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吐2

    一:燕山以南,淮河以北沒有親密盟友,

    二:華北,中原一馬平川,東吳沒有足夠的馬匹,本地光產水牛。

    三:江南富足,是塊肥肉,自保尚要利用水資源來周密謀化。

    四:江南人才不缺,這個水猴子要吃掉旱鴨子,怕寒風也要送你過西。

    若劉備在江東,孫權在西蜀,那肯定有好戲,諸葛亮肯定兵分兩路,一路擊宛洛,一路伐淮泗,圍許昌,過黃河攻鄴城。復興再望。

  • 2 # 布穀鳥講歷史

    孫權也並不是按兵不動,同樣騷擾不斷,就是名氣不大。諸葛亮北伐,因諸葛亮而出名,因《三國演義》而名聞天下。但總體軍事力度,孫權的確不如諸葛亮,這也是有客觀原因的。

    1、地勢

    諸葛亮六出祁山,進可攻,後退有險峻地勢做屏障,不怕追擊。數次北伐撤軍,追擊都沒啥好下場,張頜追擊直接被射殺,司馬宣王也只能看著諸葛亮後撤不能為力。孫權東吳與曹魏幾乎就是分江而治,渡江北伐,進入平原地區,缺乏戰略地形,在曹魏的絕對兵力下也討不到什麼便宜,一旦失利撤軍,就很有可能要丟掉長江北岸,那就危險了。

    2、地緣

    諸葛亮北伐出祁山,面對的就是漢中以及羌氐部族,遠離曹魏統治中心。諸葛亮來了,漢中三郡望風叛曹,諸葛亮走了繼續跟著曹魏混,但諸葛亮北伐也就在這地方消耗消耗曹魏實力,同樣受地勢制約,很難更進一步。孫權北伐就要直面曹魏統治中心,挑戰難度就大大增加了。

    3、後方

    蜀漢後方少數民族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相對穩定。東吳南方可就沒那麼太平了,長期處於門閥勢力的統治之下,孫權就像個董事長,各個勢力的部曲一有機會立馬就得造反。

    面對形式不同,採取的行動自然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講,諸葛亮北伐與孫權的騷擾,都是消耗曹魏實力,並沒有太大區別,但北伐因諸葛而更加出名。

  • 3 # 鹽坪冰舞

    只想著漁翁得利,蜀吳兩國均無戰略眼光,不吞併弱小何來有力與強者對抗。之所以陳壽直言諸葛亮是無能之輩,不無道理。

  • 4 # 傲視蒼穹39

    三國中,表面看,以曹魏的勢力最大;號稱天下有其七。那麼,以蜀漢末年的時候比較一下;蜀漢最小,人口約90餘萬。孫權其次,人口約230萬左右。曹魏最大,人口約450萬左右。其實,戰爭年代,人口的流動性很大,根本無法完全統計。以劉備在新野時,諸葛亮要劉備登記流亡人口,以增強新野的實力。劉備照辦了後,一下子就勢力大振;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而當時的中原及北方戰火頻仍,只有江南、西川一帶相對安定,肯定是流民大量遷徙之地。所以我認為;這個人口統計數字,最多僅是全國的一半人左右;而對曹魏的統計數字應該相對符合事實多一點,蜀漢、與東吳的人口數字肯定是不準確的;應該有大量的流民沒有統計到。所以,除了地域以外,人口是不能做參考的。

    再看看各國所轄地域的質量;曹魏表面看很大,其實;八百里秦川以西,涼州一域;除了能供應幾匹戰馬外,基本上只能消耗,沒有多少資源能支撐曹魏的戰爭。等於是以大量的金錢、物資去購買馬匹。在曹魏時期,遼東的公孫、北方的少民,不停地騷擾,這樣的地域同樣是一種消耗,沒有什麼資源能支撐戰爭。等於曹魏佔地雖多,卻人口稀薄,加上氣候寒冷,土地根本不可能產出相等的物資。而江東、西川氣候溫和,適合各類植物、畜類的生長,人口也相對稠密,做個大概的估算;蜀漢、東吳一畝地的收成,可以當曹魏的兩畝。再者,北方的少民彪悍,南方的蠻夷相對懦弱。要征服這些人,曹魏需要花費的資源就多得多!而且,曹魏的兵力雖多,卻有三個勁敵——蜀漢、東吳、遼東,三方都得重兵防護。襄陽位於漢水以南,與東吳的南郡接壤。而漢水以北的樊城,距曹魏的政治、經濟中心許都,僅十天左右的路程。也必定需用重兵防護。這樣一來,每個方向最多也就能分個十萬不到的兵力。也就是說;無論是東吳還是蜀漢,要北伐的話,在兵力上都不會是弱勢。這也是為什麼在二三十年中,曹魏面對對蜀漢、東吳的進攻,一直都採取守勢的原因。這一點,蜀漢的諸葛亮是洞若觀火的,所以才會一再的發起北伐!那麼東吳,為何按兵不動?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東吳的北伐次數,其實和蜀漢是差不多的。只是,諸葛亮的目的明確,而東吳好像只為了佔地盤。所以,影響力不及蜀漢而已!

    另外,以三國的軍隊素質對比一下;曹魏擅長的是在大平原上,以長槍烈馬,大開大闔的騎兵為強。水軍一直是曹魏的短板,僅管曹魏也想盡力改變這種狀況;可直到司馬氏為止,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而東吳的水軍,恰恰又是當時天下最精銳的。所以,就算曹魏集中兵力想去吞併吳國,也是力不從心的。這也是曹操敗於赤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蜀漢因地域不產馬,騎兵不如曹魏。可蜀漢的山地精兵,卻是當時天下無敵的。所以劉備才敢在東征之戰中,以少攻多,僅用一批二三流將領,還能把東吳打的稀里嘩啦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曹操以重兵的優勢,猶敗於劉備,最終要放棄漢中這個戰略要地的原因!這就是說,三國的軍隊各有所長;曹魏的騎兵天下無敵,水軍最菜。蜀漢的山地野戰軍天下無敵,而騎兵、水軍,稍遜魏、吳。東吳的水軍天下無敵,陸戰卻是天下最弱,這才造成經常以優勢兵力敗於曹魏。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整個諸葛亮時期,曹魏的人才斷檔是最明顯的。在老一輩相繼辭世之後,曹魏僅剩下曹真、曹休、司馬懿、張郃等寥寥數人是名將,連被魏延輕易擊敗的郭淮,也被曹魏用成了一線的重要大將。年輕一代還在成熟之中,遠遠沒有接上班。而且,曹休、曹真也在諸葛亮的一、二次北伐後相繼去世。這也就能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連續的抓緊時間北伐了!

    從上述情況就可以看出,孫權不是沒有北伐,而是陸軍素質實在太菜。連被吹得天花亂墜的陸遜,想拿下曹魏孤懸於漢水南岸的襄陽,都是一再的勞而無功,毫無辦法。孫權更是聽說張遼的名字,都頭皮發麻。聲勢當然就不如諸葛亮了!

  • 5 # 禁街虎1

    首先來看看孫權加入戰團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曹魏佔據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兵精糧足,孫劉聯手才堪堪和強大的曹魏抗衡。諸葛亮北伐,出動了蜀國大部分的有效兵力,東吳要北伐,也得派出精銳。如果派出老弱殘兵,什麼用都不頂,就是去送死。即使當時放著他們不打,正面戰場上其它兩家誰獲勝都可能直接回頭吃掉這支軟柿子。

    而出動精銳北伐,也就是東吳開始對曹魏宣戰,那麼從江浙到湖北,四川,整個南方地區都要為吳蜀兩國出人出物。蜀國統轄的四川、陝西部分地區、甘肅部分地區也都要籌備軍隊的用度。同樣,曹魏統轄的北方地區也必將遭此兵災,人馬錢糧各項供應,老百姓又要回到動盪時代。

    尤其是東吳,面積不小,物阜民豐的局面是孫家父子兩代,經過三個人之手才穩定下來的,孫權不可能隨便就招惹是非,讓這個難得的“盛世”再回到戰亂中去。

    其次看看孫權北伐的成功機率能有多大。

    個人覺得勝算極低。與諸葛亮懷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相同,東吳若是出兵,也一定是這個心思。可是曹魏對抗西蜀,派出的文臣武將並不多,國內留守的名將有一大批,這些人對付東吳綽綽有餘。試想,曹魏對抗蜀國的同時,怎麼可能會放鬆對東吳的警惕?一旦東吳有異動,曹魏必定會做出快速反應,東吳國內大軍想打過長江恐怕都難。

    最後再看看吳國實力。

    簡單點說,一個荊州拿的都有些費勁,那麼是否說明三國之中東吳攻擊力偏低?關羽孤軍北上,嚇得曹操意欲遷都,而孫權帶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被張遼的八百騎打的潰不成軍,估計那次以後孫權產生了心理陰影。如果北伐,能走多遠都是未知數。

  • 6 # 羽書遲

    孫權也並非按兵不動,他在赤壁之戰後進行過多次北伐,甚至有人認為孫權的北伐比諸葛亮的北伐還更早。但很明顯孫權的北伐名氣遠不及諸葛亮的北伐。原因主要有:

    一、孫權的格局不如蜀漢。蜀漢在諸葛亮時期仍在推動統一事業,儘管希望渺茫,孫權至始至終寄希望於割據。

    二、諸葛亮北伐雖然成效不大,但對魏國的觸動很大,魏國派出了頂尖的將領應付,甚至魏明帝也曾親自坐鎮長安。孫權的北伐都敗的很慘,有一次甚至險些被擒。

    三、後世宣傳效應。在民間故事、舞臺劇、演義小說中,大多以蜀漢為主線,孫權常以配角身份出現,人們對諸葛亮北伐關注度更高,很少知道孫權北伐的。

  • 7 # 上策視覺

    其實東吳也沒閒著,他們也進行了五次主動伐魏,並且這五次都是進攻合肥,但無一次成功。

    東吳北伐與西蜀北伐戰略目的有所不同。

    西蜀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後來的姜維,主動伐魏都是以攻為守,真實目的並不是佔領土地和消滅曹魏(臣妾做不到啊!),而是騷擾曹魏和擄掠人口。所以後人有詩嘆之:六出祁山無寸土,九伐中原枉費心!

    而東吳陸遜和諸葛恪等人的北伐,主要目的不是擄掠人口(如果能擄掠到更好),更不是想蛇吞象消滅曹魏。他們的最重要目標是攻佔合肥。

    合肥背後的巢湖是淮河水道和長江水道的連線點,曹魏佔據著合肥,就可以將淮河和巢湖作為水軍訓練基地,等操練出一支強大的水軍,然後從巢湖進入長江,東吳水軍的不對稱性優勢將蕩然無存,吳國隨時有滅國之災。

    因此,東吳五次北伐都是焦點進攻合肥,如果能成功佔領合肥,則能控制巢湖,徹底破壞曹魏建立強大內軍的計劃。這樣一來,東吳就能穩妥地長期統治江南出。

    所以,東吳北伐是為了長期穩定地偏安江南一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孩子們結婚,你是喜歡大操大辦還是簡單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