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是屈原跳江後有的端午節,還是在屈原跳江前就有這個節日了?
7
回覆列表
  • 1 # 彭城馬敏

    上古端午祭圖滕,粽入水中飼蒼龍。

    屈原悲國投汩羅,曹娥孝父縱碧坑。

    忠孝常為人景仰,也作節日同敬靈。

  • 2 # 不讓胖的吃雞腿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自然是先有的屈原跳江,再有的端午節。

    屈原本命羋原,有傳說是因為他跳江以後覺得他很冤屈,所以改稱其屈原,然後透過吃粽子,飲雄黃,賽龍舟等一系列活動來紀念他,一直流傳至今......

    所以說,屈原崇高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我相信也會繼續的流傳下去,因為這是不能忘卻的記憶和精神。

    我是萌之帆,熱愛文化的小青年

  • 3 # 鄉愁文藝

    到底是先有端午節,還是先有屈原跳江?可以明確地告訴你:肯定是先有端午節!端午節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部族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並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祭祀的習俗。端午還有“端五”、“端陽”、“重五”、“重午”之別稱,因五月為午月,端有開頭起始之意。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因此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越人先民已經用獨木刳做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

    到後來的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古代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精神,故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隨著歷史向前推移,在民間廣為傳頌,慢慢地混為一談,甚至誤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這是顛倒的,其實有部分地區在端午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做法。

    民間口傳的力量是無窮的,有的人為自圓其說,說道賽龍舟是為了趕走江中的魚,還有包粽子投進江中餵魚,使魚不吃屈原的屍體,這些無非是使故事更加動人而已。從端午節的民俗來看,除了賽龍舟、包粽子能夠與屈原沾邊之外,比如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沐蘭、射柳等習俗根本就不與屈原沒半點兒關係。因此,很明顯端午節遠遠早於屈原投江。

  • 4 # 牽攝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問到我痛點了!我還真的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也不願意費勁吧啦的去檢視一些根本就不確定的書籍資料,但是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以我的常識告訴我,端午節像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一樣,一定是先有的節日,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一些歷史事件的發生,在加上人民大眾不斷的演繹傳說,添油加醋,就好像真的是真實歷史了!一家之言,也別全信啊!

  • 5 # 王西坡

    我的觀點是,並非因為屈原而有端午,而是端午因屈原而知名。下面,我就來闡述一下我的理由。

    關於端午的習俗,其實早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時期就有。而且,中國的古老節日,大多數是形成於古人們擇吉日祭祀,以感謝天理神明,以紀念祖先。

    傳統的“龍舟競渡”、“吃粽子”這個習俗,句史學家考證實際上是為了祭奠龍神的,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所以,我說並非因為屈原而有端午。包括屈原在自己的詩文作品中,也有寫端午的句子,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楚辭·涉江》(節選)

    這裡講到的舲船,指的可就是龍舟啊。但是,為什麼我又說端午是因為屈原而知名呢?首先,肯定的一點是,屈原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的。在他投江之前,被放逐的時候,他曾經寫過一篇作品,叫做《漁父》。面對,混亂的世事,和那些醜惡的嘴臉。屈原在文中寫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他是不願意淈其泥而揚其波的,所以他曾經就表示要葬身江魚之腹中,以明他的高潔之志。以前,人們在祭祀龍神的時候,就把粽子扔到江水裡當做祭品。

    後來,屈原又在端午這一天投江了,人們為了表達對屈原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的讚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演化為,投粽子到水中,是為了怕江魚吃了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粽子來喂江魚,祈願它們不去破壞屈原的屍體。

    所以,端午就這樣一直流傳至今,可以說也是因為屈原而得以流傳。

  • 6 # 廣西博白阿華哥

    民間端午節習俗有四種說法,我更相信是最後一種。其實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端午節了。

    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來了,那麼你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在端午節裡面我們有哪些風俗?還有在端午節裡面我們應該注意哪一些事項?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一起研究分析一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在屋簷上插艾葉,有時還要佩戴香囊,在手腕上纏紅線等。

    首先最多人認可的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個說法得到普遍大多數人的認可!

    據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這個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的,還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官員。他忠誠愛國,很有才幹。在他的輔佐下楚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國家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對他十分愛戴,朝中有些權貴對他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滿意,無中生有的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王聽信了讒言不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熱愛自己的祖國,關注人民的疾苦,他寫了很多愛國詩歌,並被人們廣泛傳誦。

    後來,楚王中了秦王的算計,被騙到秦國軟禁了起來,秦國又趁機派兵來攻打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

    屈原萬分悲憤,五月初五這一天,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楚國的百姓知道後放聲大哭。他們像潮水一樣湧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人們大聲呼喚他的名字,駕著小船沿江打撈,可撈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撈到他的屍體,萬分悲痛之下他們把船上的大米,雞蛋等食物投到水裡祭奠他,也期待水族吃了這些東西后,不再傷害屈原的屍體,有人還把雄黃酒倒進水裡想藥葷河裡的蛟龍,使它無法張口!過了幾天有人夢見屈原,發現他的容顏十分消瘦,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很奇怪。怎麼往河裡投了那麼多食物?怎麼屈大人還是那麼瘦呢?有人告訴大家,那些食物都讓水中的蛟龍魚蝦給吃了,屈原大人怎麼會跟他們爭吃的呢?那怎麼辦呢?大家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把米飯用箬葉裹起來,纏上紅絲線,再投到水中,蛟龍以為是菱角而不去吃,這樣大人就能吃到了,人們管這食物叫粽子。從此每年五月初五紀念屈原的的時候,就吃粽子。這一天逐漸成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流傳到今天,人們也不再往江裡頭投粽子了,但有一些活動依然保留了下來,逐漸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除此之外呢,我們還有不同的版本。

    有的人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祖國的忠臣叫伍子胥,也是春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軍事家,還是著名的愛國忠臣,他是楚華人,因為受到楚懷王的迫害,他就逃到了吳國,後來伍子胥領兵打敗了楚國,後來伍子胥又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其中就有這個伍子胥了,越王勾踐透過反間計,讓吳王在農曆的5月5日把伍子胥給殺了,然後吳國的百姓,後來為了紀念這個吳國忠臣伍子胥,就把農曆的5月5日定為端午節。

    在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曹娥的一個孝女,他父親不幸溺水身亡,然後她划著小船沿江尋找了17天,都找不到他父親的屍體。她為了尋找父親,她自己也跳到了河裡面潛水打撈,然而因為勞累被淹死了。傳說中,她跳進江河裡面,5天之後就找到了她父親的屍體了。兩岸的群眾,為了紀念她,就給她建立了孝女宗祠,孝女曹娥的故事就流傳至今了。

    我們這個端午節除了伍子胥,屈原,還有曹娥,接下來呢還有一個更加久遠的一些遺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從我們考古挖掘的一些古代的文物裡面,發現賽龍舟還有吃粽子在春秋之前就已經有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就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在長江中下游有一個叫百越族的民族,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祖先,這個民族非常崇拜龍。端午節為了祭祀龍的圖騰。他們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然後他為了紀念龍,然後就設立端午節代代相傳,這個端午節就流傳至今了,現在大部分已經融到了漢族裡。也就是說百越族也是我們的一個源頭的分支,因此呢,端午節呢,已經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傳統的一個民俗節日。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可以明確地說,先有端午節,後有屈原跳江。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現在流行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漢字文化圈諸國,屬如假包換的傳統文化節日;最初緣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古代稱百越地區)的部族對龍圖騰的崇拜;在春秋以前,百越就有在陰曆五月初五賽龍舟,舉行圖騰祭祀的行為,歲月流逝慢慢形成了習俗。

    到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憤然抱石跳入汨羅江自盡;按石序,屈大夫跳江在後!

    後來,當地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這位忠誠愛國、致死堅持理想信念、不願同流合汙的詩人懷念,都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投入江中,意為讓江中的蝦兵蟹將們吃飽喝足後,不要再啃噬屈大夫的遺體了。

    慢慢地,歷代封建統治階段為維護自己的統治,處心積慮地把屈原樹立成忠君愛國的典範,所以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幾千年過去了,由於人們吃粽子時就想到了屈原,所以誤將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理解為屈原一跳後才誕生的的節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勞動法關於員工被除名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