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一八九九年生於北京市的一個貧民家庭,他是“五四”以來勤勞多產的,他是以風格幽默輕鬆、語言明快利落而著稱的小說家。他的家庭十分清寒,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六歲進私塾讀書,十三歲進北京師範學習。他讀了不少中外古典詩文,深受影響,能用文言寫詩和散文。
“五四”運動後,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用白話進行寫作。在北京師範畢業後,曾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師。一九二四年去英國,在倫敦東方學院任講師。他的創作活動,是在留居英國時開始的,早期作品全是長篇小說。
第一部作品《老張的哲學》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寫的是一個品格低下的冬烘先生塾師老張和他的兩個賦予反抗性的青年學生王德和李靜的故事。接著發表了《趙子曰》和《二馬》。前者描繪了北京大學生無聊的公寓生活,後者寫的是流寓倫敦的華僑馬威父子的海外生活和遭遇。
老舍一九三零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他相繼完成了以貓人象徵的古老中國,抨擊舊中國現實的《貓城記》,以及描寫富家孩子怎樣成長起來的《牛天賜傳》。這些作品表明了作者對舊社會的不滿,完全出於小資產階級的“正義感”,沒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抓不準抨擊物件。
一九三二年以後,老舍的思想認識有所進步,視野比以前開闊了。這是寫的長篇小說《離婚》,在思想深度和表現手法方面都超過以前的作品。小說透過北京一個機關的職員想離婚而沒有離成的故事,揭露了“善心與黑暗遇上便是悲劇”的不合理現實,對舊時代機關職員的灰色無聊的生活以及他們那種妥協敷衍的生活態度,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尖銳的批判。
作者先後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分別收在《趕集》、《櫻海集》、《微神集》和《月牙集》中,題材相當廣泛,其中不乏優秀之作。
一九三五年開始寫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去到重慶參加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在文藝界團結一致堅持抗戰,反對分裂的鬥爭中,做出了貢獻。
抗戰期間,老舍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火葬》,其他創作全是話劇和通俗文藝。《火葬》寫了淪陷區人民的抗日鬥爭。話劇《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作)、《張自忠》、《面子問題》、《大地龍蛇》、《歸去來兮》和《誰先到了重慶》都和抗戰直接有關,或讚揚積極抗敵的愛國主義思想,或批評消極苟安的不良現象,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抗戰勝利後,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這部小說取材於淪陷後的北京,描繪了華人民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鬥爭。
一九四六年春,去美國講學,一九四九年末回國。新中國的成立,給他帶來旺盛的創作熱情,他以自己的作品熱烈地歌頌黨、歌頌新社會。
建國後,他的創作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很廣闊的。他除集中主要精力創作劇本之外,還寫了不少散文和曲藝。先後發表的劇本有《方珍珠》、《龍鬚溝》、《春華秋實》、《西望長安》、《茶館》、《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
其中《龍鬚溝》影響最大,揭示了社會關係的根本變化,歌頌了新中國,因而他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老舍曾是全華人大代表,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由於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老舍於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不幸逝世。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一八九九年生於北京市的一個貧民家庭,他是“五四”以來勤勞多產的,他是以風格幽默輕鬆、語言明快利落而著稱的小說家。他的家庭十分清寒,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六歲進私塾讀書,十三歲進北京師範學習。他讀了不少中外古典詩文,深受影響,能用文言寫詩和散文。
“五四”運動後,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用白話進行寫作。在北京師範畢業後,曾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師。一九二四年去英國,在倫敦東方學院任講師。他的創作活動,是在留居英國時開始的,早期作品全是長篇小說。
第一部作品《老張的哲學》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寫的是一個品格低下的冬烘先生塾師老張和他的兩個賦予反抗性的青年學生王德和李靜的故事。接著發表了《趙子曰》和《二馬》。前者描繪了北京大學生無聊的公寓生活,後者寫的是流寓倫敦的華僑馬威父子的海外生活和遭遇。
老舍一九三零年回國,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任教。他相繼完成了以貓人象徵的古老中國,抨擊舊中國現實的《貓城記》,以及描寫富家孩子怎樣成長起來的《牛天賜傳》。這些作品表明了作者對舊社會的不滿,完全出於小資產階級的“正義感”,沒有正確的政治立場,抓不準抨擊物件。
一九三二年以後,老舍的思想認識有所進步,視野比以前開闊了。這是寫的長篇小說《離婚》,在思想深度和表現手法方面都超過以前的作品。小說透過北京一個機關的職員想離婚而沒有離成的故事,揭露了“善心與黑暗遇上便是悲劇”的不合理現實,對舊時代機關職員的灰色無聊的生活以及他們那種妥協敷衍的生活態度,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尖銳的批判。
作者先後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分別收在《趕集》、《櫻海集》、《微神集》和《月牙集》中,題材相當廣泛,其中不乏優秀之作。
一九三五年開始寫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他去到重慶參加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在文藝界團結一致堅持抗戰,反對分裂的鬥爭中,做出了貢獻。
抗戰期間,老舍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火葬》,其他創作全是話劇和通俗文藝。《火葬》寫了淪陷區人民的抗日鬥爭。話劇《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作)、《張自忠》、《面子問題》、《大地龍蛇》、《歸去來兮》和《誰先到了重慶》都和抗戰直接有關,或讚揚積極抗敵的愛國主義思想,或批評消極苟安的不良現象,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抗戰勝利後,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這部小說取材於淪陷後的北京,描繪了華人民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鬥爭。
一九四六年春,去美國講學,一九四九年末回國。新中國的成立,給他帶來旺盛的創作熱情,他以自己的作品熱烈地歌頌黨、歌頌新社會。
建國後,他的創作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很廣闊的。他除集中主要精力創作劇本之外,還寫了不少散文和曲藝。先後發表的劇本有《方珍珠》、《龍鬚溝》、《春華秋實》、《西望長安》、《茶館》、《紅大院》、《女店員》和《全家福》等。
其中《龍鬚溝》影響最大,揭示了社會關係的根本變化,歌頌了新中國,因而他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老舍曾是全華人大代表,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由於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老舍於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