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忘憂蠱75593102
-
2 # 芝138802008
徐賓怎麼算也沒算到差點被通傳旗手掐死。倒是背了個大鍋。蕭規搞那麼大的動靜,就為了第八正名,還自己一死了之,就沒想到張小敬在十二時辰裡死裡逃生n次。。
-
3 # 平民說歷史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已播出,從最後的劇情來看,名不見經傳的徐賓確實是幕後“主謀”,是他一手策劃了整個事件,並且還在結局中對自己策劃的細節進行了覆盤。
看過結局後,相信很多和我一樣一直在追這部電視劇的觀眾都表示出乎意料。但回過頭來仔細思索,徐賓作為“主謀”在最後登場又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呢?個人簡單談三方面原因:
1.政治理想的破滅是關鍵的導火索
在中國古代社會,講究“士農工商”、“學而優則仕”,進入仕途、出將入相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至高政治理想,加之開元盛世下的繁華長安是當時東方規模最大最熱鬧的城市,舒適安逸,對人的吸引力更加不言而喻。徐賓也不例外,他來到長安,其實是很有抱負的,想好好幹一番事業,但無奈長期下來,帝國的腐敗、自身不受重用等一些經歷,讓他很失望。所以最終他策劃了這一事件,他的目的最後結局也自己說到了:我今天站在這裡,就是要讓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知道我是一個理國的能臣。
2.其他人的參與是事件展開的助力劑
看過結局後,我們不禁會想,這麼大的一個事件,徐賓這樣一個級別的官吏如何能憑藉一己之力去策劃?其實其他人的參與給他提供了很大助力,聖人、太子、林九郎之間的權力鬥爭,張小敬和蕭規等為第八團討公道付出的行動等等,而他正好巧妙利用了這些方面。
3.歷史的背鍋是最好的選擇
從馬伯庸本人和編劇導演接受採訪的情況看,他們對徐賓作為最後的大反派出現都不是最滿意的。但考慮不能醜化真實歷史人物形象,所以選擇了徐賓,因為張小敬、聖人、太子、何監等在歷史上都有原型,只有徐賓是個虛構的角色,所以這個鍋必須他來背了。
-
4 # 什麼才能退休
好多人都說《長安十二時辰》爛尾結局,我不認同,你不要小看一個人,或者說看似小人物的能量,徐賓發明了大案牘術,估計就和現在的大資料差不多吧!使他有了洞察一切的能力,於是他利用人們的貪慾和人格上的弱點設計這一切是完全可以的,當然現實中很難實現,計劃趕不上變化嘛!當然他也能是還有謀後指使者,也許是某個節度使、藩王、甚至外國勢力都有可能,那就是題外話了,世上搞不清楚的事情多了,何況一部文學作品。
包括美劇倫敦二十四小時裡最後的大POSS不就是一個叛變中國的特工,他同時玩弄了俄羅斯、美國、英國、中東恐怖分子、北韓特工和中國,最終差一點達到目的。為什麼沒有人質疑是個爛尾結局。
至於張小敬的結局,我認為符合張小敬的人物設定,用現在的話,張小敬是一個不忘初心、一心為民的好兵,他這個兵其實也就算是個基層警察,大約相當於刑警隊長,平時遊走於黑白世界的邊緣。但是心性未變,所以值得人尊敬,最後皇帝要重用他,其實是把他變成一個為皇帝看家護院的人,這個違背了張小敬的初心,於是他選擇了離開。你不能用現在一些人所謂的成功標準來看待,那樣就等於侮辱了張小敬。至於檀棋,劇中早有線索,她雖然出身奴隸,但是自幼有做大事的心,她和張小敬只是相識不到一天,佩服張小敬的人品和能力,不是那種海枯石爛的感情,所以要拼死營救他,最後發現留在嚴太真身邊就在聖人身邊,這樣更能成大事。自然就和李必分開了,一個人怎麼會為了認識不到一天的人放棄畢生的理想。
-
5 # 小小司馬遷
把徐賓寫成主謀,最後被長安第一攪屎棍——王蘊秀射死,這個結局真的有點接受不了。
徐賓的人設在最開始可能是最容易讓人找到共鳴的,特別是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因為他不想李必出生鐘鳴鼎食之家,天生平臺高,加之個人聰慧無比,前途必定無可限量。他也不像催器,不像張小敬,不像蕭規,當過兵,扛過槍,一輩子都是兵,一輩子都在為自己而戰,身上總有一股子英雄之氣。
起初,徐賓更像你我,為了能夠接近案牘一輩子只想做個八品官,為你自己的大案讀術,一心只想好好自己的事情,並且雖然外表看起來傻傻愣愣,但是對人情世故看的一清二楚,可謂是“大隱隱於市”的人物了。
這樣的人物,我最初是羨慕的,因為我和他一樣沒有當過兵,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什麼英雄時刻了,但是我希望像徐賓一樣,專注於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目標,研發大案讀術,研發新型造紙術,有自己的一套操作班子,能夠在幕後營救張小敬這樣的好人,並且對李必這樣的人產生影響。
說實話,把徐賓當做幕後黑手,其實也是有道理的,畢竟徐賓真的是有才,他其實是寒族的“李必”,也想當宰相,也想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匡扶天下,但是轉折有點大,也他前期隱忍佈局,那麼縝密的心思差距太大,他告訴過李必,“解決一切問題的終極辦法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想出辦法。但是在最後一刻,他好像已經放棄了這一點,最後“坊門辯論”,多少有點意氣用事,完全是頭腦發熱,甚至是小孩子告家長一樣的做法,所以不是很能接受。
再說一點,我很喜歡長安這部劇,這部局滿足了大家對盛唐的所有想象,強大,興盛,光耀萬年,電影般的質感更讓人打呼過癮。但是,畢竟是根據歷史人物發展設定的,歷史上,唐玄宗時期確實沒有一個宰相叫徐賓,張小敬也只是在馬嵬驛事變中匆匆露了一面,天寶三載,上元節這一天過後,一切又都要會到歷史的真實點上,十二時辰一過,林九郎繼續是李林甫,還要專政九年之久,嚴羽幻繼續是楊貴妃“從此君王不上朝”,何執正繼續是賀知章,致仕還鄉“兒童相見不相識”,李必繼續是李泌,隱居鍾南山,直至安祿山叛亂,受命於危難之際,挽救大唐於水火。而徐賓,不過是歷史空白處的想象,終究是要出來背鍋的,因為他是小人物,因為史書上沒有他的隻言片語。
-
6 # 蓮子清如水12
我覺得真正幕後黑手是安祿山,因為這薩珊金幣只有粟特人使用,而安祿山是粟特人。聖人在民間被救的時候,安祿山出現過一個鏡頭,送給孔姓小孩一個天象器具。而且最後救姚汝能的人給了他一個同樣的金幣,讓他去找金幣主人,說明真正的幕後黑手還活著,根本不是城樓上準備赴死的徐賓。歷史上的姚汝能寫過一本書叫《安祿山事蹟》,說明他很熟悉安祿山,可能就是劇情沒演到的,姚汝能出城之後就去找金幣的主人–安祿山了。
-
7 # 大雨看天下
筆者也不相信憑徐賓一人之力可以策劃這麼大的計劃,背後肯定另有高人。下面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 財力不夠
徐賓只是一個八品小吏,基本上也就是比普通老百姓稍微強那麼一點點,也沒什麼豐厚的家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經濟上的支援可以說什麼都做不了,況且後來在徐賓的造紙廠裡搜出了來歷不明的金幣,這也為以後的故事埋下了伏筆,說明之後必定還會出現徐賓背後的金主。
第二 個人魅力有限
徐賓是一個比較木訥的人,他不擅長去給別人洗腦,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者,他沒有龍波那樣特別有人格魅力,有那麼多人自願追隨他,就算是赴死也絲毫沒有猶豫過,徐賓說什麼也無法去給龍波洗腦,讓龍波這麼拼命,而且是義無反顧的,沒有接受任何利益的徹底洗腦。
第三 前後矛盾
假如整個事件都是徐賓策劃,那麼他為什麼要讓張小敬去破案?他本知道張小敬能力通天,很有可能會讓他的整個計劃付之流水,可他還是堅持讓張小敬破案,說明很有可能背後有人想徹底毀掉長安,殺死聖人,而張小敬是徐賓故意安排的,目的是不想徹底毀掉長安,這件事是他背後的金主不知道的。
關於《長安十二時辰》還有許多謎團沒有解開,希望大家集思廣益多多探討。
-
8 # 鐵遊夏2020
開放式結尾。懂不懂?可以留著懸念。而且根據新聞資訊,馬伯庸確實已經和片方簽訂了新作的合約。應該很快就會有第二部出來。
回覆列表
徐斌不能一個人謀劃,薩珊金幣就解釋不清。徐斌的死,似乎和龍波一樣,是計劃好的,在掩護什麼人,達到什麼目的。張小敬要來殺他,爆炸後為聖人和張小敬準備的草車都是。徐斌說過,我今天活不了了,他早就知死,卻從不畏死,這點和蚍蜉包括龍波都是一樣的。大家有沒有想過,最後幕後黑手可能是王忠嗣(王蘊秀他爹)。第一,薩珊金幣,王忠嗣在安西(四鎮節度使再對突厥作戰),龍波徐斌都有金幣,他是幕後金主,他又是太子一黨,他就是要太子一黨坐穩江山,大燈樓過後,太子一黨穩固,龍波和徐斌都沒打算殺皇帝。第二,龍波徐斌一黨心懷天下,都是義士,這一點絕對不會是安祿山,這貨為禍天下,救姚汝能的也是王忠嗣,他悄悄混入長安,卻有四品以上才有的金魚袋,但他不能出現在晚宴上。能夠承諾姚汝能光耀門楣,後面安史之亂,朔方軍是平叛中堅力量,郭子儀等和他關係密切。第三,岑參恐怕是唯一的明白人,他在龍波和徐斌之間放了金幣,大家都知道,岑參後來去了邊塞,怕是尋找真相去了。姚汝能後來寫的安祿山事蹟絕不可能是安祿山同黨,彼時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的安祿山,同黨不會有好下場,最瞭解安祿山的還有平叛主力安西軍,姚汝能很可能就在安西軍。龍波是王忠嗣告知的老聞死的,第八團受傷的安西兵混到了兵部,很可能也和王忠嗣有關。這一部上王忠嗣被反覆提及,太子義兄,如有續集,安史之亂~郭力士說過嚴太真某天要為皇上犧牲,張小敬說過再救長安(射殺楊國忠),李必說過修成下山(幫太子平定安史之亂),姚汝能說過寫書(安祿山事蹟),岑參被張小敬說過別在長安(去了安西),元載說過它日必然為相夫妻留名於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