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櫃1976

    左賊,殺無辜百姓厲害。。。。。清軍,李自成,望風而逃。明未,明軍爛到家了。除了一些邊軍能打。。。。全是豬隊友。。。。。秦良玉才是英雄。。。盧象升英雄。。。。未得崇禎重用。。。。。

  • 2 # 錢糧管家

    左良玉死後其子左夢庚率麾下11名總兵投降,這十一個人有:盧光祖、李國英、張應祥、徐恩盛、郝效忠、金聲恆、常登、徐勇、吳學禮、張應元、徐育賢。明朝制度一個總兵節制兵馬本來不定數額,內地和邊軍又有不同,但按江淮馬士英節制的總兵數量來看,左良玉麾下一個總兵大約在一萬到一萬五千人。明代中期後戰鬥力主要靠將官親兵,因為明代總兵下面沒有副將,直接就是參將所以一個總兵親兵隊大概也就一個遊擊將軍的數量兩千到三千人,十一鎮總兵加上左良玉親軍實際有戰鬥力的軍隊數量在四萬,雖然號稱擁兵八十萬,但左部在1642年朱仙鎮會戰其實精銳損失殆盡實際有戰力的也就2萬餘人。

    左良玉受東林黨侯恂提拔,所以與東林黨有舊,東林黨在弘光朝政治鬥爭接連失利,急於需要外援,在武昌號稱擁兵八十萬的左部比江北四鎮更加易於拉攏,但左良玉明白麾下將士隨多但實際能打的就兩萬餘人,但擁立之功對於明代沒有地位武人極具誘惑,所以左部發出檄文但行軍卻故意放慢,一則等待時機如果中樞東林黨政治鬥爭獲勝他左良玉就可以極速進南京照樣獲得擁立之功靠著人數和大義名份可以壓江北四鎮一頭,如果東林黨鬥爭失敗左良玉也可以就地接受詔書獲得封疆之權,因為江北四鎮此時已經有自己駐地,所以左良玉不死弘光逃往武昌又可以再逃,這是兵力。

    再從左部人才來看,左部人才也不比江北四鎮少,其中最有名的是金聲恆和李國英。清初用的漢將幾乎都是能征善戰的悍將,就以高傑麾下總兵李成棟為例在沒有復叛清朝時是清朝在兩廣能寄託的重要力量,在和兩蹶名王的李定國面前也不失名將風範。

    從金聲恆和李國英來看,金聲恆投降後迅速封疆江西,在江西短短經營四年,上官還是滿族人,手下將官肯定被打散摻沙子的情況下,復叛清朝能讓整個江西都復回明朝,手段不可違不高明。其次李國英1645左部投降後進北京,歷任四川巡撫、甘陝總督,屢次擊敗孫可望、劉文秀。所以左部也好江北四鎮也好主將不一定在當世是名將但麾下人才濟濟,如果左良玉部沒有反叛估計左良玉大限一到,戰力自然發揮。

    最後看當時格局,自古南方政權守江必守淮,長江以北淮河有江北四鎮鎮守,史可法胡亂出招讓江北四鎮各劃地盤駐守收集糧草、軍餉,事實上已經預設四鎮割據一方,南京作為陪都雖然也有駐守軍隊但軍力不如四鎮,南方精銳只剩四鎮、左部、孝陵衛,孝陵衛戰力不可知,但如果左部進入四鎮割據局面又可以重新洗牌,弘光軍力主要分佈在江北如果清軍繞道不攻擊江北只有依靠左部抵擋,哪怕潰敗,以弘光帝逃跑的性子估計沒有那麼容易死,弘光畢竟法統上合法,也就不會出現各地藩王繼位監國林立,估計南明不會只有39年,清軍入關後戰力下降明顯,主要依靠關寧鐵騎和秦兵進剿,如果南明能頂住百年局面也就劃江而治,1645年清軍進攻南京時山東、北直隸、大同等州府郡縣並未完全建立有效統治,北方明、清、順三方地盤犬牙交錯,明法統上還是正統,入關是幫明剿賊,所以頂住壓力就可以和談,明最起碼可以堅挺一百年,不過壓力小了,張獻忠部和李自成部後期會不會還助明打清就不可而知了。

  • 3 # e_listen141814398

    實在不應該歪曲歷史,明末清初的時候,報業十分發達,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秀女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

    透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

  • 4 # 於左

    從一開始,左良玉就不是南明政權的堅定支持者,所以說,左良玉的死活對南明政權的意義並不大。也許,如果左良玉多活一段時間,南明政權垮得更快。

    崇禎十七年三月,崇禎皇帝進封左良玉為寧南伯,同時把他的平賊將軍之印授給他的兒子左夢庚。也因此,左良玉對崇禎皇帝心存感激,發誓效忠。

    崇禎皇帝死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南明政權,左良玉勉強接讀了福王的詔書,呈上賀表。南明政權進封他為寧南侯。

    南明政權中,馬士英為實權人物,排擠東林黨,而左良玉與東林黨人有很深的淵源。

    此時,左良玉手下人馬多達八十萬,分為前後五營,但大多是烏合之眾,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他的嫡系部隊,戰鬥力並不強。

    順治二年,李自成敗出陝西,奔向襄陽。左良玉要避免與李自成交戰,此時,南京出現一位所謂的皇太子,被投入監獄。巡按御史黃澍就給左良玉出主意,以清君側、救太子為名,率領部下向南京進軍。

    三月二十六日,左良玉發表聲討馬士英的檄文,率軍沿江東下,一時之間,沿江震動。

    走到九江時,左良玉吐血而亡,死前叮囑部將團結一心,拼死捍衛疆土。隨後,他的兒子左夢庚接掌大權,秘不發喪,率領大軍繼續東下。

    左家軍的動向,對南明政權影響極大。此時,多鐸率領的清軍也在南下,殺向南京。馬士英卻把主要的精力,用來迎擊左良玉的大軍,沿江抵抗。可以說,左家軍的行動,嚴重影響了南明政權的決策,其實是加速了南明的滅亡。

    左夢庚的能力比父親差了許多,見識也不行,所以整支軍隊的力量有所分化,但仍然攻下彭澤、安慶等地。清軍佔領南京之後,左夢庚率領部下的將士投降了清軍。

    如果左良玉死得晚一些,他對南明的牽制一定更為有力,除非南明政權和他之間達成某種交易。此外,左良玉應該不會像兒子那麼快投降清軍,但也很難指望他會全力迎軍清軍,為南明政權續命。

  • 5 # 璽言春秋

    左部能一直存在到南明時期並且規模膨脹的越來越大,這本身就是一個王朝末路的象徵。

    我們知道,雖然在前期剿殺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左良玉屢立戰功,差一點擒斬張獻忠(關鍵時刻張獻忠派人給左良玉講明白了‘養寇自重’的道理,使得在剿滅張部的關鍵時刻左良玉放水)。但是伴隨左良玉部的始終有幾個嚴重的問題:軍紀放縱、私募兵勇(中後期)、不聽調遷(後期)。在正常情況下這裡邊的任何一條都足以置他於死地,可他不但活的好好的,反而一路加官進爵,部屬規模更是膨脹到數十萬人,這就不正常了!

    首先軍紀放縱:說他軍紀放縱都輕了,要知道崇禎朝晚期的左良玉軍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竟然直接攻擊還忠於大明朝廷的州縣,更不用說什麼‘賊來如梳,兵來如蓖’,‘殺良冒功’。當官軍開始如此剿賊而不受懲處,其結果只能是將越來越多的百姓推到義軍一邊。

    然後私募兵勇:這種行為直接等同於謀反。對於這種行為的放縱,直接導致了朝廷官軍向軍閥部隊的轉變。軍隊成了將領手中的政治籌碼,成了他保命的工具。尤其是當他接連被李自成,張獻忠擊敗之後,因為害怕被朝廷治罪,就會更瘋狂的強拉壯丁,消極避戰儲存實力。而為了維持軍隊就會更加放縱軍紀,燒殺搶掠。

    最後是不聽調遣:我們看《明史.楊嗣昌傳》的記載‘嗣昌牒令還,良玉不從。’,‘良玉圍而不攻,賊得收散亡’,屢徵良玉兵,又不至。以至於最後‘嗣昌至順慶,諸將不會師。’。

    這樣一支部隊不僅不能成為朝廷的依靠,反而割據自雄,為禍一方,朝廷若將之視為依仗只能是百姓越來離心離德,義軍越剿越多,最後只能加速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陶大宇主演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