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 “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隨便的結果是,節日不再像節日,也不難怪,年味越來越淡。 物質的豐富,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儀式的精簡,讓春節變成日曆上沉悶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4
回覆列表
  • 1 # 李大寶11

    春節,每年都要過,儀式感為什麼要有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我們大家辛苦了一年,一年的收貨都在今天大家可以顯示一下對比一下,總結一下再過去的一年當中的不足,順便期待一下新的一年,希望一年比一年好,

    祝大家2019年發大財

  • 2 # 哈哈的小生活

    春節萬家團圓的日子,

    親朋之間少一點攀比,多一點親情與關懷。

    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要講排場禮儀的,

    禮尚往來,彼此尊敬,尊重,

    才能友誼長存!

  • 3 # 樂麵人生

    春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必須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儀式才更有春節的味道,窗花,對聯,煙花爆竹等等,但由於城市好多地方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至使城市年味不濃,更願意回鄉下過年過節就是這個道理。

  • 4 # 暨陽君

    謝謝邀請。小時候,我們江南人家過春節,"年味"很濃。過年前,父母早早地給我們小孩子請裁逢做好了新衣服,整整齊齊地疊在床頭,待年初一早上換上。初一出門,院子裡家家戶戶的小孩都已煥然一新,從衣服到褲子,甚至於帽子和鞋子都是新的。過年前的一次重要活動,是家裡的大掃除,全家人齊動手,我們小孩幫不了大忙,也會前前後後地奔忙,遞個抹布、撣帚之類的,喜氣洋洋地參與,迎接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大年三十,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換上新春聯。父親總會叫上我,幫著貼春聯,先用溼布把舊春聯浸透,再一點一點撕下,有時要動用小刀才能刮除,把門清除乾淨後,用漿糊把新春聯貼上,父子倆忙的滿頭大汗,倒也樂在其中。除夕的晚上,小孩子都已作好守歲的準備,不過,在我們江南,所謂守歲,就是熬過亱裡十二點,待父親放完“關門炮杖”,就能睡覺。初一的早上,父親一大早,就去放"開門炮杖",放完後,一家人在家吃過團圓,再吃些糖果花生之類的炒貨,就去爺爺家給爺爺奶奶拜年,磕頭作揖是少不了的,爺爺總是笑容滿面地扶起我,往我兜裡塞上紅包,抓些桌上的糖果花生給我,還免不了誇上幾句。初一這天,在院子裡遇上熟人,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新年好"。可是現在:新衣服再也不用請裁逢,只要到服裝店,什麼時候想買都行;年夜飯,一年比一年豐盛,也吃不出有什麼不同;以前磕頭作揖拜年的場景很少見了,據說,紅包也用“支付寶"了……老祖宗留下的儀式越來越少,華人對過年的期許也越來越少,失落感反而越來越強。照此下去,春節還像春節嗎?難怪人們會抱怨,年味越來越淡。春節,是華人最神聖的節日,滲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道德、價值觀。春節裡的許多儀式,如年夜飯,意味著敬畏天地,要在除夕之夜拜天地、拜祖先、拜師長,表達虔敬天地、善待萬物、感恩生活、恭迎新年的態度。再如,過年時長輩給孩子的那包"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們對孩子的關心和期望,寓意著希望孩子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祛邪避禍,代表著美好的祝願。所有這些儀式,都集中體現春節"歡慶、祥和、團圓"的節日內涵。俗話說,皮子不存,毛將焉附。假如,春節裡沒有了這些儀式,那還叫春節嗎?所以,春節需要有儀式感。

  • 5 # a時間會不會倒退一點

    不只是春節,所有的節日或者平常的生活裡,都需要儀式感。人生短暫,有了儀式感,才會更加珍惜。才會更顯得每一天都與眾不同!!

  • 6 # 一路平安102414737

    過年肯定要有儀式感,尤其是我們陝西人!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事情得做,都有講究,正月十五鬧完元宵才算過完年!

  • 7 # 貝德碩

    沒有儀式感還叫過年嗎?在廣東,我們要祭祖拜神,要貼對聯門神,要放鞭炮煙花,要派利是。中華傳統習俗要傳承,箇中承載的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家庭觀念。就拿我說,這麼多年,一直都拖家帶口,多遠多累,過年從來都回老家陪老人,父母在不遠游,何況春節?我們絕不考春節假期去外地旅遊。

  • 8 # 天火177552817

    我不覺得有什麼儀式感,中國文化在節前已經發揮好淋漓盡致咧!給各自一個休息放鬆的機會,讓大家心情愉快,釋放一下壓抑,在接下來的春天裡更加努力工作。這不知道誰這樣別有用心的提出(儀式感)!居心叵測。

  • 9 # 人人都說愛你39370854

    首先,中國過年的儀式感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和傳承。比如除夕那天,一家人要在一起吃一頓團年飯,象徵幸福團圓,所以吃這頓飯,以前差不多都是吃的最好的一頓飯,所有能回來的人都回家團聚,包括嫁出去的女兒,但是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夜,否則不吉祥。團年飯要有魚,而且魚不能吃完,預示年年有餘之意。

    除夕夜,全家人要守歲,守歲需要將各個房間的等點亮,包括床底下,為之“照虛耗”,照過之後,預示來年財富充足。除夕天黑之前,還要給先人上墳,祭祖。守歲時,要擺上一盤蘋果,預示平平安安。跨越初一時要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以前正月初一的時候,還要喝屠蘇酒,從年齡最小的開始,一直到最年長的,喝屠蘇酒,是防病辟邪,保佑一年無災無病,從年幼的開始喝酒,是因為年幼的又增長一歲,大家祝賀,年長的最後喝,是因為又老了一歲,延遲喝酒,祝老人長壽。

    初一開始就是拜年,首先給已故人上墳,接他們“回家”過年,給他們修整墳地。

    很多地方都是初一不出門,初二上丈母孃家,這個也是文化傳統。有的地方初一早上新媳婦要給長輩煮早點,表示孝敬長輩。等等一些風俗習慣,無一不是預防災禍疾病,祈求平安幸福美滿富裕的。所以過年的儀式感既是人們辛苦一年之後享受勞動成果和家庭團圓的幸福快樂,也是對新一年的祈求期待和祝福。

    馬上要過年了,大家是不是正在團聚或者準備團聚,是不是對新的一年充滿期待呢?祝願我們的國家一年比一年強盛,人民一年比一年更幸福。

  • 10 # 讀史元宵月

    現在哪有什麼儀式感。可能建國以前儀式感很強。過年不搞點儀式好像沒過年。搞的繁瑣了又著人煩。我是50後,四五歲時,年三十,我家完成了我家的所謂過年儀式 (守歲,包餃子,發紙燒紙,上貢,放鞭炮,給老人磕頭,吃餃子),我家不算麻煩。吃完了餃子我和一個小表兄,一起去村東頭老穆家,看人家放鞭炮。看了人家的過年覺得似有儀式感,至今留存在我的印象裡,那算是我看到的最有儀式感的過年了:

    1、時間準確。必須在子時以後,不許超前舉行過年儀式。每年他家都是最後放鞭炮。

    2、場地標準。他家三合院,從裡到外掃的很乾淨,滿院裡撒滿芝麻桿(一是客人來了有動靜,二是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各門都已貼了對聯和掛錢,包括雞窩豬圈門口也有條幅,‘‘金雞報曉’’,‘’肥豬滿圈‘’,(讀juan),大門對著的外牆頭上也有個條幅:‘’出門見喜‘’,屋裡北牆上方,還有一個條幅:抬頭見喜。其實,冬季在外貼對聯是個苦差事。貼的不好被風吹掉是要挨屁板子的。一般這活多是家裡的孩子們白天完成。

    3、祈神保佑。正房前擺上供桌,貢觀世音菩薩、幾個神仙排位還有自家的先人。供桌上,貢品有水果,點心(帶紅點的小饅頭)一共四個盤,香碗裡有三炷香,在供桌前,男主人跪在地上朝著排位三拜三叩首。嘴裡禱告菩薩神仙先人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業興旺,人畜安康!等等。

    4、各門燒紙(那時叫黃仙紙),必須燒到燒全,包括豬槽子,雞槽子旁邊都得燒幾張。附近牆縫裡插根香,點著。

    5、分工明確。男主人拜神求佛,上貢。女主人燒火煮餃子,抽空也出來給豬圈雞窩燒幾張紙,禱告神仙保佑,豬肥蛋大等等。兒孫到各門燒紙,點香,關照各屋裡的燈籠不許滅。對,他家院子東側有一個三四丈高的燈籠杆,杆上掛一個大燈籠。當年沒有電,全是蠟燭燈。

    6、祭拜完了,才開始燃放爆竹——北方多是二響,小鞭兒。通常過年不放煙花,規定元宵節放煙花,把玉米芯澆上煤油,沿途點著連到土地廟,那叫路燈。

    7、分級磕頭,全家一起給爺爺奶奶磕頭,再給爸爸媽媽磕頭。不磕頭不許吃餃子。磕完了頭,才是最後一個節目。女孩子不用磕頭,問好就行了。

    8、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叫吃年夜飯。

    吃完了年夜飯,過年儀式結束。不睡覺的還可以玩撲克,玩象棋,女孩子玩嘎啦哈(豬或羊的膝蓋骨,或染色的),甚至到天亮。隨意了。

    有的男孩子,提著燈籠到臨近院子裡撿沒響的二響,回來安上捻,還能聽一響。過年有手電筒的算是有點洋氣了。可是沒有燈籠好用。因為,燈籠裡有蠟燭,可以放鞭炮。過去,過年不放鞭炮,那是家裡買不起。或者是家裡死了人,三年不貼對聯,不放鞭炮。

    我說的儀式,只是遼西北地區的60年前的過年內容,說道很多,我肯定只說了一部分。沒說的是我不知道。請原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屬的晶體結構只有三種嗎?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