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本天皇有輝煌時刻也有暗淡的時候,但在近代,天皇的作用被嚴重放大,不僅武士革命打著“尊王”的旗號,就連隨之建立起來的明治政府也以天皇為核心,並在改革中以忠君愛國思想來籠絡人心。
誠然,這種操作固然會贏得一些人對天皇頂禮膜拜,從而支援維新派武裝革命和改革求新,然而在效忠天皇一事上,普通百姓未必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可能對天皇死心塌地,如果維新政府無視他們的利益訴求,他們照樣會起而抗爭。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先後發生的西南戰爭、秩父農民起義等就是他們對政府不滿的堅決迴應,毫無疑問,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必然派軍隊前往清剿,不過,雖然運動被絞殺,相信維新政府經此一役,對於民眾的利益訴求再不敢怠慢。
幕府晚期,受世襲制和等級制影響,廣大武士空有才能和抱負,他們不被重用,牢騷滿腹,故而藉著西方列強的欺凌,意欲掀起一場革命,以推翻德川幕府,儘管他們一直領著武士俸祿。
在整個革命過程中,廣大武士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是新政府不折不扣的功臣。據統計,為革命而死的武士達到了七千多人,他們的功勳理應得到政府的優待。
然而,維新政府在改革中卻逐漸取消了武士原來所享有的俸祿。先是對其徵稅,接著又要求以債券代替俸祿,這樣就可以降低俸祿的實際收入水平。到1876年,武士俸祿被債券完全取代,導致武士損失慘重。而他們向來看重的佩劍特權也被剝奪,這讓他們的“存在感”失落,反而增加了無邊的憤怒。
1877年,在西鄉隆盛帶領下,數萬名武士與政府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政府軍以死亡6000人,受傷9500人的代價才將其平定,彰顯了廣大武士拼死反抗的精神。
在推翻幕府統治中,農民也曾立下汗馬功勞。1864年,為壯大奇兵隊規模,長州志士高杉晉作破天荒地招募農民加入隊伍。在戰場上,農民與武士一樣,奮勇當先,衝鋒陷陣,付出了高昂代價。
不僅如此,1866年,農民還舉行了一百多次起事,以表達對幕府魚肉百姓的痛恨。經過武士、農民等不同階層的共同打擊,最終幕府統治搖搖欲墜,走向終點。
然而,農民的功勞並沒有得到維新政府正視,反而一再受到漠視。農民為能多賺點錢,不惜借貸開墾山間田地,然而,政府很快對這些新開闢的田地徵收賦稅,迫使他們繼續借貸付稅。
19世紀80年代初,大藏卿松方正義開始實行嚴厲的貨幣緊縮措施,以對付通貨膨脹。結果,由於市場貨幣供應量銳減而導致物價暴跌,以致於稻米、蠶絲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跌嚴重,農民損失慘重。
各地農民別無選擇,自發組成“借金黨”、“困民黨”對抗債主和地方政府。1884年,秩父農民忍無可忍,他們一行六千人開始起義,破壞借貸者房屋和政府機關,並與地方警察對峙,後來又與政府軍展開肉搏戰,雖然最終失敗,卻顯示了不凡的威力。
除了武士和農民暴動,此間丸山教、大本教等新宗教團體也與政府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們搗毀政府機構以抗議社會財富不均。
可見,明治政府打著天皇的旗號,以忠君愛國思想灌輸民眾,並不能讓民眾完全臣服,如果政府對他們的利益訴求選擇無視,必將遭到無情的反抗,即便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歷史上,日本天皇有輝煌時刻也有暗淡的時候,但在近代,天皇的作用被嚴重放大,不僅武士革命打著“尊王”的旗號,就連隨之建立起來的明治政府也以天皇為核心,並在改革中以忠君愛國思想來籠絡人心。
誠然,這種操作固然會贏得一些人對天皇頂禮膜拜,從而支援維新派武裝革命和改革求新,然而在效忠天皇一事上,普通百姓未必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可能對天皇死心塌地,如果維新政府無視他們的利益訴求,他們照樣會起而抗爭。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先後發生的西南戰爭、秩父農民起義等就是他們對政府不滿的堅決迴應,毫無疑問,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必然派軍隊前往清剿,不過,雖然運動被絞殺,相信維新政府經此一役,對於民眾的利益訴求再不敢怠慢。
明治政府成立離不開武士付出,然而政府卻背叛他們,於是抗爭爆發幕府晚期,受世襲制和等級制影響,廣大武士空有才能和抱負,他們不被重用,牢騷滿腹,故而藉著西方列強的欺凌,意欲掀起一場革命,以推翻德川幕府,儘管他們一直領著武士俸祿。
在整個革命過程中,廣大武士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是新政府不折不扣的功臣。據統計,為革命而死的武士達到了七千多人,他們的功勳理應得到政府的優待。
然而,維新政府在改革中卻逐漸取消了武士原來所享有的俸祿。先是對其徵稅,接著又要求以債券代替俸祿,這樣就可以降低俸祿的實際收入水平。到1876年,武士俸祿被債券完全取代,導致武士損失慘重。而他們向來看重的佩劍特權也被剝奪,這讓他們的“存在感”失落,反而增加了無邊的憤怒。
1877年,在西鄉隆盛帶領下,數萬名武士與政府軍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政府軍以死亡6000人,受傷9500人的代價才將其平定,彰顯了廣大武士拼死反抗的精神。
維新政府對農民訴求採取無視態度,憤而起義在推翻幕府統治中,農民也曾立下汗馬功勞。1864年,為壯大奇兵隊規模,長州志士高杉晉作破天荒地招募農民加入隊伍。在戰場上,農民與武士一樣,奮勇當先,衝鋒陷陣,付出了高昂代價。
不僅如此,1866年,農民還舉行了一百多次起事,以表達對幕府魚肉百姓的痛恨。經過武士、農民等不同階層的共同打擊,最終幕府統治搖搖欲墜,走向終點。
然而,農民的功勞並沒有得到維新政府正視,反而一再受到漠視。農民為能多賺點錢,不惜借貸開墾山間田地,然而,政府很快對這些新開闢的田地徵收賦稅,迫使他們繼續借貸付稅。
19世紀80年代初,大藏卿松方正義開始實行嚴厲的貨幣緊縮措施,以對付通貨膨脹。結果,由於市場貨幣供應量銳減而導致物價暴跌,以致於稻米、蠶絲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跌嚴重,農民損失慘重。
各地農民別無選擇,自發組成“借金黨”、“困民黨”對抗債主和地方政府。1884年,秩父農民忍無可忍,他們一行六千人開始起義,破壞借貸者房屋和政府機關,並與地方警察對峙,後來又與政府軍展開肉搏戰,雖然最終失敗,卻顯示了不凡的威力。
除了武士和農民暴動,此間丸山教、大本教等新宗教團體也與政府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們搗毀政府機構以抗議社會財富不均。
可見,明治政府打著天皇的旗號,以忠君愛國思想灌輸民眾,並不能讓民眾完全臣服,如果政府對他們的利益訴求選擇無視,必將遭到無情的反抗,即便粉身碎骨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