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lsh99
-
2 # 囉巴說
為什麼現在的醫生要穿白大褂呢?
在以前醫生是穿黑色的衣服,為的就是可以隱藏汙濁。但是正是因為汙漬被隱藏後容易滋生細菌,感染病人,因此統一改良為白大褂。
穿著白大褂一旦沾染汙漬就會更被容易發現,可以更好的防止細菌滋生。同樣,白色可以有效防止靜電,減少對醫學儀器的干擾。白大褂也象徵著純潔,可以帶給病人安心,舒適的感覺。總而言之,醫生護士穿白大褂不是憑藉愛好的選擇,而是為了提供更好的醫療條件。
如果醫生正如傳聞中的,天天坑患者買藥拍片,年入幾十萬。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選擇成為一名醫生呢?
我在三甲醫院見習所見到的卻是,中午12點下班的老師下午1點多才摘下手套,而他們下午2點半就要開始治療病人。下午5點半下班的老師往往要工作到6點多,如果是負責病房的老師7點才收拾東西回家更常見,他們工作一天下來一口水也沒有能喝。週六週日上班更是不用說。
在這裡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醫生一定堅持要病人拍片呢?因為每一個人的精細構造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骨骼發育總會不一樣,病人身體中埋藏肉眼無法觀測隱患(如長在骨隙的腫瘤)的例子更是不甚列舉。新聞裡治療頸椎病,發現惡性腫瘤的新聞太多了。如果按照統一的治療手段來治療,是對病人的不負責。
然而他們似乎沒有收穫應有的待遇。如何與病人談話成為了每一位醫學生的必修課。醫生活得越來越謹小慎微,和患者說的每一句話都要反覆斟酌,時刻都需要擔心暴起的患者。我們一個很著名的骨科老師曾和我們說過一個他的病人。他有一個誓言,如果病人沒錢來看病,他仍然會幫病人免費治療,但是隻能幫治療一半。(如果質問我為什麼不全部治療好的話,我也沒辦法回答了)那位病人一來就說沒有錢,家裡又欠貸款,老師就答應免費幫忙治療一半。一開始的治療很順利,病人也認認真真的回答與病情相關的問題。結果一段時間之後,在準備結束治療之後的詢問症狀中,他竟然就一直拖著說就是沒有治好一半。那一瞬間,真是百感交集。
雖然不是說所有的醫生都是這樣的,但是也請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吧!醫生也許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一個職業。在真正成為一名醫生,穿上白大褂治療病人之前,他們已經克服了無數無數的困難。引用老師和師兄師姐常常告誡我的一句話吧,
“穿上白大褂後不許亂跑,不許嬉笑打鬧,也不能變成患者,因為它意味著一份責任。”
-
3 # 夜難眠154829702
我覺得該穿黒色的,他們大都從心裡黒了!外面穿在白也沒用
過度用藥,過度治療,過度使用醫療器械,真是舉不勝舉。除非你在醫院有關係,否則宰你沒商量
-
4 # 佳佳營養師
白大褂是這樣來的:
19世紀中葉,近代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基於一系列研究,提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類和動物的疾病起因。他發現酒類飲料中的微生物是讓飲料變酸的罪魁禍首,並因而想到環境中的微生物也可能會讓人生病。
巴斯德的 “細菌致病”思想成功引起了英國一位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的注意。在此之前,李斯特已經發現了一個規律:如果骨折病人的創傷是開放性的,也即骨頭戳破了面板、傷口暴露空氣中,那麼這個病人就離死期不遠;而那些骨頭只碎在面板之內、創傷非開放性的患者,大多數都能康復出院。他隨即意識到,是不是醫院凌亂的環境,醫護人員粗陋的習慣,以及他們身上沾滿膿液、血跡、肉渣的便服,使得手術室內充斥著大量的細菌,最終導致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為此,李斯特開始對他的病房進行改革,比如所有的手術器械都要提前用苯酚(phenol)浸泡消毒,醫師在手術前也需要用5%濃度的苯酚洗手,他們還需要換上乾淨潔白的衣服作為手術服——這便是現代白大褂的雛形。透過這些措施,李斯特使得病房中的術後死亡率從50%下降至15%。
遺憾的是,李斯特的這些改革舉措在當時並未得到同行們的認可。當時,微生物學才剛剛起步,並沒有多少專業人士認可“細菌致病”,更別提要讓他們相信“收拾房間,換件衣服”就能減少術後死亡率。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醫院將信將疑地採用李斯特的舉措後,將原來超高的術後死亡率一舉降低至1%,李斯特這些“消毒隔菌”的理念才一炮打響,越來越多的醫院爭相競仿,作為隔菌措施一部分的白大褂於是登上舞臺。
-
5 # 小橋ys
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其實早期的醫生都沒有固定的穿著,他們都穿著很隨意。你們看過古裝劇吧,觀察過古代太醫的服飾嗎?中國古代的醫生和官員穿得差不多,都是寬袍大袖,前襟下垂及地。
你知道嗎,其實醫生也穿過“黑大褂”!
您能想象嗎,西方醫生曾經一襲外層塗過蠟的黑色長袍、鳥嘴面具、寬簷帽。這樣打扮的是瘟疫醫生,簡單地講,就是中世紀瘟疫肆虐的時候的醫生。他們治療黑死病患者,防止疫情擴散。儘管其收入一般是城鎮的政府給他們的,這些人裡面仍然不乏很不靠譜的江湖郎中。由於其打扮非常有標誌性,所以令人印象深刻。”
防護服採用塗有臘的厚實布料,面具在眼睛處有小圓玻璃片(後來也有用小圓眼鏡代替的),面具鼻頭形如鳥喙,其實裡面裝的是香料和稻草。面具中的香料成分有龍涎香、蜜蜂花、薄荷、樹葉、樟腦、三葉草、鴉片酊、末藥、玫瑰花瓣和蘇合香,人們認為這些香料能夠阻擋瘴氣和異味,填充面具中的稻草也起“過濾空氣”的作用。久而久之,銀製長鳥嘴面具就變成醫師的象徵。
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的醫院裡滿是“灰突突”、“黑壓壓”的一片。醫生們穿著灰色的袍子,護士們則穿著黑色的修女服裝,臉上還戴著面罩。
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汙染長袍下面的衣服。灰色的長袍,能儘可能使汙漬不那麼明顯。
醫生的灰長袍從新衣到穿壞,幾乎從來沒有清洗消毒過。與此同時,每年醫院裡都有大批病人因為細菌感染而喪生。但醫生並不知道病人的死亡是由他們身上的衣服造成的,大多數醫院依然墨守中世紀沿襲下來的陳規舊習,不講衛生,不採取消毒措施,醫生們依然穿著致命的灰長袍穿梭在醫院裡。
被譽為“微生物之父”的法華人——路易斯·巴斯德,他有過5個兒女,只有兩個活到了成年。另外3個死於傷寒。這件事促使他開始研究感染。他發現細菌是各種傳染病的起因和媒介,且高溫加熱可以殺死讓啤酒變苦的微生物。並創造了“巴氏殺菌法”,並很快應用在食物和飲料上。巴斯德又意識到許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由此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直到1865年,英國醫生約瑟夫·李斯特任格拉斯哥大學教授時,一位化學教授啟發他參考巴斯德的成果,去解決手術感染的問題。於是,李斯特提出,缺乏消毒是手術後發生感染的主要原因。當年8月12日,他為一位斷腿病人實施手術,選用石炭酸作為消毒劑,並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包括醫生應穿白大褂、手術器具要高溫處理、手術前醫生和護士必須洗手、病人的傷口要在消毒後綁上繃帶等。這一系列措施立即降低了手術術後感染的發生機率,大大提高了手術成功率。此後,白大褂代替了灰長袍,逐漸成了醫生的正式工作服。
李斯特當初為什麼選擇白色的大褂呢?
原因很簡單——不耐髒。而在實際應用中,白色的好處遠遠超出了李斯特的想象。白色比較柔和,不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經;白大褂需要經常消毒,很多消毒劑具有漂白作用,其他顏色的大褂會被氧化褪色,只有白大褂越漂越白。
白大褂能給人嚴肅感,讓醫生顯得權威,同時給病人信心,有利於緩解焦慮。白色還代表聖潔,可以象徵醫生這個職業的神聖——美國大多數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都會舉行莊重的白大褂授予儀式,以此象徵學生醫學事業的開始。
不過,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現在也並不是所有的醫生都穿白大褂。兒科醫師和精神科醫通常不穿白大褂。因為有研究表明白大褂容易引起患者的焦慮,為了安撫害怕醫院的兒童,兒科醫師通常穿著令孩子感到溫暖的顏色,護士也越來越多穿著粉色的服裝。
現在在手術室裡,醫生反而不穿白大褂,而是穿綠色或者藍色的手術服。因為在做手術的時候,醫生會長時間盯著鮮血,在盯著紅色的東西看久了之後,一旦他抬頭掃過白大褂,就會在白底上投射出很多綠色殘影。
人類的視覺只要接受了長時間刺激,再去接受白光,眼中便會出現它的補色。這種現象叫做視覺負後像。看上圖色輪中,紅色的補色就是藍綠色。所以很多手術室的醫生換上了綠大褂或藍大褂。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干擾醫生的注意力。
所以,現在手術室裡反而會迴避白色——畢竟現在也不需要白大褂來提醒醫生們要給自己消毒,保持清潔呀。
白大褂的發展像是現代醫療事業發展的縮影。醫生們從深色服裝過度到白大褂是因為它能有效提醒醫務人員務必保持清潔去接觸病人。但是現在很多醫生也不穿白大褂,因為現在並不需要穿白大褂來提醒醫生們保持清潔。做手術看久了紅色的血的醫生再看見白大褂容易出現綠色的幻象,所以手術室的醫生一般穿著綠色和藍色的手術服。
回覆列表
那個叫隔離衣。病房的病人啥傳染病都有可能出現,起到隔離保護的作用。白色也比較醒目,方便病人看到醫生。沾染上汙物也比較容易發現,以便醫生護士及時更換。
那些胡亂吣的,少說兩句吧。大家互相尊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