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脫歐公投透過辭職的首相卡梅倫】
【承諾脫歐成功辭職的首相特麗莎·梅】
當年英國毫不猶豫地加入歐盟,目的其實比較簡單。那就是在戰後各國開足馬力重振經濟與社會建設的時候,英國感受到了自己因為地緣因素造成的乏力感,海峽之隔造成的交通因素,使得法德比奧等中歐國家在工業產能方面的聯合優勢非常明顯,面對蘇聯解體和全球化的到來,英國積極地加入歐盟,希望分享全球化的果實。為此英國是真誠付出過代價的,簽證的開放,軍事合作,還有為了歐元放棄了自己英鎊的世界地位,要知道,當年的英鎊,其實是相比美元更加穩定的硬通級別貨幣,由於歷史原因,英鎊在非洲,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影響力甚至是超越美元的。
但是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的歐洲債務危機,讓英國感受到了自己的乏力與法德兩國的有難無法同當。而這種乏力與被邊緣化,使得英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小情緒”。
首先,英國政商兩屆開始警醒到,自己的優勢正在被法德兩國及其歐洲其他國家所分享,其中包括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持續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法蘭克福與巴黎。在工業製造方面,英國本土製造的影響力與市場份額也持續被法國與德國企業所取代。在全球化浪潮之中,英國企業的虛擬資本化與勞動力轉移,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卻大幅度地造成英國本土的失業率上升與經濟格局失衡。因為產業轉移的同時,大量的中歐與東歐欠發達國家勞動力湧入英國本土,並以相較本土英華人更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取得就業優勢,酒吧服務員,計程車司機,保姆,保潔等等工作,很多被東歐人所佔據。將近二十年的歐洲之路走下來,英國的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軍工、教育與金融,基本被稜角磨平,溫水煮娃。而英國中下層就業人群則感受到了十足的壓力,因為他們所需要的基本薪酬水平遠遠高於東歐人群。
其次,英華人自己經濟乏力也罷了,這可以說自己不爭氣,但是在歐洲債務危機過程之中,英國發現自己在歐盟之中的決策影響力非常乏力,明明自己是歐盟當中交第三多會費的國家,但是在歐盟集體決策當中,基本是法國和德國在說了算,其中比如對葡萄牙和義大利的債務救市政策,對希臘的留歐舉措,以及歐元區未來的金融機制、風險防範等等,英國雖然可以發聲,但基本上是法國與德國在決策,即使相互吵架,也是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
不管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其他因素,付出得不到回報,付出少於回報——是英國各階層對於將近30年歐盟之路的現狀總結,在特朗普上臺之後右翼國家主義的迅猛回頭浪潮之中,英國開啟了自己的脫歐選擇。
特朗普上臺之後的右翼現實路徑國家優先主義,讓諸多國家看到了復興之路的路徑,也引領了右翼政治浪潮的崛起,特麗莎·梅當年的大選競選口號之中,提到最多的片語,也是一個更加強大的英國。毫無疑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已經很難分享和擴大新利益的傳統壟斷資本國家,帶上國家主義的帽子,拿起保護主義的大棒,重回重商主義模式,顯然是最優選擇。
什麼是重商主義,那就是用堅船利炮撬開別國大門,改變國家間市場平衡,強行掠奪廉價生產原料,透過強買強賣和保護主義獲得剪刀差利益。然而英國不敢學習美國,當前也無法學習美國使用關稅和強勢的移民政策,因為有歐盟條款束縛在先,所以,脫歐就成了必然選擇,脫歐之後,關稅肯定要漲,移民肯定要趕。
另一方面,特朗普在背後默默挑唆支援也是英國奮勇脫歐的原因,在特朗普向歐洲傾銷能源的這步大旗之中,與美國僅大西洋之隔的英國,顯然是美國登陸歐洲的最好選擇。在美國的誘惑下,英國未來想成為油氣能源輸入的起點。2018年,美國已經在英國大西洋沿岸地區興建了總共三處超大規模油氣設施。 最後,美國拉攏了英國,也就達成了分裂歐洲的第一步。
英國的脫歐變拖歐,其中黨派鬥爭佔七成,利益鬥爭是剩下的三成。
黨派鬥爭方面,無論是保守黨內部還是最大在野黨工黨,都想將脫歐造成英國損失推到特麗莎·梅的頭上,尤其在特麗莎·梅承諾如果脫歐方案能夠透過自己將辭職的承諾之後,黨內野心者想借機趕她下臺,而在野黨則藉機攻擊她無心脫歐有心拖延,以此試圖獲得廣泛的民眾支援。
利益分配方面,英華人一部分資本家和工人群體,既想保證自己的勞動力廉價,就業與對歐貿易優勢,同時又不願意被更多的歐洲移民與歐洲企業擠壓,因此,關稅方面是最大的扯皮的點,也是這部分人不願意無協議脫歐的根源所在。
【承諾脫歐公投透過辭職的首相卡梅倫】
【承諾脫歐成功辭職的首相特麗莎·梅】
英國脫歐分析第一節——有小情緒的英華人: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當年英國毫不猶豫地加入歐盟,目的其實比較簡單。那就是在戰後各國開足馬力重振經濟與社會建設的時候,英國感受到了自己因為地緣因素造成的乏力感,海峽之隔造成的交通因素,使得法德比奧等中歐國家在工業產能方面的聯合優勢非常明顯,面對蘇聯解體和全球化的到來,英國積極地加入歐盟,希望分享全球化的果實。為此英國是真誠付出過代價的,簽證的開放,軍事合作,還有為了歐元放棄了自己英鎊的世界地位,要知道,當年的英鎊,其實是相比美元更加穩定的硬通級別貨幣,由於歷史原因,英鎊在非洲,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影響力甚至是超越美元的。
但是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的歐洲債務危機,讓英國感受到了自己的乏力與法德兩國的有難無法同當。而這種乏力與被邊緣化,使得英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小情緒”。
首先,英國政商兩屆開始警醒到,自己的優勢正在被法德兩國及其歐洲其他國家所分享,其中包括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持續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法蘭克福與巴黎。在工業製造方面,英國本土製造的影響力與市場份額也持續被法國與德國企業所取代。在全球化浪潮之中,英國企業的虛擬資本化與勞動力轉移,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卻大幅度地造成英國本土的失業率上升與經濟格局失衡。因為產業轉移的同時,大量的中歐與東歐欠發達國家勞動力湧入英國本土,並以相較本土英華人更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取得就業優勢,酒吧服務員,計程車司機,保姆,保潔等等工作,很多被東歐人所佔據。將近二十年的歐洲之路走下來,英國的三大傳統支柱產業,軍工、教育與金融,基本被稜角磨平,溫水煮娃。而英國中下層就業人群則感受到了十足的壓力,因為他們所需要的基本薪酬水平遠遠高於東歐人群。
其次,英華人自己經濟乏力也罷了,這可以說自己不爭氣,但是在歐洲債務危機過程之中,英國發現自己在歐盟之中的決策影響力非常乏力,明明自己是歐盟當中交第三多會費的國家,但是在歐盟集體決策當中,基本是法國和德國在說了算,其中比如對葡萄牙和義大利的債務救市政策,對希臘的留歐舉措,以及歐元區未來的金融機制、風險防範等等,英國雖然可以發聲,但基本上是法國與德國在決策,即使相互吵架,也是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
不管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其他因素,付出得不到回報,付出少於回報——是英國各階層對於將近30年歐盟之路的現狀總結,在特朗普上臺之後右翼國家主義的迅猛回頭浪潮之中,英國開啟了自己的脫歐選擇。
英國脫歐分析第二節——右翼抬頭以及國際博弈的必然選擇特朗普上臺之後的右翼現實路徑國家優先主義,讓諸多國家看到了復興之路的路徑,也引領了右翼政治浪潮的崛起,特麗莎·梅當年的大選競選口號之中,提到最多的片語,也是一個更加強大的英國。毫無疑問,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已經很難分享和擴大新利益的傳統壟斷資本國家,帶上國家主義的帽子,拿起保護主義的大棒,重回重商主義模式,顯然是最優選擇。
什麼是重商主義,那就是用堅船利炮撬開別國大門,改變國家間市場平衡,強行掠奪廉價生產原料,透過強買強賣和保護主義獲得剪刀差利益。然而英國不敢學習美國,當前也無法學習美國使用關稅和強勢的移民政策,因為有歐盟條款束縛在先,所以,脫歐就成了必然選擇,脫歐之後,關稅肯定要漲,移民肯定要趕。
另一方面,特朗普在背後默默挑唆支援也是英國奮勇脫歐的原因,在特朗普向歐洲傾銷能源的這步大旗之中,與美國僅大西洋之隔的英國,顯然是美國登陸歐洲的最好選擇。在美國的誘惑下,英國未來想成為油氣能源輸入的起點。2018年,美國已經在英國大西洋沿岸地區興建了總共三處超大規模油氣設施。 最後,美國拉攏了英國,也就達成了分裂歐洲的第一步。
英國脫歐分析第三節——為何脫歐變拖歐英國的脫歐變拖歐,其中黨派鬥爭佔七成,利益鬥爭是剩下的三成。
黨派鬥爭方面,無論是保守黨內部還是最大在野黨工黨,都想將脫歐造成英國損失推到特麗莎·梅的頭上,尤其在特麗莎·梅承諾如果脫歐方案能夠透過自己將辭職的承諾之後,黨內野心者想借機趕她下臺,而在野黨則藉機攻擊她無心脫歐有心拖延,以此試圖獲得廣泛的民眾支援。
利益分配方面,英華人一部分資本家和工人群體,既想保證自己的勞動力廉價,就業與對歐貿易優勢,同時又不願意被更多的歐洲移民與歐洲企業擠壓,因此,關稅方面是最大的扯皮的點,也是這部分人不願意無協議脫歐的根源所在。
總而言之,英國當前的脫歐,按照民意取向基本上是脫定了,但也有可能歐盟之中的建制派以及英國當中的留歐利益集團,會藉助英國政黨政治形成較為長久的拖歐鬧劇,師弟我預判,四月底,還是脫不成,繼續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