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唱歌

    公元581年,南陳的周羅、蕭摩訶兩將侵入隋境。楊堅早有滅陳統一的雄心,因此建國後便馬上派其兒子楊廣為幷州總管,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韓擒虎為廬州總管,分別坐鎮在今山西太原、江蘇揚州和安徽合肥,做好了北防突厥侵擾、南下滅陳統一的準備。此時,部署已畢,楊堅便以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為行軍元帥,命尚書僕射高穎統帥諸軍,借南陳入侵之機開始實施“先南後北”的方略。陳朝是一個大國,軍事上兵多將眾,具備較強的實力,但與當時的突厥相比,陳國的弱小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先南後北”實際上也是一種“先弱後強”的策略。再者,突厥人這時唯利是圖,目光短淺,雖曾數次侵入長城以內,其目標則只是要掠取人馬和資財,隋朝對此已作防備,所以南下伐陳不致產生後顧之憂。而且,江南富庶無比,先取江南可馬上增強隋朝國力,這樣更利於迅速戰勝土地貧瘠但騎兵甚強的北方突厥。不料隋軍正在紮實地行動之際,忽報突厥聯合原北齊的營州刺史高寶寧,一舉攻陷了隋朝的臨榆關(今山海關),準備長驅直入,大規模地南侵。隋文帝楊堅不禁深為震驚。匈奴的別支突厥,是逐水草而居的一個遊牧民族,興起於北魏末年,強盛於6世紀中葉的北齊、北周時期。據有今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興安內參以西、黑海以東的遼闊地區。擁有騎兵數十萬,手持弓、矢、鳴鏑、甲、刀、劍等具有優勢的武器。當時突厥尚處奴隸制,但首領有絕對的權威,士兵作戰亦極其勇猛,因此戰鬥力非常強。北齊、北周時期,兩國火併,便爭向突厥納金帛以求和親。突厥更加囂張,其首領竟聲稱:“兩兒(北齊、北周)常孝,何憂國貧!”楊堅代周建隋之後,逐漸減少了對突厥的獻納。突厥當然十分不滿。但當時因為突厥的佗缽可汗去世,子侄之間忙於爭權奪利,無暇侵隋。到了這時,沙缽略可汗已穩定了局面,嫁給佗缽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按俗禮已改嫁沙缽略可汗,也不甘被楊堅篡代周室,日夜請求派兵復仇。沙缽略可汗於是企圖借隋朝南下之機大舉伐隋。也正在這個時候,陳朝的陳宣帝病死,調回了侵隋軍隊,並遣人至隋軍求和。隋朝的不少大臣認為這是進攻南陳的天賜良機。先南後北、滅陳統一又是經周密準備的國家大計,不能猶豫徘徊,輕易改變。眾臣紛紛勸諫文帝繼續向南挺進,不可因突厥的舉動而讓大事半途而廢。但隋文帝卻借“禮不伐喪”之名,向陳朝遣使赴吊,歉詞允和,斷然收退了南下的兵馬。併力排眾議,確定了“南和北攻”的方針,派重兵前往北方抵禦和進攻突厥大軍。許多大臣對隋文帝中止伐陳而先擊突厥的做法深覺不妥。隋文帝卻說,突厥依恃強大的騎兵,行動迅驟,飄忽無定,本難對付。而今沙缽略可汗挾仇而來,意在一改過去只掠資財的戰略,攻城略地,想深入我腹心,居心叵測。而現在的南陳卻無此居心也無此能力。因此,統一大業雖以滅陳為標誌,但最大的阻力則在突厥。如果死死抱住“既定的國家大計”不放,不作隨機應變的修正更改,勢必陷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而且都城長安距北境不遠,防衛薄弱,突厥一旦乘機深入,必將朝不保夕。這樣不要說統一大業,恐怕連立國根本都要無端失卻了!隋文帝審時度勢,借“禮不伐喪”之名機智地改變用兵方向,採取穩健切實的南和北攻之策,使建立不久的隋朝在國力軍力都不充實,國內尚不十分安定的情況下,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兵家大忌。為集中力量制服突厥以解除主要危險然後穩步進軍南下,統一全國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筍怎麼去除麻澀味?