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寓居蕪湖,因號於湖居士。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轉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二十九年,以御史中丞汪澈劾,自乞宮觀,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紹興末,除知撫州。知平江府,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府留守。歷知靜江、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乾道五年卒,年三十八。《宋史》有傳。事蹟另見其《於湖集》附錄所載《張安國傳》、《宣城張氏信譜傳》及令人宛敏灝《張孝祥年譜》。工詩文,長書法。
有《於湖居士文集》四十卷,詞有《於湖居士長短句》五卷。
因訛而得名的別名--於湖
蕪湖古稱鳩茲,又名勾茲、皋茲、祝茲,還有一個因訛而得的別名--於湖。
於湖和蕪湖原本是兩地。《通考》記載:“晉武帝平吳太康二年,分置宣城郡,移丹陽郡於建業,領縣十一:建康、江寧、丹陽、於湖、蕪湖、永世、溧陽、江乘、句容、湖熟、秣陵。
”當時,蕪湖與於湖是兩個並立的縣。據民國八年《蕪湖縣誌 · 地理志》考證:“於湖之地,系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縣,立本吳督農校尉治,與蕪湖同隸丹陽郡。至晉末,蕪湖併入襄垣。襄垣令與於湖又同隸淮南郡。宋志(《南北朝 ·宋》)謂:‘當塗令晉成帝立,與浚道俱立為僑縣。
晉末分於湖為境。繁昌縣令本屬襄城,晉亂,襄城郡以此縣屬淮南,割於湖為境。又成帝初僑立淮南郡,居於湖。後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並宣城,從宣城郡,治於湖。"是於湖,始則分自丹陽,繼則割於當塗,又割於繁昌,僑寄於淮南、宣城,其分析源流,皆見於史,而與蕪湖、襄垣總無涉也”。
一直到隋文帝開皇九年,“廢郡,並襄垣、於湖、樊昌(注:即繁昌)入當塗” ,“自是,於湖、襄垣並缺(《隋書》)。可見,自西晉,至隋朝初年,於湖是先與蕪湖、後與襄垣並存的兩個行政區域。
及至唐朝,李世民下詔命重修《晉書》,由於倉促成書,且編撰者只用南齊臧榮緒《晉書》作為藍本,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沒有充分利用和認真加以考核,造成不少問題,把於湖當成了蕪湖。
自此,竟謬種流傳,於湖逐漸成了蕪湖的又一個別名。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因久居蕪湖,乃自號 於湖 居士,顯然是對於湖這一別名的認同。
生平簡介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寓居蕪湖,因號於湖居士。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授承事郎、籤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轉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二十九年,以御史中丞汪澈劾,自乞宮觀,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紹興末,除知撫州。知平江府,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府留守。歷知靜江、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乾道五年卒,年三十八。《宋史》有傳。事蹟另見其《於湖集》附錄所載《張安國傳》、《宣城張氏信譜傳》及令人宛敏灝《張孝祥年譜》。工詩文,長書法。
有《於湖居士文集》四十卷,詞有《於湖居士長短句》五卷。
因訛而得名的別名--於湖
蕪湖古稱鳩茲,又名勾茲、皋茲、祝茲,還有一個因訛而得的別名--於湖。
於湖和蕪湖原本是兩地。《通考》記載:“晉武帝平吳太康二年,分置宣城郡,移丹陽郡於建業,領縣十一:建康、江寧、丹陽、於湖、蕪湖、永世、溧陽、江乘、句容、湖熟、秣陵。
”當時,蕪湖與於湖是兩個並立的縣。據民國八年《蕪湖縣誌 · 地理志》考證:“於湖之地,系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陽縣,立本吳督農校尉治,與蕪湖同隸丹陽郡。至晉末,蕪湖併入襄垣。襄垣令與於湖又同隸淮南郡。宋志(《南北朝 ·宋》)謂:‘當塗令晉成帝立,與浚道俱立為僑縣。
晉末分於湖為境。繁昌縣令本屬襄城,晉亂,襄城郡以此縣屬淮南,割於湖為境。又成帝初僑立淮南郡,居於湖。後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並宣城,從宣城郡,治於湖。"是於湖,始則分自丹陽,繼則割於當塗,又割於繁昌,僑寄於淮南、宣城,其分析源流,皆見於史,而與蕪湖、襄垣總無涉也”。
一直到隋文帝開皇九年,“廢郡,並襄垣、於湖、樊昌(注:即繁昌)入當塗” ,“自是,於湖、襄垣並缺(《隋書》)。可見,自西晉,至隋朝初年,於湖是先與蕪湖、後與襄垣並存的兩個行政區域。
及至唐朝,李世民下詔命重修《晉書》,由於倉促成書,且編撰者只用南齊臧榮緒《晉書》作為藍本,對於其他各家的晉史和有關史料,沒有充分利用和認真加以考核,造成不少問題,把於湖當成了蕪湖。
自此,竟謬種流傳,於湖逐漸成了蕪湖的又一個別名。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因久居蕪湖,乃自號 於湖 居士,顯然是對於湖這一別名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