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乎: 〈動詞〉 (1)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聲音上揚,下面的符號表示舒氣.“乎”是“呼”的本字.當“乎”借作語氣詞、介詞用之後,就另造了一個從“口”的形聲字“呼”.本義:吐氣 (2)同本義 (3)“呼”的古字.呼喚;召喚.如:乎號 〈語氣詞〉 (1)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遠者涼乎. 汝多. 汙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斷斯織乎. 不亦精乎. (2)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7)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 (8)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9)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認識一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一是鬥志,一是斗膽 〈介詞〉 (1)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於;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3)於;在[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覽·用眾》 (4)於;從[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5)於;因為;由於;在於.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6)於;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7)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物件 吾嘗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字尾〉 (1)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裡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讚他 (3)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宜乎眾矣.——宋·周敦頤《愛蓮說》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劉基《賣柑者言》 昂昂乎廟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通“也” “乎”與“也”互文通用.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者: 助詞 1.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片語、動詞性片語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強~、老~、讀~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義後面,表示從事某項工作或信仰某個主義的人. 例子:文藝工作~、共產主義~ 3.(書面語)用在數詞或方位詞後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 例子:前~、二~必居其一 4.(書面語)用在詞、片語、分句後面表示停頓.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語氣(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詞 指示代詞,“這”(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子:~番,~邊 也: 〈副〉 (1)亦表示同樣[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興,你也高興;也可以;也是 (2)疊用,強調兩事並列或對等[aswellas].如: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 (3)表示轉折或讓步[even].如:即使失敗十次,他也不灰心 (4)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 (5)表示強調[even].如:也須(也應當;也應該);連老人也幹活 (6)表示選擇,還是[or] 你見我府裡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水滸傳》 (7)又如:也是(還是) 〈助〉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旋見一白酋…英將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3)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4)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後半句將對前半句加以解說.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1] (5)與“者”連用,判斷句標誌,表判斷語氣 瀉出於兩山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矣: <助> (形聲.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從矢,以聲.“以”也可以理解為象矢飛逝的聲音,是完成的語氣.本義:語氣詞.是“了”) 表示完成時態 骨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聊齋志異·狼三則》 表示堅決、肯定 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繫辭下》 確實 表示感嘆 矣乎 已矣乎.――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老大矣乎.― 矣yǐ文言助詞. 1.直陳語氣,相當於"了":由來久~.法已定~. 2.〈表〉感嘆:太難~! 3.〈表〉命令或請求:先生休~.君無疑~. 矣yǐ姓氏,分佈在雲南一帶 通“也” 《國語·晉語八》:“且夫欒氏之誣晉國久也.”《別本》作:“……誣晉國者久矣.”根據文勢語氣,“也”字應作“矣”解. 焉: 1.與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不復出~. 2.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3.文言疑問詞,怎麼,哪兒:且~置土石? 4.文言助詞:又何戚~. 哉: 〈助〉 (1)(形聲.字從“土戈”(zāi),從口,“土戈”亦聲.“土戈”指“像軍陣般排列整齊的田塊”.“土戈”與“口”聯合起來表示“軍隊陣地上發出的集體感嘆聲”.本義:軍陣集體感嘆聲.引申義:集體感嘆聲、驚歎聲.古代用為語氣詞.《說文》:“哉,言之間也.”表感嘆.說明:大型軍陣作戰時,先進行長兵交接,即先由弓箭兵集體放箭打擊對方.若一個排箭射出,擊倒或沒有擊倒對方一批士兵,己方軍陣其他兵種的軍士(如戈兵、戟兵、矛兵、車兵等)會一同發出簡短的聲響,如“啊!”、“呀!”之類.這種情形現在多見於足球比賽的射門時刻,觀眾席會發出類似的感嘆聲.這裡,射門相當於射箭,觀眾相當於軍陣中的旁觀軍士) (2)同本義[alas] (3)表示感嘆,相當於“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門行》 非人哉.——《世說新語·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變詐幾何哉.——《聊齋志異·狼三則》 美哉,我少年中國.——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4)又如:遠哉遙遙;快哉此風;命不易哉;誰不為之痛心哉 (5)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雞犬哉 (6)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呢”或“嗎” 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豈獨一琴哉.——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豈主之子孫不必善哉.——《聊齋志異·促織》 豈獨一箸間哉.——清·周容《芋老人傳》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7)又如: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吾又何能為哉? (8)表示測度,相當於“吧” 我其試哉!——《書·堯典》 (9)又如:我豈有所失哉! (10)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吧”
之: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乎: 〈動詞〉 (1)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號表示聲音上揚,下面的符號表示舒氣.“乎”是“呼”的本字.當“乎”借作語氣詞、介詞用之後,就另造了一個從“口”的形聲字“呼”.本義:吐氣 (2)同本義 (3)“呼”的古字.呼喚;召喚.如:乎號 〈語氣詞〉 (1)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遠者涼乎. 汝多. 汙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斷斯織乎. 不亦精乎. (2)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7)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 (8)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9)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認識一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一是鬥志,一是斗膽 〈介詞〉 (1)於;在.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於;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3)於;在[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覽·用眾》 (4)於;從[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5)於;因為;由於;在於.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6)於;按照;根據.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7)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物件 吾嘗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字尾〉 (1)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裡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讚他 (3)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宜乎眾矣.——宋·周敦頤《愛蓮說》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劉基《賣柑者言》 昂昂乎廟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通“也” “乎”與“也”互文通用.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者: 助詞 1.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片語、動詞性片語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強~、老~、讀~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義後面,表示從事某項工作或信仰某個主義的人. 例子:文藝工作~、共產主義~ 3.(書面語)用在數詞或方位詞後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 例子:前~、二~必居其一 4.(書面語)用在詞、片語、分句後面表示停頓.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語氣(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詞 指示代詞,“這”(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子:~番,~邊 也: 〈副〉 (1)亦表示同樣[also;too;aswell;either].如:我高興,你也高興;也可以;也是 (2)疊用,強調兩事並列或對等[aswellas].如: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 (3)表示轉折或讓步[even].如:即使失敗十次,他也不灰心 (4)表示委婉.如:我也只好如此 (5)表示強調[even].如:也須(也應當;也應該);連老人也幹活 (6)表示選擇,還是[or] 你見我府裡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水滸傳》 (7)又如:也是(還是) 〈助〉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旋見一白酋…英將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3)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4)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後半句將對前半句加以解說.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1] (5)與“者”連用,判斷句標誌,表判斷語氣 瀉出於兩山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矣: <助> (形聲.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從矢,以聲.“以”也可以理解為象矢飛逝的聲音,是完成的語氣.本義:語氣詞.是“了”) 表示完成時態 骨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聊齋志異·狼三則》 表示堅決、肯定 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繫辭下》 確實 表示感嘆 矣乎 已矣乎.――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老大矣乎.― 矣yǐ文言助詞. 1.直陳語氣,相當於"了":由來久~.法已定~. 2.〈表〉感嘆:太難~! 3.〈表〉命令或請求:先生休~.君無疑~. 矣yǐ姓氏,分佈在雲南一帶 通“也” 《國語·晉語八》:“且夫欒氏之誣晉國久也.”《別本》作:“……誣晉國者久矣.”根據文勢語氣,“也”字應作“矣”解. 焉: 1.與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不復出~. 2.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3.文言疑問詞,怎麼,哪兒:且~置土石? 4.文言助詞:又何戚~. 哉: 〈助〉 (1)(形聲.字從“土戈”(zāi),從口,“土戈”亦聲.“土戈”指“像軍陣般排列整齊的田塊”.“土戈”與“口”聯合起來表示“軍隊陣地上發出的集體感嘆聲”.本義:軍陣集體感嘆聲.引申義:集體感嘆聲、驚歎聲.古代用為語氣詞.《說文》:“哉,言之間也.”表感嘆.說明:大型軍陣作戰時,先進行長兵交接,即先由弓箭兵集體放箭打擊對方.若一個排箭射出,擊倒或沒有擊倒對方一批士兵,己方軍陣其他兵種的軍士(如戈兵、戟兵、矛兵、車兵等)會一同發出簡短的聲響,如“啊!”、“呀!”之類.這種情形現在多見於足球比賽的射門時刻,觀眾席會發出類似的感嘆聲.這裡,射門相當於射箭,觀眾相當於軍陣中的旁觀軍士) (2)同本義[alas] (3)表示感嘆,相當於“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門行》 非人哉.——《世說新語·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變詐幾何哉.——《聊齋志異·狼三則》 美哉,我少年中國.——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4)又如:遠哉遙遙;快哉此風;命不易哉;誰不為之痛心哉 (5)表示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雞犬哉 (6)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於“呢”或“嗎” 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豈獨一琴哉.——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豈主之子孫不必善哉.——《聊齋志異·促織》 豈獨一箸間哉.——清·周容《芋老人傳》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7)又如: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吾又何能為哉? (8)表示測度,相當於“吧” 我其試哉!——《書·堯典》 (9)又如:我豈有所失哉! (10)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