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的一句話,對句中的“戶”作何解釋,一直存在著分歧.有人說是“門”的意思,有人說是“窗戶”的意思,也有人說是“住所”的意思.解釋為前兩者的居多,而理解為“門”的則佔大多數.在教學領域最具權威的《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就是把“戶”作“門”來理解的: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裡,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教師教學用書》的解釋,成了教師理解翻譯“戶”即“門”的主流.《說文》:“半門曰戶,象形.”《中華大字典》:“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從這兩種解釋看,“門”是“戶”的基本的常用義.把“戶”解作“門”,這在人教版教材中也不乏其例:①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七語下冊《木蘭詩》)②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八語上冊《大道之行也》)然而,“月色入戶”的“戶”是指“門”嗎?筆者認為:不是.理由是:它不符合通常的生活常理.一般來說,居室分堂屋和內室.其一,蘇軾不大可能睡在堂屋而正對著門口,況且床或炕一般也不會安置在堂屋(居住緊張的家庭另當別論).其二,如果睡在內室,“月色”也不會彎轉折射到屋裡.其三,蘇軾寫作此文時,時間應該是冬天,天氣寒冷,睡前是要關門的;即使是在春夏,也沒有不關門睡覺的道理.關門之後就不可能看到月色如水的景象,也就不會“欣然起行”.綜上分析,“月色入戶”並不是“月光照進門裡”.那麼,“月色入戶”的“戶”究竟應作何種解釋呢?筆者以為,合理的解釋是“窗戶”.按生活常理,床(炕)一般是靠窗的,人們上床“解衣”往往是面對窗戶,而“月色”照在窗上時,給人的感覺是明亮的.雖然在蘇軾所處的時代,還不具備乾淨透明的玻璃窗,但糊窗戶的紙也一定是薄薄的,有很強的透明性的.吳功正先生在解讀《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時,對“解衣欲睡,月色入戶”中的“戶”也作如此理解.他在文中說:“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清涼的月色,窺入窗戶.”(見《古今名作鑑賞集萃》)這應該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其實,“戶”作窗解,在蘇軾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例證.如:③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八語下冊)這句詞的意思是:月兒轉過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這個“沒有睡意的人”顯然就是蘇軾自己.這一情景與“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情景很相似:也許是讀書,或許是作詩感到倦了,要上床休息了;當“解衣欲睡時,忽然發現窗上映滿月光,想到屋外的明媚月景,頓時睡意全消,便立刻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當然這兩種情景也不同之處,前者是想“月”在先,由中秋明月念及故鄉家人;而後者則是見“月”在後,忽見“月色”而引起賞月之情.不論何種情景,針對的窗前月,而非門邊月.當然,把“戶”理解為住所也是可以的,“月色入戶”就是有光照進屋子.但從哪裡“照進屋子”呢?自然還是從窗戶映入.因此,不論是從情理上體會,還是從事理上分析,“月色入戶”的“戶”還是解為“窗戶”比較符合實際.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的一句話,對句中的“戶”作何解釋,一直存在著分歧.有人說是“門”的意思,有人說是“窗戶”的意思,也有人說是“住所”的意思.解釋為前兩者的居多,而理解為“門”的則佔大多數.在教學領域最具權威的《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就是把“戶”作“門”來理解的: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裡,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教師教學用書》的解釋,成了教師理解翻譯“戶”即“門”的主流.《說文》:“半門曰戶,象形.”《中華大字典》:“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從這兩種解釋看,“門”是“戶”的基本的常用義.把“戶”解作“門”,這在人教版教材中也不乏其例:①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七語下冊《木蘭詩》)②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八語上冊《大道之行也》)然而,“月色入戶”的“戶”是指“門”嗎?筆者認為:不是.理由是:它不符合通常的生活常理.一般來說,居室分堂屋和內室.其一,蘇軾不大可能睡在堂屋而正對著門口,況且床或炕一般也不會安置在堂屋(居住緊張的家庭另當別論).其二,如果睡在內室,“月色”也不會彎轉折射到屋裡.其三,蘇軾寫作此文時,時間應該是冬天,天氣寒冷,睡前是要關門的;即使是在春夏,也沒有不關門睡覺的道理.關門之後就不可能看到月色如水的景象,也就不會“欣然起行”.綜上分析,“月色入戶”並不是“月光照進門裡”.那麼,“月色入戶”的“戶”究竟應作何種解釋呢?筆者以為,合理的解釋是“窗戶”.按生活常理,床(炕)一般是靠窗的,人們上床“解衣”往往是面對窗戶,而“月色”照在窗上時,給人的感覺是明亮的.雖然在蘇軾所處的時代,還不具備乾淨透明的玻璃窗,但糊窗戶的紙也一定是薄薄的,有很強的透明性的.吳功正先生在解讀《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時,對“解衣欲睡,月色入戶”中的“戶”也作如此理解.他在文中說:“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清涼的月色,窺入窗戶.”(見《古今名作鑑賞集萃》)這應該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其實,“戶”作窗解,在蘇軾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例證.如:③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八語下冊)這句詞的意思是:月兒轉過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這個“沒有睡意的人”顯然就是蘇軾自己.這一情景與“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情景很相似:也許是讀書,或許是作詩感到倦了,要上床休息了;當“解衣欲睡時,忽然發現窗上映滿月光,想到屋外的明媚月景,頓時睡意全消,便立刻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當然這兩種情景也不同之處,前者是想“月”在先,由中秋明月念及故鄉家人;而後者則是見“月”在後,忽見“月色”而引起賞月之情.不論何種情景,針對的窗前月,而非門邊月.當然,把“戶”理解為住所也是可以的,“月色入戶”就是有光照進屋子.但從哪裡“照進屋子”呢?自然還是從窗戶映入.因此,不論是從情理上體會,還是從事理上分析,“月色入戶”的“戶”還是解為“窗戶”比較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