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清朝有兩個于成龍,並且都在康熙一朝官至一品大員,這也是比較罕見的。

    第一個于成龍(1617年—1684年)就是字北溟,號于山,官至兩江總督的清初廉吏于成龍,這個也是大家熟知的,死後被追封為太子太保的大於成龍。

    而小於成龍(1638-1700),出生和任職晚於大於成龍,字振甲,號如山,官至直隸巡撫、河道總督。

    小於成龍的墓誌中有曰:“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於公,皆諱成龍”。兩個于成龍都在康熙皇帝手下辦事,並且還都是康熙的得力幹臣,當時民諺有云:“前於後於,百姓安居。”兩個于成龍都是受百姓愛戴的廉臣,誠可謂是康熙朝的一段佳話。

    大於成龍的知名度較高,電視劇《于成龍》就是刻畫的大於成龍“待民要寬、治吏當嚴”的廉吏風範。而小於成龍的事蹟,雖然知名度沒有大於成龍高,也值得翻翻史書回顧一下。

    “小於成龍”像

    小於成龍祖上為漢軍鑲紅旗人,後抬旗為鑲黃旗。正因如此萌蔭得官,從此之後,他自知縣開始,實心任職,清廉任事,逐漸受到上級的賞識。

    也許是之前的大於成龍之事蹟激勵著他清廉為官,也許是康熙帝對於成龍這個名字深銘於心、念念不忘。總之小於成龍的官場之路貌似特別順利。

    之後小於成龍歷次做了知州、巡撫,最終至兩江總督,最後任河道總督。

    康熙朝的治河能臣中,靳輔是最為知名的一個。

    康熙二十四年,靳輔請在黃河徐州段以上的毛城鋪、王家山等處開減水壩,以緩解黃河漲水對堤壩的壓力,而康熙帝覺得開減水壩會對百姓的田地等造成損失,因此需要慎重考慮,故而下廷議,讓大臣發表意見,討論行事。于成龍就反對靳輔的做法,主張束水攻沙,加高堤壩,疏浚黃河入海口,從而讓黃河水沖刷河道。

    之後這兩個治河專家,又進行了數次辯駁,並分別得到皇帝的支援,在黃河治理上落實了自己的設想。最終兩個人都發現,理論是完美的,但是放到治河實踐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靳輔老歸後,于成龍疏浚海口的工作並沒有多大的效果,康熙問他:“爾嘗短靳輔,謂減水壩不宜開,今果何如?”成龍曰:“臣彼時妄言,今亦視輔而行。”

    由此可知,河道總督于成龍還是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能實心任事,真正以黃河安瀾為己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下視河,看到于成龍後,非常驚訝,因為于成龍此時突然變得“贏瘦”,其實這時候于成龍已經是抱病在身,加上治河奔波操勞,病入膏肓,儘管康熙數次賜藥,但是病還是不見好轉,最終於成龍上書曰:“病入膏,非藥餌可愈,兩河重大,斷難臥理,亟繕疏,請告求別簡賢能大臣,勿誤國事,以重予罪。”。

    最終於成龍病逝於河道總督任上。康熙聞其訃,頗軫悼,奉曰:“有才品優,長服官勤,慎宣力有年,歷著成效”。

    由此可知,小於成龍也是康熙朝一個實心任事的良吏。

  • 2 # 李子遲到了

    第一廉吏于成龍升官了卻沒路費去

    于成龍(1617~1684年,山西永寧〔今呂梁〕人)年少時就胸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順治十八年,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次行為絕對不是為了滿足溫飽,更不會做對不起或有背良知的事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蠻荒之地廣西羅城擔任縣令。

    羅城在清朝的統治下還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于成龍到羅城時,這裡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暫時住在關帝廟裡。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從僕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終於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羅城百廢待興,首要在於安定社會,恢復生產。於是,于成龍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鄉建立了一家有罪九家舉報、若不舉報則十家連帶有罪的保甲制度,嚴懲那些犯罪之人,大張聲勢地打擊盜賊。

    境內初安後,他又組織鄉民練兵,甘冒沒有獲得命令擅自發兵征討、即使征討有功也不可免罪的後果,抱著為民而死好過感染上瘴氣得疾病而死的決心,準備討伐經常擾害地方的“柳城西鄉賊”。在強大的聲勢之下,西鄉與羅城講和,並將搶去的男女全都送了回來。他接著又在全縣搞大聯防,從此“鄰盜”再不敢來犯境。

    在消除內憂外患的同時,于成龍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他常常深入田間訪問農事,獎勵那些勤勉的人,規勸那些懶惰之人。農閒時他還帶領百姓修民宅、建學校、築城牆。對遷入新居的農家,又親自為其題寫楹聯,以示鼓勵。

    在深得民心之後,他還以剛柔並用的鬥爭策略,解決了當地豪強欺壓百姓的惡劣現象,使這些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都依法辦事。三年之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

    于成龍的突出治行受到兩廣佈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康熙三年春,金光祖升任廣西巡撫,就地方該如何管理謙遜徵詢于成龍的意見。對此于成龍曾兩次條陳,針對廣西地方施政的各個方面系統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許多有利於民眾的建議,深受金光組的賞識與人民的愛戴。

    康熙六年,于成龍被時任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廣西省唯一“卓異”,並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在離開羅城時連赴任的路費也沒有,出現了百姓擁堵在道路兩旁,紛紛述說著“大人您今天這一走,我們便又無依無靠了”,追送了數十里,才哭著回家的感人情景。

    于成龍雖然為官時間很晚,但在他主政地方的若干年裡,時時不忘為百姓做實事,愛國愛民之心有口皆碑,人人稱讚。

    小結:堂堂一位縣令,離任時竟然連路費都沒有,可見他清正廉潔、大公無私、一心為民到了極點。而老百姓在他臨走時竟哭號相送、依依不捨,也說明“有口皆碑”是永遠的真理,他的“天下廉吏第一”的外號亦並非浪得虛名。

  • 3 # 新世界你好

    于成龍為官清廉,這在當時的官場是十分另類的,他因此得了許多雅號,透過這些雅號,可以想見他的甘苦與自律。 第一個雅號叫“半鴨知縣”,得自於羅城。據《於清端公政書》載,有一年,于成龍的大兒子於廷翼從山西老家來看望他,臨走時,他想給兒子帶點東西路上吃,找來找去,家裡只有一隻鹹鴨子比較貴重,便割下半隻讓他帶走了。這件事傳到百姓耳中,於是就有了“半鴨知縣”的綽號,還傳唱說:“於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半鴨於公過夜錢,五釐酒價何處拈?”在黃州,于成龍的外號叫“於糠粥”。康熙十年,黃州發生了嚴重的旱災,于成龍一邊開倉賑災,一邊勸諭富豪人家解囊,他更是身先士卒,把僅有的一匹騾子“鬻之市,得十餘兩,施一日而盡”。無米下炊,于成龍就吃起了“糠粥”。什麼是糠粥呢?就是當地窮苦人家在用白米熬稀飯時,會把舂米剩的糠皮炒熟磨碎,撒在稀飯裡充飢。百姓們知道於大人每天以糠粥度日,就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於糠粥”,還編歌謠說:“要得清廉分數足,唯學於公食糠粥。”于成龍還有一個雅號,叫“於青菜”,得自於兩江總督任上。“兩江”,即江南、江西兩省,範圍包括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江西四省市。來到沃野千里的江南富庶之鄉,于成龍不改初衷,一如既往,“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百姓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在他嚴格的約束下,“僕從無從得茗,則日採槐葉啖之,樹為之禿”。可貴的是,于成龍的廉潔,發自內心,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博取清廉名聲。黃州的饑荒過後,糧食充裕了,他也不再堅持吃糠粥了。有位叫魯晟的人,特地想品嚐一頓糠粥,于成龍招待他的卻是大米乾飯,弄得魯晟遺憾不已,多年之後還耿耿於懷。于成龍曾撰寫了一副對聯說:“山到窮時,現許多峭壁層崖,歡富貴功名,何似林禽野獸;路逢狹處,經無數行雲流水,任磐桓談笑,休辜翠竹蒼松。”對他來說,清廉不僅是一種為政理念,更是一種參透人生的生存信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農曆四月十八日,于成龍終於走到了人生的最後關頭,終年六十八歲。于成龍去世時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市民痛哭,塑建雕像祭祀,諡號清瑞。 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朕讀周官六計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審觀臣僚,有真能廉者,則委以重寄,賜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標準也。爾于成龍,秉心樸直,蒞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於尤善,以故累加特擢(音zhuó,提拔),皆朕親裁。蓋拔自庶官之中,洊受節鉞(音yuè,符節)之任,爾能堅守夙操,無間初終。古人脫粟布被,或者嫌於矯偽,爾所謂廉,本於至誠。聞爾之風,可以興起。乃本憖(音yìn,指憂愁)遺,忽焉奄逝。日者有方察吏,南及江表,採風謠於草野,見道路之謳思,清德在人,於今不泯。唯爾之廉,天下所知。朕俯合輿情,載褒勁節,既考名副實,諡曰清端,葬祭以禮。又晉之崇秩,賜予有加,恩恤爾子。嗚呼,人臣行己、服官、事主之道,爾可謂有始有卒者矣,顧不可以風世也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著時間的流走,越發長大的你是否還有幾個可以在他們面前暢所欲言,無所顧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