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科專業解答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正統問題。當時人們還是崇尚劉備師出有名的,畢竟是劉皇叔。漢朝是劉姓天下。諸葛亮輔佐正統,自然留下的口碑好些。

    第二,忠義問題。古人說孝不過李密的陳情表,忠不過諸葛亮的出師表。諸葛亮六次北伐,盡心盡力,被化為忠義的象徵。反觀司馬懿,留給兒子很多政治遺產,開創晉朝,沒有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古人還是很看重忠的。

    第三,小說的神話。空城計,上方谷等虛擬故事無一不神化諸葛亮,而且三國演義很明顯揚劉抑曹,更使得諸葛亮乃是智慧的象徵。

    最後和大家開個玩笑,在三國裡面,我最佩服三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孔明,一最後個是臥龍。

  • 2 # shine胡楊

    這跟兩個人的結局有很大的關係。諸葛亮為了報答先主劉備三顧知遇之恩,為蜀漢殫精竭慮,以復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軍國大事壓於自己一身,六出祁山,期間即使遭受猜疑,依然忠心耿耿,從不敢逾越君臣之位,最後累死於五丈原。他的所作所為為後人所稱讚,更有一代賢相的美名。

    司馬懿出於魏國,本為魏國臣子,身懷經學治世之道,雖然備受主君猜疑,但也被委以重任,卻心懷不二之心,最終變為篡權之人。這很受後人所不齒。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司馬家獲得天下之後,卻不能真正安定天下,還天下太平,晉朝造成的五胡亂華,差點使漢族滅族,後人自然把這筆賬算到他的頭上。除此兩人結局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歷來文學作品推諸葛而貶司馬,也是造成兩人不同的原因。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更是把諸葛亮推到了神的級別。綜上,兩人皆足智多謀,但諸葛亮卻能流芳千古。謝謝邀請!

  • 3 # 放牧玖州

    一、司馬懿打不過諸葛亮,畏蜀如虎,死諸葛驚走活仲達(注:資治通鑑)

    二、司馬懿是亂臣賊子,曹魏讓你養老,司馬懿卻密謀篡權,篡權就篡權還滅人九族。

    三、司馬懿開的頭,子孫紛紛效仿,導致晉朝開朝就開始內亂,給中原大地造成兩百年的戰亂,北方漢人遭受滅頂之災。

  • 4 # 嘟嘟讀讀

    第一,人品,只能說人家諸葛亮人品比司馬懿好,做人光明磊落,你和諸葛亮這種人相處不會害怕,諸葛亮對於做事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司馬懿過於陰騭,你和這樣的人相處,總感覺很陰森。

    第二,作品,《誡子書》《出師表》《兵法》、諸葛連弩等等,都是諸葛亮的作品,還有一個牛逼的預言書《馬前課》,你可以讀讀。至於司馬懿,沒留下什麼作品,留下的是他的陰騭的性格。

  • 5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諸葛村夫一生兢兢業業,上能超然於朝堂,下能笑傲於沙場,忠誠且政績超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定國安邦的大才,這種人是千古忠臣良相的模範表率。

    尤其是一篇《出師表》,加分項甚多,既道出了諸葛的心聲,又描繪了一個逆境中前行的求道者。

    他最終倒在了五丈原上,卻也因為如此,極為被欣賞悲劇的中國文化所推崇。岳飛、文天祥亦是如此。

    司馬懿則離人們正面的審美差了一線之隔。尤其是他晚年的作為。長久的佈局以及門閥積累的力量,極不光彩的攫取了魏國的政權。

    這種人,無論是不是傳奇,在哪裡的文字上都不會成為正面形象。哪怕他前身有再大的功勞。

    後世人看魏晉的悲劇,多著眼於司馬代曹,然後就是血腥的永嘉之亂,漢人從高臺上跌下的的痛苦悲歌——司馬家彷彿竊取一樣得了這個天下,卻守都守不住就送給胡人了。

    這一切的黑鍋,司馬昭有份,司馬懿自然也逃脫不了。

    和心繫漢室的諸葛武侯比起來,司馬氏在這裡就如同千古逆賊。

    所以說,他完全是被兒子連累的。

  • 6 # 野叟觀書

    千古興廢事,一問一答中。青梅閒煮酒,幾度夕陽紅。首先糾正一下提問,諸葛亮“萬古流芳”不是因為足智多謀,而是鞠躬盡瘁。

    《三國志 諸葛亮傳》總評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說的是諸葛亮是個懂得治理國家的人,這個方面和管仲蕭何差不多。但他連年動干戈都沒有什麼成果,應該是因為行軍打仗臨陣變化等不是他的長處。

    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珍貴

    自秦漢開國以來,在統治階級的中心就一直存在著“君權”和“相權”的鬥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就看誰的手段高明心狠手辣。

    高祖徵英布,還要派人監視蕭何,後來蕭何為了保命不惜自汙,做些貪汙的事情以示沒有大志讓劉邦不再擔心。

    漢武帝時政務中心轉入內廷,丞相職權轉到尚書檯,換湯不換藥,權臣一直是君王的眼中釘。皇權尋求聯盟拉進來外戚,外戚照樣畫瓢不省心,而且有時候會和相權重疊。

    霍光不是丞相能擅言廢立,王莽更是殺帝而自代。

    皇權繼續尋求聯盟,弄出一個宦權。從此,朝廷中心一直就是三權打打鬧鬧。

    明君賢相,一直是華人民心中的最高期望。所以,忠心耿耿的賢相不乏被後世尊崇,哪怕是他的敵人。

    相權的霸道時間

    東漢末年直到隋唐,這一段的亂世是中國古代相權最猖狂的,皇權總體是處於劣勢。漢末中央政權一直在外戚和宦官之間打乒乓球。曹魏禪漢、司馬禪曹。即使是曾經的敵對政權,司馬氏知道自己得政權是怎麼來的,就更希望自己手下多一些像諸葛亮那樣的忠心耿耿的賢相。所以,對諸葛亮的追封祭祀從西晉就開始了。

    南北朝,更是相權霸道的時候。這一段歷史上的各朝丞相若沒有動心思篡權自己都會不好意思。幾乎所有的政權都是被自己人幹掉,但每一個上臺得新君都想著讓身邊人作“諸葛亮式的好丞相”,對諸葛亮的追封也一步步加碼。雖然有存疑,但卻有東晉時候就給諸葛亮封了王的說法。

    而司馬懿,身為曹魏託孤大臣卻帶著兩個兒子專權,第三代殺曹而自代。在中國這個注重倫理綱常的文化傳統中,除了晉朝之外,都會被視作亂臣賊子。忘掉了是晉朝哪個皇帝的事兒了,小皇帝要老師講晉朝是如何建立的,老師講了司馬炎代魏後,小皇帝哭了說:我們這樣得來得江山,怎麼能夠長久!

    歷代追封 文人騷客的表彰

    西晉到清朝,各朝都對諸葛亮有不同程度的追封,除了北方少數民族小政權。唐朝時候追加祭祀古代賢將十六人,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入選的。

    各朝的文人雅士也不斷有表彰諸葛亮的好詩文問世。尤以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最出名。在原有的忠心耿耿的形象之上又加添了一層濃厚的悲劇色彩。

    羅貫中於明初著成《三國志通俗演義》,尊劉備集團為正統,把諸葛亮更描繪成了“其智近妖”的形象,更是把這種官方的追封祭祀擴充套件到了民間。由於民清小說多用於勾欄瓦肆,也就是娛樂場所說書人使用,在普遍大眾不識字的情況下,這種通俗的傳播方式一下子就能做到幾乎家喻戶曉。

    到清朝康熙帝,康熙皇帝更是親自評價“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諸葛亮於是一步步走向神壇,萬世流芳。

    綜上,諸葛亮的形象一步步豐滿、最後達到“智聖”被追捧,主要是因為忠心耿耿、鞠躬盡瘁。

    是人民對“賢相”的期盼,也是皇家對“忠君”的希冀。諸葛亮雖為法家,一生的作為又完全符合儒家的主流意識。加上各代文人特別是羅老師的生話妙筆,讓普通黎庶敬之如神。

  • 7 # 初心如舊

    為啥司馬懿,諸葛亮都足智多謀,卻只有諸葛亮千古流芳?

    這主要是從兩人對本職,對承諾的盡心,盡力,盡責這個角度,當然,司馬懿諸葛亮當時處境有所不同。 司馬懿,諸葛亮的智謀,才能人盡皆知,就不多說了。但司馬懿,諸葛亮的身份倒有許多相似,比如都掌握大權,都是老領導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也許是因為相貌吧,司馬懿鷹視狼顧,在很長一段時間,受到猜忌,懷疑,被邊緣化。而諸葛亮則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基本長期受信任,當然後期司馬懿諸葛亮都獨掌大權。但諸葛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和責任,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當初對劉備的承諾,奮鬥終身。司馬懿雖權傾朝野,但可能是想起前面那些坎坷,心有餘悸,所以,司馬懿一心是牢牢把握權力,忘記了曾經抱住自

    己脖子親暱的曹芳,司馬懿雖沒罷免曹芳,但他的兒子繼承遺志,最終把曹芳趕下了臺。另外,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擒拿曹爽兄弟,這既有司馬懿的才能,也有曹爽兄弟自身的問題,但司馬懿最後把曹爽兄弟趕盡殺絕,滅三族,則有點喪失人心,不少高官,比如太尉蔣濟,王凌等從這裡看出了司馬懿心狠手辣,歹毒兇殘的一面,從心底裡感到後悔。如果這些人當初不支援,司馬懿發動政變計劃是不可能的。

    反觀諸葛亮,雖然在執行職務中,也免不了罷黜,甚至殺掉一些違反軍令者,但都出於公心,雖然也有不少說法,但基本多數人都是讚賞,理解的。比如,處分李嚴,處斬馬謖等。不論旁人如何評價,就是被處理的人,像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十分悲痛,覺得再也沒有人能夠重新啟用他了,因為李嚴覺得,只要諸葛亮在世,他李嚴還會有東山再起的一天。而殺馬謖,據記載,“十萬大軍,無不動容“,說明不論閒話咋說,公道自在人心。(6:2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時比較喜歡吃稀飯,那麼你覺得什麼菜配稀飯比較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