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07866952252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源泉, 記錄著華夏大地數萬年的滄海桑田,承載著中華兒女數千年的繁衍生息。它們孕育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曠達;“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詠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深情。說起長江黃河,縈繞耳畔的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悠揚旋律,映入眼簾的是上甘嶺激戰,中國志願軍以“長江”“黃河”為暗號,在槍林彈雨中以血肉之軀拼死抗爭的觸目驚心。熱播劇《大江大河》(Like a Flowing River)已經播放結束。筆者認為,“大江大河”不止象徵著長江黃河和中華民族,還有如下隱喻意義。

    第一,隱喻革命精神。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從政治角度看,河流代表著歷史潮流,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河流代表著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順昌逆亡”革命精神的延伸。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圖存則成為時代主題。洋務運動、太平天國、戊戌變法等一系列探索的失敗促使華人民奮起圖存,推翻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改革也是一種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能夠給生產帶來活力,提高人民生產積極性。相反,公社制度只能使原本貧窮落後的農村更加貧困。小雷家村民富有革命精神,敢想敢幹,緊跟政策,與舊勢力抗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共同致富,過上了好日子。

    第二,隱喻改革開放。正如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所說,中國萬曆皇帝之前是人治。人治最終阻礙生產力發展,違背歷史客觀規律,被歷史的洪流淘汰。歷史的車輪如滔滔江水滾滾向前,中國順應潮流邁出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步。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縱觀4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 從農村到城市, 從試點到推廣, 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過程如過三峽,歷經驚濤駭浪,直面艱難險阻,最終奔流到海進入全面改革開放新時期。歷經現代化的淘洗,中華民族得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大江大河》劇中三位主人公的起起落落再次證明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該順應世界發展潮流,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搶佔制高點,獲得競爭優勢。固步自封,因循守舊只能重複“落後就要捱打”的悲劇。

    其實,一部好劇,不僅僅有跌宕起伏的情節,還會有時代、社會、人性的投射。在某種意義上,“大江大河”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代潮流,是歷史必然。改革開放符合人民大眾利益,推動整個民族進步。大江大河歸根結底終將奔流入海,匯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跋山涉水,艱難困苦乃人生必經之路,我們要敞開胸懷,堅定步伐,以自信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甫的《漫成一首》最後兩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