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認為應是著名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臥龍與鳳雛之大名和能力、多是經他傳揚開來,因劉備初到荊州還並未知道此二人,在求人才之時路遇水鏡先生,經其介紹才知臥龍鳳雛有經天緯地之才!此後二人之後不徑而走名揚天下,可以說司馬徽是個很高的伯樂和推廣人!

  • 2 # 牧羊人223585603

    當然是曹操啊,這還有什麼疑問?

    曹操唯才是舉,三次《求賢令》發出,天下士人云集景從!手下降將無數,不少都在曹操的重用下名揚天下!曹操敢用降將,重用士人,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說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實劉備也不錯,看人極準,這點比諸葛亮要強上許多,而且劉備同樣也是求才若渴。奈何自己的聲望地位跟曹操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只有接觸過劉備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如糜家兄弟等徐州士人,諸葛亮等荊州士族,法正等益州士族,其他外地士族慕名去投靠的幾乎沒有!沒辦法,出身起點低,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 3 # 墨家老馬識圖

    要說伯樂,我不同意水鏡先生。他不就推薦了2個而已。第一看誰?

    荀彧,為曹操持重數十年,軍國大事一一處理,在不同時期舉薦良才,為曹操統一北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曹操舉薦了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 杜襲、司馬懿、嚴象,韋康,杜畿。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記載【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彧籌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 。】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荀彧別傳》"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

    然後一個個介紹:

    荀攸,曹操贊荀攸“非常人也”,表示與他一起謀事,何憂不能平定天下。荀攸“常為謀主”,可見在曹營的分量,參與了討論張繡、呂 布、袁紹等多場重要戰役。當年,荀彧因代理尚書令,在朝中承擔重任,曹操希望推薦替代他出謀劃策的人選,荀彧推薦了荀攸。

    鍾繇,治國發展有實力,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曹操部隊得以穩定。還會打仗,建安七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鍾繇大敗 郭援。

    戲志才,歷史記載不多,基本為零,但是以郭嘉並句,不會太差。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記載【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

    郭嘉,這個就不用介紹了,已經成神人了。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記載【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 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曹操高度評價到:【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 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 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杜襲,三國志·魏書·杜襲傳記載【荀彧又薦襲,太祖以為丞相軍祭酒。】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撤出漢中時,要選定留府長史,鎮守長安。負責這事的 人所選取的多不適當,曹操下令說:“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於是任命杜襲為留府長史,駐守關中。

    司馬懿,略過不表,不知道請自己百度,或者看電視《軍師聯盟》之類。司馬懿曾經就稱讚荀彧:“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可以說是荀彧有知遇之恩,司馬懿拍起馬屁。

    嚴象,司州京兆人,荀彧推薦給曹操的人才之一,少聰博,有膽智。以督軍、御史中丞詣揚州討伐袁術,適逢袁術病卒,曹操表為揚州刺史,曾舉孫權為茂才 。當到刺史,推薦過孫權,也算可以。

    韋康,京兆尹人,是荀彧向曹操推舉的人物之一。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孔融曾在書信中讚譽他"雅度弘毅,偉世之器"。韋康擔任涼州刺史,受百姓愛 戴。後馬超來襲,韋康在冀城周旋抵抗多時,在夏侯淵的援軍到來前被馬超擊殺。官拜刺史,也是人物了。

    杜畿,京兆杜陵。歷官郡功曹、守鄭縣令,善於斷案。荀彧將他舉薦給曹操,曹操任命他為司空司直,調任護羌校尉,使持節領西平太守。曹丕受禪登基後, 封杜畿為豐樂亭侯。官至尚書僕射。

  • 4 # 人生不外乎取捨

    1、司馬懿才是最好的伯樂!

    提拔鄧艾和鍾會!後期兩個人直接幹掉蜀國!

    2、而且鄧艾出身卑微,又口吃不識字!

    3、諸葛亮帶兵打了後半輩子魏國,也沒成功。

    4、司馬懿提拔的人鄧艾,直接幹翻諸葛接班人姜維,最終行險滅蜀!最終司馬昭卸磨殺驢,為司馬家奪得天下!

  • 5 # 情感包子

    三國群英薈萃能人武將數不勝數,然究竟誰才是三國時期伯樂第一人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個人認為劉備最為貼切。

    桃源結義,識得張飛,關羽,實乃英雄相吸。公孫瓚處識得趙雲,一見如故,忠君之事,勇武異常。常勝將軍也。三顧草廬識孔明,三國鼎立始作俑者。古今家喻戶曉政治家軍事家。有人說水鏡先生舉薦孔明不錯,知道孔明之人不在少數,又有誰能請的動呢,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我想問難道郭嘉死了,曹操就真的請的動孔明嗎?古語有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是一路人怎能共事。自古文人多桀驁。只有劉備能感動孔明,除此三國再無一人可以。如此才有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古絕唱。以德感化老將黃忠,智取馬超。如不愛惜怎會欣賞,才有了曠古絕世的五虎上將。龐統從吳走到了魏,最後留在了蜀。為什麼?他明知臥龍在卻義無反顧,就因為他堅信只有劉備會重用他,事實也證明如此。現如今的五丈原諸葛亮廟、正定縣趙雲廟、成都營門口鄉黃忠村黃忠墓、德陽市白馬關龐統祠墓、陝西勉縣馬超墓,以及佈滿全國的關帝廟,千里馬常有,這麼多流傳了幾千年光輝的少之又少吧。供全華人們瞻仰的更少吧,沒有劉備哪來的數不勝數的典故。暫且不論其他光憑精彩程度,誰與爭鋒?建廟立祠是老百姓的一種認可,民心不可違啊,曹魏、孫吳恐怕不行吧。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萬不要跟一個得民心的君王比較識人之術,古往今來各朝各代名將文臣數不勝數,得民心者會識人

  • 6 # 蒼海一文

    三國,魏國、蜀國、吳國,開國君主:曹丕,劉備,孫權。

    三華人才備出,有很多伯樂:

    魯肅、水鏡先生、荀彧、許劭、司馬懿……。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心中的三國第一伯樂。

    首先,我認為伯樂分為二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外在的伯樂就像上面所說的,被別人發掘推薦的,而內在的伯樂就是自己。

    一個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自生活,每一次發生的事件累積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一個人能不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也就是說能否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且能夠揚長避短,如果能做到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發揚優點,那麼,他首先就是自己的第一伯樂。比如:

    曹操:出身豪門,魏國的奠基者。

    1、曹操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缺乏人才,就來個“唯才是舉”,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可以說是愛才如命。如果曹操不清楚自己的內心需求,甚至嫉妒賢能,就不可能有以後的荀彧、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 杜襲、司馬懿、嚴象,韋康,杜畿等等人才。

    2、曹操知道自己是打著“中興漢室”的旗幟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如果稱帝,勢必會招來無數罵名,而曹操自己卻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始終沒有踏出稱帝的第一步,這就有了後來的曹丕稱帝。

    劉備:出身草根,蜀國的開國君主。

    1、劉備也是很清楚自己的出身和能力,開始的時候可以說是要啥沒啥,一路走來也是千辛萬苦的,於是,他就發揮自己的長處:哭,因此有人說劉備的江山是哭來的。

    2、劉備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三顧草廬終於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也因為太倚重諸葛亮了,以至後來的劉禪沒有太大的作為。

    孫權:富二代,吳國的開國君主。

    由於父兄的早逝,使孫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喜歡蓄養賢才,廣招賢才,聘求名士,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總結:

    1、他們三位都是清楚地瞭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之處,並加以改善修正,從而達到自己的人生顛峰的。如果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熟知的三國了。他們都是自己的第一伯樂。

    2、在被外在的伯樂發掘之前,要先發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加以修正,先做自己的伯樂。

  • 7 # 等等285084241

    三國第一伯樂是司馬徽,時人稱之為水鏡先生。史稱其“一生清雅,善知人”。

    這位伯樂慧眼獨具,他第一個說出“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並把“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徐庶三位曠世奇才都推薦給了求賢若渴的劉備,可謂功高至偉。

    他是三國時期當之無愧的第一伯樂。放眼能人輩出、賢士群星燦爛的三國,在發現人才方面,無人能與之比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琮率荊州降曹,司馬徽也為曹操所得,欲大用,但司馬徽堅決不從,不久他便病死了,曹操深為之遺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情是有質有量的東西,時間是質,那什麼是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