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佛教詞彙,為解脫輪迴苦,滅盡諸煩惱(再簡單點就是:離苦得樂)之意,出離心基本上是希望從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娑婆世界被稱為苦海是因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命體,並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無情的器世間,從佛陀的諦觀,三界的眾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開悟後很早就講述四聖諦法。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擴充套件資料: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應當清楚,若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在住於輪迴中時願菩提心可以出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壞損,亦勝過一切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復能遣除輪迴之一切貧困。”然而,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相比,並不能接連不斷產生福德。從何時起,為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眾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迴的牢獄中解脫出來,乃至輪迴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未失毀這一行心,那麼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產生,量等虛空。
出離心,佛教詞彙,為解脫輪迴苦,滅盡諸煩惱(再簡單點就是:離苦得樂)之意,出離心基本上是希望從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娑婆世界被稱為苦海是因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命體,並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無情的器世間,從佛陀的諦觀,三界的眾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開悟後很早就講述四聖諦法。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擴充套件資料: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應當清楚,若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在住於輪迴中時願菩提心可以出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壞損,亦勝過一切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復能遣除輪迴之一切貧困。”然而,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相比,並不能接連不斷產生福德。從何時起,為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眾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迴的牢獄中解脫出來,乃至輪迴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未失毀這一行心,那麼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產生,量等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