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個殺豬的詩人

    展開全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進而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兒嗎?我有才學,別人不瞭解我,可是我自己並不惱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孔子說:“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什麼都學不到.”

    孔子說:“由(子路)!教給你什麼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人們諡為‘文’呢?”孔子說:“孔文子聰敏好學,不認為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是羞恥,因此諡他為‘文’啊!”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這些對我來說,有哪一點是我所具備的呢?”

    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來思考,卻沒有長進,不如去學習.”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複習?”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在上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爭鬥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內自省:自己在內心裡省察、檢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侷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慼慼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慼慼:憂懼不安的樣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敏:勤勉,快速慎:謹慎,慎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解讀]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解讀]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解詞:時:按時;說:同“悅”,愉快

    翻譯: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賞析:人家不瞭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解詞:故:舊的(知識);知:理解、領悟

    翻譯: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解詞: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翻譯: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賞析: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解詞:慍:惱恨

    翻譯: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賞析: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解詞:恥:以……為羞恥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諡號”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風變化最大的長壽漫畫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