理等社會問題,例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喬吉的《兩世姻緣》、《金錢記》等。7、音樂曲風上的不同。雜劇在音樂曲風上表現得高亢,激昂;南戲則表現得纏綿,溫婉、淒涼。這與雜劇和南戲產生和發展的地域環境、人文環境有關。相同點:1、雜劇和南戲皆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都是在戲劇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劇本的唱詞,表現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思想情緒,甚至是透露作者的心聲,具有強烈的抒情性。3、雜劇和南戲都是綜合性極強的藝術簡介: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雜劇角色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淨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員。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南戲:南戲是中國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紀200年間在中國南方地區最早興起的地方戲曲劇種,中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明清間亦稱為傳奇。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系統,為其後的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的興起和發展的基礎,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