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月風滿樓
-
2 # 凌凌柒悟空
我是做家庭教育的,也開了一家針對中小學生教育培訓機構。由於工作性質的關係,經常會接觸到不願意學習的孩子。
那些看似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十分焦慮、迷茫的,而且這種感覺是年齡越大感覺越深。小學生怕父母、老師看不上自己,責罵自己,初中生則更怕同學看不起自己。
有時候也會突然想好好學習一下,努力了一下發現,既沒有人幫忙也沒有人看見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常常不能一下就體現在成績上。所以努力這麼一下,除了體會到學習的枯燥和艱難,沒有任何讓人愉悅的東西,也許還會被別人嘲笑,努力下去的動力遍漸漸被打消了。
將心比心,在我們工作中,誰不是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呢?作為一個學生,沒有將自己的主業做好,他的內心一定是十分難過的,可惜作為家長的我們,除了看見孩子不願意學習的表象之外,並沒有深入去想一想“孩子是否是因為太無助,才會儘可能的逃避他不想面對的現實呢?”
一個三年級男孩子的爸爸問我:“我為了這個孩子真是傾盡了全力,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罰也罰了,哄也哄了,該補的課我一樣沒少給補。可是怎麼就是成績越來越糟糕呢?補習班的老師還讓我給他加時間,您說我該不該給加上一天的補習時間呢?這孩子昨天跟我說不想上學了,老師也不喜歡他,同學也不喜歡他,您說學習不好能喜歡他嗎?”我聽了這番抱怨,真的心疼這個才上三年級的小朋友。我會了這位爸爸一句話:“如果你在單位裡領導同事都不喜歡你,從來沒有人認可你的努力,你是不是早就辭職了?”這位爸爸沉默了半響,很久沒有說話。
我不否認這位父親對孩子的愛,但是,面對這麼年幼的他,在最無助的時候,作為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除了無盡的責罵和不斷施加的重壓,就是深深的抱怨“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你卻這樣回報我?”我覺得這是在索取!
面對所謂的“不願意學習”的孩子,作為家長,作為孩子最後的堡壘,我們放下心裡的功利想法,俯下身來,好好看看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吧。是不是你忽略的他的努力?是不是在他感覺到無助的時候沒有人給他伸出援手?是不是他嘗不到學習的一丁點快樂?是不是孩子一點歸屬感都沒有?
別去責怪他,他才是最需要幫助的人。
-
3 # 寶媽育兒超越自我
謝邀回答這個問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當我們發問那些不願學習的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我們家長更應該反問自己究竟給予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是愛與教育,還是愛與驕縱,亦或是愛與不自知的溺愛......?
有了前因,才會有了後面的結果。如果我們不能從家長自身根源上找原因,那些不願學習的孩子大多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因為性情慵懶而不願學習;因為性情自我為中心而更願意隨心所欲;因為缺乏學習責任感而意志力脆弱,平時的敷衍學習會逐漸變成知難而退的性格,甚至這些孩子變得想學好,但從內心深處又缺乏挑戰自我、改變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
從孩子自身原因方面,那些不願學習的孩子大致分為三種情況:首先是身體發育方面存在遲滯現象,比如感統失調,肢體與大腦思維存在不協調,平時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書寫困難,學習中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容易死記硬背....這些看似不願學習的孩子並非不願學習,而是我們的教育缺失因人而異的教育環境,如果家長疏忽這一點,覺得別的孩子去上學,自己家的孩子也應該去學校。其實,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校學習了一天,而自己的孩子懵懵懂懂在學校混了一天,剩下的在家寫作業的時間,即便家長和孩子鬧得大呼小叫,最終的精疲力盡並沒有改變孩子成績處在倒數的局面,在老師那裡,這樣的家長多數還落得個對孩子教育不盡心的指責!事實是,這些看似不願學習的孩子很想學好,但他們畢竟存在力所不及的發育滯後,在學校不知老師在講些什麼,在家被家長逼迫著學......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因人而異的教育方式,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就是那些極度聰明,智商很高,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孩子,這些不願學習的孩子,平時不用太費力就能想出對付家長的招兒,因為摸透了家長的性格,遏制了家長的教育思路,即便家長學來再多的招兒,孩子都能見招拆招兒。最終,等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現失控的時候,這些孩子多數已經進入中學,並出現了深度厭學情緒。這就是能學好,但就是不好好學的孩子型別,他們的不願學習,更多是願意隨心所欲。
最後就是那些缺乏自律,更缺乏他律(家長)的家庭教育環境,這種情況包括了不願學習的多數學生。他們小時候,家長並沒有教會孩子自我約束能力,家庭教育環境也存在驕縱與遷就的情況,等孩子大一些了,想學習的時候,這些孩子已經嚴重的缺乏自信,加上畏難情緒,這些孩子想的最多的就是在糾結中學會了自我安慰,表面看,就是他們的胸無大志,隨波逐流,學習沒有方向感。
孩子成績不重要,只要孩子快樂就好!平心而論,內心具有如此想法的家長已經有很多。透過我疏導過的太多案例,我可以直言不諱的說,對孩子口出此言的家長,起碼連孩子“快樂”一詞的真正含義都含糊不清。其孩子上學不及時給予孩子上進、反思與心靈上的滋養,讓孩子抱著不愛學習的心境而融入學習的環境,輕者何談快樂之說,重者,只會讓孩子的精神成長倍感壓抑,孩子性格的暴躁與偏執,以及心理疾患往往就是家長做了最大的推手!
社會的另一種推手,就是事不關己越鬧越好的網友和為博人眼球的媒體,有點事不管是誰的錯,不分青紅皂白就是各式各樣的評論和攻擊,如今教育的現狀的扯皮現象基本已經定格,似乎學校老師的“管與不管”都是一種錯兒!現在的教育,儼然理論者們永遠是正確的,不做只說且總是對的,可倒黴的,永遠是幹事的! 現在所有不願學習的孩子,大多都是想著讓自己如何更自由。其實,所謂一個孩子的自由,有方向,才能稱之擁有自我約束力的成長自由,如果過早缺失這樣的心智,這樣的不願學習,更多還不想著去吃苦,想法太多,該做的缺乏實際行動,這樣的人,一難有自由和快樂可言!因為,人性都有貪婪的一面,某種內心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當欲罷不能之時,也就有了精神崩潰之兆,心理疾患就成了隱性的歸宿! 一個孩子,身處學習之境,心無專注之志,心口不一與身心不一的直接惡果,就是精神渙散,學習低效,且想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又做不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自己做的做不好,別人做的卻很羨慕,力所不能及,徒增並累積更多的失落迷茫。為此,沒有方向的成長,孩子連堅強的理由都不會清楚,談何心靈上的成長。心連個棲息的地方都飄忽不定,如此的長大,其實就是心理惡性迴圈的流浪。 心,是行為之源。行無定,則心不安,貪得越多失落感就越多,身心不寧則躁狂難耐,無論做什麼都難以靜心,無論滿足他什麼都難以安心(僅是暫時的知足)!我們經常說的,孩子快樂就好!這種所謂的快樂,實際並不存在! -
4 # 家庭教師ll曹洪榷
他們大腦比較空白,可能什麼都沒想
沒有畏懼,沒有擔憂,沒有焦慮,也沒有多少太大的快樂!
1.他們都在想一些簡單需求層次的東西:比如,普通好吃的,簡單的遊戲,那個好朋友的一些瑣碎的事情
2.大腦空白的時間:什麼都沒想······
3.他們不知道世界上真正刺激有趣好玩的是什麼:沒有大喜大悲,沒有對外界有趣的嚮往,也沒有接受挑戰的機遇。
4.他們覺得學習沒趣還沒有到體驗到其中樂趣的層級。也沒有人去逼迫或者幫助他們去探尋其中的樂趣。
5.他們缺乏對生命價值意義追問的能力,或者還沒到那個階段。對生命價值意義的追問是人主動學習成長的一個原動力。是尋找挑戰,發現挑戰,接受挑戰的基礎。
6.家庭教育不到位導致的孩子成長失去方向。或者失速。或者說是父母等家長的失職。
進而導致的孩子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隱性現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失去了興趣,怎麼會願意去學習。
當然素養等習慣我這裡就不說了。
化腐朽為神奇我們可以做到!
瞭解更專業知識,享受更專業服務。
回覆列表
自己也有不願學的時候。
學一會兒,好難,喝口水吧
再學一會兒,不懂,吃點東西吧
繼續學一會兒,不好,剛才喝多了要上廁所
硬著頭皮學一會兒,算了,這麼晚了,明天可以多學點補回來……
如此迴圈。
為什麼玩遊戲,同樣很複雜,就願意學呢?
① 及時反饋。打個小怪小獎勵,打個大怪大獎勵,就連掛機不玩,都有獎勵。
② 從不懲罰。打敗了,最多是“大俠請從新來過”,而不會扣你多少多少經驗值和裝備。
所以,孩子學習的時候就別罵了,不然很苦的。多學學遊戲裡的方法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