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侃解密三國

    首先這要感謝王莽,是他認為“二名非禮”,所以規定名字都是一個字。畢竟複姓的還是少數的,所以看到《三國演義》中絕大部分都是兩個字的名字。但是這個並吧絕對。仍然還有不少三個字名字的,而且不是複姓的。

    偽三字

    雖然有不少三個字的,因為種種原因,並不是真正的三個字名字,而是因為其他原因,下面分別看下:

    其一、複姓,三國時期複姓還是比較多的,著名的有琅琊諸葛家族,代表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諸葛恪;河內司馬家族,司馬懿、司馬徽、司馬昭等,遼東公孫一族,代表有公孫淵、公孫度、公孫康、公孫瓚等。

    其二、訛傳,有些人本身名字是兩個字的,但是不明所以的原因,就叫成三個字了,比較著名的有嚴白虎,本命嚴虎,號白虎,逐漸就都叫成嚴白虎了;黃月英,史書只記載了黃氏,後人為了自己方便就加了名字;同樣的還有孫尚香。

    其三、演義杜撰,因為歷史上根本沒有這號人,而演義中有時需要突出人物,需要塑造一些醬油角色,就出現了這一類三個字名字的人,比如黃巾軍的裴元紹、程遠志,零陵上將邢道榮等。

    其四、少數民族音譯,這個嚴格來說並不能計較字數了,不止三個的也有,少數民族當時都有自己的文化,名字也都是音譯過來的,比如沙摩柯、丘力居,於夫羅,軻比能,北宮伯玉,金環三結等。

    真三字

    有偽就有真,雖然當時單名居多,但還是有一部分除了姓還有兩字名字的。只列舉有史所載的。

    郭攸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提及。

    黃承彥,諸葛亮岳父。

    龐德公,字尚長,此非戰關羽的龐德,而是龐統的叔父,荊州著名隱士。

    龐山民,上面龐德公的兒子,娶了諸葛亮的二姐。

    曹安民,曹操侄子。

    傅士仁,成功賣了關羽。

    秦宜祿,老婆被關羽曹操看上,最終被曹操截留,後來跟隨劉備逃走,又反悔。死於張飛之手。

    步練師,孫權寵妃,死後追贈皇后。

    那麼再來看下另一個問題,有沒有重名重姓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史書記載很有限,重名重姓,還都比較厲害,正好都被史書記載的可能性真的比較小,或許當時有個小人物跟曹操劉備重名也不見得,只是沒人去記載罷了。

    許攸,其中一個在官渡之戰時,臨陣投降,讓曹操夜襲烏巢,得以大敗袁紹,事蹟都很清楚。

    另一個許攸,是關中的軍閥頭頭,《三國志 杜襲傳》中有提及,大概在曹操討伐馬超之前,這個許攸輕慢了曹操,曹操氣的要親手殺了他,被杜襲力勸,最後歸降曹操。如下:

    時將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

    馬忠,東吳的蹲坑神將,演義中,不光蹲了關羽、關平,還蹲了黃忠。不過史書上記載的只有關羽這一次。

    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蜀漢的鎮南大將軍馬忠,也是蜀漢第四任庲降都督,在南中深受愛戴,蜀漢的南方後期主要都是他守護的。現在成都武侯祠中十四武將,馬忠排第十一。而且《三國志》有列傳。

  • 2 # 輕易不打臉

    三國演義出現的人名眾多,其中主要角色如孫權、袁紹、曹操、劉備當然不可能會重名。當然其他角色肯定有重名的,只不過沒人注意到而已。

    “李豐”這個名字重名了三次。袁術手下的李豐曾跟呂布交手,蜀將李嚴的兒子李豐,李豐的父親李嚴是劉備的託孤重臣押運糧草不力,導致諸葛亮遠征失利,因而遭到諸葛亮的罷免,由兒子李豐接任。魏國司馬師專權時期,也有一個李豐,與夏侯玄、張緝等人一同接受了魏帝曹芳的血詔,企圖謀殺司馬師。不料事情最終洩露,李豐等人被司馬師處死。

    “馬忠”蜀國的馬忠是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名忠字德信。本是漢朝巴西郡的小吏。劉備入蜀後,在諸葛亮手下作事。吳國的馬忠是呂蒙的手下,在麥城打敗關羽。

    “張南”一個曾是袁紹部將,後投曹操,長坂坡上被趙雲打敗,後死於赤壁之戰。還有一個張南,劉備部下,劉備伐吳時戰死。

    劉琮,一個是劉表的小兒子,劉表死後,被蔡夫人、蔡冒推上荊州當家地位,後投曹操。另一個劉琮,是後主劉禪的第三子。

    穆順,一個是上黨太守張楊部將,被呂布一戟刺死,一個為伏皇后辦事不秘被曹操殺害。

    其餘可能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不過這都屬於毫無用處的知識點,知道了也不會讓你變得更好 _(:3」∠❀)_

  • 3 # 平民之宴

    實際上,有兩個原因。我也是剛剛學習的喲。一是避諱禮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國演義》的出場人物,有人做過統計分類,有名有姓者1092人,有姓無名者40人,無名無姓者,但在書中又活動和涉及具體情節者27人。有幾個出場不多,姓名不全,卻容易記住。一是有名無姓的貂蟬。二是有姓無名的大喬、小喬。三是無名無姓的督郵。

    “三國”人絕大多數是單名,取雙名的印象只有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三國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清一色的都用單名。其關鍵還是“王莽”的改制,他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而也下達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也就是從那時起,人們逐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三國時代。

    這是我的一點學習所得,還請大家指正。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家的核心之一就是恢復“周禮”。而根據周禮來看,尊者也就是貴族的“名”都取一個字。而且儒家講到“為尊者諱”也就是說,即使是取名字也得避諱尊者。比如皇家皇帝的名字,別人就不可以用。甚至連同音詞也不可以用 主要是體現皇家權威。而漢朝中一位中興之帝漢宣帝劉病已在繼位之後就改名為劉詢。因為根據禮法如果漢宣帝還叫劉病已的話,那麼老百姓說話就得避開這兩個字。劉病已為了方便百姓就把自己的“名”改為一個字。這樣民間的忌諱也少了一些。由於有了漢宣帝的帶頭作用。漢代後世的皇帝也都有樣學樣。直到東漢末年時期,那個時候皇家以及貴族已經很少有兩個字的“名”了。

    而三國時期,也就是東漢末年。這個時候所有的東西還是延續著漢朝的一些禮儀。所以一般的貴族以及有身份的人基本“名”基本都是一個字。“字”才是兩個字。比如: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分解意思就是。操:操守、節操,可引申為美好的品德。孟:勤勉,努力。孟德可解釋為砥礪道德品行,使之臻於完善。再比如: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意思就是,備:完備,引申為全面、完美。玄德,潛在而不露的品德。所以說三國時期不僅貴族名字之間遵循了周禮。而且不論名還是字都是有著典故以及寓意的。

    再後來對於“名”是兩個字還是一個字沒有了硬性的規定之後。對於“姓名”又有了新的解釋。所謂“姓名”實際上是兩個分開的意思。“姓”和“名”是兩個單獨的個體。比如明朝時期人們就更講究了。貴族或者有身份的人除了“姓”和“名”還有“字”之外又添加了一個“號”。比如小說《三國演義》的作者。姓羅,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姓”這個不用解釋。“名”一般來說都是尊長父母長輩叫的。而“字”一般都是得到大家的共稱。而“號”是根據一個人的家鄉或者他喜歡的東西之類,對這個極具代表性的東西來命名。而“號”除了自號之外,就只能是非常有地位並且尊貴的前輩才可以幫著冠名。

    《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也就是說成年男子到二十歲之後才會有“字”。根據《禮記·檀弓》的說法,在人成年後,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而現在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最主要的還是人太多了。名字重複率太高。而且為了方便簡單所以起名就比較隨意了。

  • 5 # 絕版的惡魔G

    樓主這問題問得其實有問題,你要搞清楚什麼是姓名,什麼是名字,關羽這只是姓名,關羽,字雲長,這才是完整的一個姓,名,字

  • 6 # 姚251386106

    這是與古代的姓名命名禮制有關,姓.名.字是三個不同的意思。姓代表著家族的符號,孩子出身時就會冠姓,是中國家天下的一種表徵。名是父母給子女起的稱呼,一般非家族中人直呼其名是對對方的一種不尊重。字是家族中長輩(不一定是父母,爺爺或者族老可能性更大)在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時(也有十二或十六冠禮)正式起的稱呼,所以古時女子有名但無字。確切來說,直呼曹操,劉備等名是不對的,是對其人的一種汙辱,人家不找你拼命才怪呢,正確稱呼是曹孟德.劉玄德,關係密切的朋友可以不加姓而直呼表字。這一禮制從五胡亂華後有所改變,到宋朝時又強化了一下直至清未民國,新中國成立後破四舊反封建等等運動徹底摒棄了這一制度,使名與字合用形成我們今天的命名方式。

  • 7 # 愚公029

    三國演義裡重名的非常多,只是讀者沒有注意,讓我們來看一看,異姓同名的太多了,曹操一凌操,孫權一黃權,張飛一蘇飛,諸葛亮一孫亮,張昭一董昭,黃忠一馬忠,馬超一張超,袁紹一司馬紹,袁術一李術,甘寧一管寧,魯肅一李肅,呂布一張布,臧霸一夏侯霸,司馬懿一吳懿,荀攸一許攸,蔣幹一高幹,同名同姓的有兗州刺史和揚州刺史兩個劉岱。這說明,由於漢字有限,同名的特別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網路時代已經到來,我們的4G手機真的要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