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竹先生L

    春秋之義,現在這個詞語說出來,怕是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了,然而在古時,卻是得到很多大家的推崇,甚至是羨慕,恨不得能回到那個時代,親自領會一下。

    那究竟什麼是春秋之義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裡有一段話,說的就很好,那段話是這麼說的,春秋之義,貴信而賤詐。詐人而勝之,雖有功,君子弗為也。意思是說,春秋時代,華人的道義,是看重信,輕賤騙。靠欺騙得來的勝利,雖然有功,君子絕對不會去做。

    這在相信成王敗寇,兵不厭詐的後世,簡直就是愚蠢。但春秋人偏偏就是這麼去做的,比如有個叫宋襄公的萌貨,曾經準備和楚國打仗。雙方在一個叫泓水的地方相遇。宋襄公的大臣目夷見楚兵來了,勸宋襄公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的。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教訓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話說吃一見長一智,宋襄公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堅持將賣萌進行到底。又有一年,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襄公非常自戀的以盟主之位自居。

    ”你丫算哪根蔥,戰五渣一個,也敢自稱盟主!“這種行為就好比薩達姆把中美俄英法的總統、主席、元首全都交過來,對他們說:“我要做世界之王,渣滓們還不跪舔!”

    這傻人辦的傻事自然引起諸國不滿。可他還是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華人是不講信用的。

    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楚國是什麼國家?那是春秋時最沒節操的國家。於是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借以攻取宋國,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看到這裡,我們驚奇的發現一點,原來按照約定,沒帶兵的不只宋襄公一個,其餘五國之君居然都沒帶兵!也就是說,宋襄公不是愚蠢,而是當時的人確實很重信譽,說好不帶兵,大夥就真的不帶兵。

    關於春秋人是如果重信的,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戰國後期,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拼湊6000士兵,由於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

    周王室雖然敗落,可畢竟還是一國之君,換做後世,別說是國君,哪怕是個小小的縣令,你敢向他討債?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春秋人的信義,不像後世,只是用來約束屁民的,而是自上而下都要遵守的典範。你違反了,哪怕地位再高,屁民也能找你履行承諾。有人總是說中國之所以比歐美落後,最根源的原因就是缺乏契約精神,可在幾千年前的春秋,我卻看到了中華最缺少的契約精神。

    春秋人的信義不僅表現在嘴上,哪怕心裡答應了,也會踐行諾言。春秋時,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麼,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在晉國完成了出使任務,返還,可是徐君卻已經死在楚國。於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

    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延陵季子說:"我不是送給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過這裡,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麼,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廉潔的人是不這樣的。"

    於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於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徐華人讚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季子掛劍的故事。不得不說,春秋人的重信守諾,在今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甚至是愚蠢。可在春秋卻並不少見。

    那為何中國社會發展到現在,社會的道德水平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在不斷下降呢子貢贖人的故事,發人深省。

    故事是這麼講的。魯國有一條法律:魯華人在其他諸侯國中做奴隸,有能把他們贖出來的人,可以到國庫中領取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一個諸侯國中贖了一個魯華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給他的贖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不只是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你收回國家的贖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贖金,(從今以後,)魯華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不得不說孔老夫子就是牛,一句話就揭露了本質,德行是來教化大眾的,而非教化聖人的,所以你把道德的標準一下定的太高了,那能做到的人就太少了,所以千百年來,道德標準越來越高,可人格卻是越來越低,因為標準太高了,大眾就不願去遵守了,而自詡君子的人也做不好,那就只好改裝了,最後盛行於世的,多半就是一些欺世盜名的偽君子了,國難到時,指望這些人救國,完全沒戲,當道路黨卻一個比一個跑得快,明末東林諸“君子”就是典範。

    而到了清末,西方民主自由的到來,讓仍受了千年道德枷鎖壓抑的華人終於找到宣洩的理由,於是恨不得把舊道德咋個稀巴爛。可西方人的文明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法制,當中國把舊道德打破之後,新法制卻未能建立,於是最終信義二字,在中國越來越難尋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彎合頁和大彎的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